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一种劳模特征和精神
2016-11-18张威石海芹崔欣李盛
□本刊记者 张威 石海芹 崔欣 李盛
每个时代,都有一种劳模特征和精神
□本刊记者 张威 石海芹 崔欣 李盛
每一个时代所推举出的劳模,都代表着该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和健康向上的力量。每一位劳模都是一张“名片”,更是一张永不过时的“精神名片”。从时传祥、王进喜,到李素丽、王克荣、赵郁等。尽管每一时代的劳模群体也都呈现出多元的组合,以体现对不同劳动价值的肯定,但总的趋势,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评判,正在从“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向知识型,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向转变。这样的变化,与新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一个封闭自足的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并逐步向世界开放的转变过程完全合拍。
时代在变,劳模群体在变。但在人们心中,总有些东西从不曾改变。
知识+创新,是劳模精神的新内涵
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再到“十三五”规划,我国社会一直在发生变化,对于劳模的定义,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从“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向知识型、创新型方向转变。科研技术人员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方面,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在表现形式上他们越来越像劳动者。
过去的劳模往往都是埋头苦干,默默奉献自己,如今对劳动者的知识要求高,因为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是从实验室走向社会,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和我的科研团队一起研发了一系列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的高温堆肥发酵设备、工艺、菌剂,为解决农业种养殖中废弃物随意排放污染环境这一困扰政府和社会的关键性问题,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的绿色循环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里有多层次的劳动者的参与和贡献,如果没有接地气的知识分子,没有高水平实验师及高技能的工人师傅,我们的成果不可能这么快地面世。
新的历史时期,也对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能只埋头苦干,也要抬头望路,根据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制订下一步工作。凭自己对于行业的了解,推断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1989年北京市园林局邀请我们进行公园土壤改良时发现,城市所需要的优质有机肥,在农村养殖废弃物中可以得到。在外人看来养殖粪便只是对当地环境的污染物,我们科研工作者按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老百姓的需要,“变废为宝”,解决了实际问题。
新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劳模的定义、概念或许都不一样,但一样的、且唯一不变的是社会发展进步需要一批带头向前的人。二三十年来,我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团队,在京郊乃至全国多地解决了很多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在北京水源保护区密云、延庆处理了大量养殖粪污。在保护环境、保护土壤、保护水源地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比较自动化智能化的处理设备,到每一个发酵菌剂,再到每一项发酵工艺,每一个农用肥料、园艺基质都充满着知识分子、工人、学生的智慧和汗水。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依靠知识分子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用知识、智慧进行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而创新的成果或造就或需要培养一批高知识、高技能的劳动者。
劳动者不分知识高低、能力大小,而在于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其概念不断的变化。知识分子就是劳动者,而各行各业的一线的从业人员也将具备更高的知识、道德、伦理水平。因此他们当中卓越而勤奋的人,也就成为了模范。
其实在我眼里,我算不上什么劳模,只是一个利用自己所学,愿意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造成环境问题的一名普通大学教授而已。在我身边,还有很多像我一样,想尽自己所能,为老百姓踏踏实实做些实事的人。
(北京市劳模、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教授刘克锋)
勇于创新是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
提起劳动者,人们自然会想到劳模。劳模是什么,劳模精神是什么?劳模是社会最具有时代精神的公共人物,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成绩卓著的劳动者,是民主评选出的鼓励人们仿效的劳动者。然而劳模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体现着一种精神,劳模身上集中体现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着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不计名利得失的主人翁奉献精神,是推动时代前进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劳模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是时代的永远领跑者,劳模精神更是简洁而深刻地展示着一个时代的人之精神的演进与发展。每一个时代所推举出的劳模,都代表着该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和健康向上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和新鲜元素,劳模的结构在变、形象在变、工作方式在变,从“铁人精神”到“振超效率”,从“埋头苦干”到“创新劳动”。劳模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苦干加实干”,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并能为国家、民族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向转变。但劳模的核心价值始终都没变,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永远值得弘扬。
在我们铁建行业,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时代,企业的改革全方位推进,劳模这一名词,不断贯穿于公司的创新实践,它犹如一面面鲜活的旗帜在各自平凡岗位上展现着风采,释放着创业创新的激情。他们艰苦创业、踏实苦干,更表现为不断学习新知识,刻苦钻研新技术,努力掌握新本领,持续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是既有效益又有效率的带头人。劳模的价值只有与时代的发展和价值趋向相符合,才能体现出先进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因此,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是新时代劳模素质的基本内核。作为劳模,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坚持改革、敢于创新、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方法、手段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劳动价值有大小,劳动分工无贵贱。劳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不管是在什么行业、属于哪个阶层,都践行各自的职业操守,维护自己的劳动尊严,用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都把劳动的内涵发挥至近乎完美,为国家和民族增添绚丽光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这种劳模精神和劳动观念是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和时代风尚的风向标。我们应以这种劳模精神激励广大职工群众,勤于劳动、善于劳动,将崇尚劳动的信仰代代相传,为国家的持续繁荣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中国中铁劳模、中铁六局天津铁建公司 靳庆艳)
