APP下载

吴晨 行进中的城市复兴践行者

2016-11-18张威

工会博览 2016年30期
关键词:大栅栏建筑师建筑

□本刊记者 张威

吴晨 行进中的城市复兴践行者

□本刊记者 张威

建筑是城市的元素,耸入云端的摩天大楼,熙熙攘攘的交通枢纽,都是社会状态的最真实载体,而建筑师则是这个载体的构建者。

2014 年,为配合习主席访法,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举办的“感动中国”展览中,有一组十分引人注目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模型:北京在建最高地标“中国尊”、传统商业街区“大栅栏”重建规划,以及首钢厂区改造总体规划。这三个项目代表了中国城市文化的复兴的示范。而这三个项目的主创建筑师、项目负责人竟是同一个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吴晨博士。

初见吴晨,一头卷发,总是面带笑容的他给人第一感觉特别有艺术家的气质。当聊起一件件自己匠心营造的作品时,他却这样告诉记者,“要成为一名可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建筑师,不应该只是盯着一幢或者几幢独立的建筑,而应该从不同的空间与尺度上看待建筑:区域、城市、单体,以及细部。从更高层次、更大空间看待建筑,游刃于建筑的各个层次间。”目前,吴晨和他的团队以及周围的人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行业跨界,压力与机遇并存

前瞻性、不断创新和专业的延展是熟悉他的人给吴晨的标签。“建筑、规划和景观横跨了三个一级学科”,吴晨说,“这些学科更加关注社会和文化问题,跟所有人的生活,特别是城市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他看来,自己作为专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并存,在中国也充满着发展和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机遇。

在吴晨的办公室中,各种建筑模型映入眼帘。“可能感兴趣的点特别多,所以做的事情也特别多。”吴晨告诉记者,他先后主创并主持设计了7个火车站,像北京南站、广州南站、南京南站等大城市、旅游城市的火车站,其中既有中国建筑师主创的世界上最大的交通枢纽,也有中国第三代火车站的开山之作。在跨度达到近十年的这段时间里,吴晨和他的同事们为中国交通建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第三代火车站建设中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吴晨的另一个工作领域是对旧城的保护和复兴,包括现在北京一些最重要的旧城的历史街区。“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我们要保护这个伟大城市的风貌,更要让她获得新的复兴,为此我们将竭尽全力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为主创建筑师,“中国尊”是特别让吴晨自豪的一个作品。“中国尊”,形如中国传统的礼器——尊,故此得名,这个日渐著名的建筑也是由他本人命名的。总高528米,“中国尊”既是北京未来的最高建筑,也是世界上地震设防8 度区最高建筑。吴晨告诉记者,他的初衷是希望用一个具有中国历史意境的建筑表现新时代的城市意象,并使这栋建筑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标志。

回国后的吴晨事业发展稳健而富有成果,但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说,诞生在这个年代,出生在这个国家,能有这个机会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和城市贡献力量,是一种幸福。而这也是我选择这项事业的初衷之一。比较有幸的是,我所从事的专业也恰恰是我所喜欢的,也是能够把我的一些能力和一些经验、一些所谓的思想和智慧贡献出来的领域,我觉得这是人生当中特别重要的。”话语间,吴晨透露着一股坚定。

眼下,吴晨正致力于与英国剑桥大学进行合作,将大数据分析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新的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中国现在每年的建设浪费达到2.7万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规划决策手段的失误,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近年来屡见不鲜的‘鬼城’现象。我们的研究成果,希望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的出现。”吴晨说。

吴晨坚信,一名建筑师,固然应该有梦想,但是,更应该有一种责任。真正的大师不是自我陶醉、自说自话的晦涩的哲学家,而应该是有思想、对社会有贡献、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人。

吴晨将大数据分析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新的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

城市复兴,不曾停歇

城市之所以繁荣和充满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拥有其他地方难以比肩的多元文明。人们能够在体验城市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同时,从中品味悠悠的岁月积淀和最具潮流的时尚风情。

城市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后,在西欧发达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理论。目前是许多欧洲国家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议题。“它的核心思想是用融汇的方法,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综合方法,来解释和解决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是从单一的物质空间与体型环境出发。”吴晨介绍,“包括我们关注的民生问题、社会包容性问题,都属于城市复兴理论框架下的研究问题。”

自从2002年,吴晨在《世界建筑》发表《城市复兴的理论探索》一文,论述“城市复兴”的理论框架之后,他便尝试着将这一理论引入到中国,同时呼吁并尝试跟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跟中国的发展和保护相结合,跟中国旧城的复兴、工业遗产的复兴相结合。