发展的时代不变的精神
直到今天,谈起劳模,许多人仍会先入为主地想到那些可爱的体力劳动者。比如时传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他受尽欺凌,但新中国成立后,其价值却获得肯定,并成为全国范围内备受尊重的劳动者典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为人知的劳模,大都如大庆油田的王进喜一样,以苦干著称,所以他的称号“铁人”,如今看来,是一个时代的劳动者符号。这背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一线工人、农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不过即使在那时,在提倡“老黄牛”型劳模的同时,“苦干+巧干”式的劳模同样层出不穷。改革开放初期,劳模形象陡然一变。一些“知识型”工人、科学家、企业家和专职技术人员成了劳模。如今看来,那时即将起航的改革,在用新的劳动者形象积蓄力量。
进入21世纪,知识、科技与创新,成为形容劳模的新。不拘一格选劳模,对新兴社会群体予以关注,也成为这一阶段的鲜明特色。
从“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到“知识型、创新型、智慧型”,几十年来劳模的结构在变、形象在变、工作方式在变,但不变的是他们执著于事业、不断超越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源于我们身边每一个身份普通、岗位平凡、业绩突出的劳动者,这种精神成为了推动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引领着无数人战胜苦难,不懈创新,勤勉开拓,这种精神称之为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是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这是改革开放实践所蕴含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昭示人们认识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束缚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蕴藏在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中的创造活力,为人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合法的劳动所得换取美好生活,拓展广阔空间。
劳模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他们以热爱劳动,勤奋劳动的模范行为,为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为全民族创造了新的精神财富,塑造了新的英雄现象。
然而,劳模精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就生长于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中普遍具有的优秀品质,人不一定皆能为劳模,但人皆能践行劳模精神。
在我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同志,他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私地奉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于是我始终牢记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以劳模为榜样,向劳模学习,争做时代先锋;遵循一条戒律,就是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一身正气;心系一条宗旨就是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默默奉献。我在信念的指引中,在宗旨的奉行中,在戒律的遵守中,都将严格要求自己向劳模学习,弘扬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是时代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此刻,我真诚地呼吁:学习劳模精神,让劳模精神永远传承!
(北京付尔特技术公司肖鹏)
变的是奉献方式不变的是无私精神
“戴花要戴大红花,听话要听党的话……”这支五六十年代的老歌伴随我茁壮成长,激励我从小就争戴大红花。1983年,我参加环卫工作,历任基层清扫队组长、副队长、机关党支部书记、中心党总支组织委员,现任怀柔环卫中心工会主席。参加工作后,我越来越感受到:劳动最伟大、劳模最光荣,劳动模范是我心中最耀眼的明星。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向我们的老前辈“时传祥”学习,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人生,学习他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2000年,我光荣地戴上了大红花,荣获了“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圆了我人生的梦想。
时传祥是50年代涌现出来的代表,那时候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李瑞环、倪志福、郝建秀、王进喜、张秉贵、向秀丽、郭凤莲、王崇伦等等,他们带动了整个一代人,他们的精神激励鼓舞和影响了一个时代。他们的事迹激励了一代人去学技术,鼓舞了一代人想去当个好工人,“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的实现,全是在这一代人的手中完成的。这一代劳模中,有的是通过发明创造,突破了重大的技术难关,使生产来个飞跃的发展。如倪志福的钻头,王林鹤的高压电桥,蔡祖泉的电光源,都是“改造了世界”。有的是通过自己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激励了整整一代人。无论是时传祥、王进喜的艰苦奋斗,到倪志福、王林鹤、袁隆平的技术创新攻坚,还是李素丽、徐虎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管每一时代的劳模群体都呈现出多元的组合,体现了对不同劳动价值的肯定。总的趋势,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评判,正在从“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向知识型,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向转变。
但每一个时代所推举出的劳模,都代表着该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和健康向上的力量。因为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劳模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到什么时候都是引领我们前进的灯火。时传祥等老一辈劳模,在平凡岗位上所凝聚成的“社会价值”,就是他们把对祖国的爱、对社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职业的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投入到了无限地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之中,并化为了以苦为乐,爱岗敬业,并化为实际行动。这也正是劳模精神所体现出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劳模精神的内核就是无私奉献,“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劳模精神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但是甘愿吃苦、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是永远不会变的。”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怀柔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工会主席梁艳斌)
微评
@赵运桥:看今朝,在强调爱岗敬业的同时,我们还要倡导开拓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钻研,创造更高的价值。新一代劳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站在了改革和发展的前列。
@石劲松:今天的劳模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表现在听党的话,埋头苦干,还表现在劳模的知识化、专业化。劳模的价值只有与时代的发展和价值趋向相符合才能体现出先进性。因此,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应该是新时代劳模素质的基本内核。
@戚廷瑞:劳模构成的多样化,既昭示着时代的变化,也反映着历史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时代领跑者的劳动者代表的“形象”在变,但劳模精神的这一内涵却永远不会改变。我们不必为劳模的构成变化耿耿于怀,却有必要斤斤计较于劳模的先进性。也就是说,劳模的构成可以变,但劳模的精神不能变,劳模品牌的内涵不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