吴晨回忆说,当初他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开始关注大栅栏改造项目的,直到后来成为了项目的责任规划师和责任建筑师,自己终于找到了能够支撑这一理论的实践机会。

“中国尚没有一个城市能被称为世界城市,如何复兴和发展我们国家的城市文化,这就需要学习、借鉴欧洲城市的理论,以此来推动我们的城市进步。”在吴晨看来,如何处理好老建筑、传统文化、历史文脉和新的城市、新的景观、新的建筑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所有旧城改造和城市复兴都要面临的问题。

然而,在研究和规划大栅栏改造项目的过程中,吴晨也曾感受到方向上的迷茫,也遇到过技术上的挑战,尤其是如何能够更好地恢复这一地区的活力。

从最初参与,到这个项目各个重要项目的相继推动,吴晨花费了十二年的时间,这十二年对于他来说是转变的一个生肖轮回,更是作为一个建筑师逐渐走向成熟的十二年。

十二年时间验证了城市复兴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更新、逐渐完善、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大栅栏正在按照城市复兴的模式在改变”,也让国际更多地关注到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大栅栏历经近十二年的整治复兴,当地居民、原商户、政府、合作伙伴、新入驻商家、旅游者以及规划师、建筑师共同构成了一个交流合作平台,通过逐个项目的实践,渐进式地实现着大栅栏的再次繁荣和兴旺,并且这个过程还将一直持续下去,成为中国城市复兴的一枚样本。

三座城市,最爱仍是北京

“北京是我的第一故乡,伦敦是我的第二故乡,香港是我的第三故乡,这三个城市都在我身上留下了不同的经历和印记。”说起这三座城市,吴晨的心里满是感慨和美好的回忆。

从1995年到伦敦留学,到1998年成为考取英国注册建筑师资格的首位中国大陆建筑师,令吴晨印象深刻的是,在伦敦求学的第一年,上午10点到下午是上课时间,然后是自己画图、写Paper,而基本上每天凌晨5点钟到上午9点钟是他的睡觉时间。后来学位完成后,同样在严格的作息时间下,准备建筑师资格认证的考试,最后一个阶段,仅仅用时14个月就通过了。吴晨的英国老师告诉他,他创造了学校通过考试用时最短的历史。

在旁人看来,这段经历充满了艰辛,然而吴晨却很坦然。“每天,每个星期,每个项目或者每件事情都会遇到困难,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我觉得你要看你以什么心态去面对你的生活,别把挫折当作挫折。”吴晨坦言“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说:“我觉得人生还是需要某种坚持和信念的,既然决定了,坚定了自己信心,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在伦敦求学期间,吴晨收获了来自一位师兄的教诲——“一年只做两件事”。到现在已有21年的时间,这句朴素的建议还在吴晨的工作和生活中持续地发挥着作用。“它一点都不崇高,一年只做两件事,这句话确实一直在激励着我。”

吴晨解释说,这里的“两件事”,是与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贡献相关,且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成的两件事,是把长远的目标化解成分阶段能够实现的目标,每年实现两个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每年做两件事情,五年、十年积累下来,就能够对一个人的理想、对大的目标能够更多地接近。我们并不是期盼明天会怎么样,而是到了10年以后、20年以后会怎么样,这是很欣慰的。”吴晨说。

对吴晨而言,这样的积累已经坚持了21年,也使他的职业和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从确定人生目标后到现在,他一直努力而坚定地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应该说人生中每一个岔路口的阶段我都能做出相对比较正确的选择,我的理想和目标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所有的计划都在实践当中。我觉得比较好的是你有一个大的目标以后,一点点去接近它、去修正它、去实践它,这个过程是特别让人欣慰的。”

几年前,吴晨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北京,“我沉浸过伦敦、体验过香港,历尽千帆而我所真正热爱的、愿意为之奉献我的专业的地方,还是北京。”吴晨由衷地说,“北京真的很美好,它给予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以机遇和希望。我很愿意为这座城市竭尽己力,见证它一点一滴的变化和美好。”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吴晨告诉记者,他很幸运地选择了一份他所喜爱的职业,这个职业能够让他在70岁甚至是80岁时还能继续从事设计与研究,还能创作出新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猜你喜欢

大栅栏建筑师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大栅栏 承载南城地脉 见证数度繁华
建筑的“芯”
“一尺大街”长几米?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