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乡土材料 精创乡村之美

2016-11-18樊玉祥吴涛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

樊玉祥+吴涛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美育培养在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农村小学美术基础教育却成为新课改美育培养之薄弱环节。就地取材,利用农村的独特条件和农村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的“生长点”,成为提升农村美术教育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美术教学 乡土材料 有效生长点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作用。然而,农村小学美术基础教育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课堂单调、生硬、缺乏活力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缺乏重视,使得农村美术教学缺少应有的有效“生长点”,“有效教学”的推进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干扰而遇到了不少阻碍,这是当前大多数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让农村美术教学充分被重视,合理被利用,走向开放,走近学生,走入新课改美术教学的活力舞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农村美术教育教学的经验,以课堂案例为例,深入探究农村美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通过搭建有效平台,挖掘农村美术教学“生长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尝试。

一、引导有效欣赏,发现乡村“美”

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学家尹少淳认为: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而“发现美”是儿童具有的天性,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无论出生怎样的环境,最初的涂鸦都可以带给他们无比的快乐,他们在绘画中寻找快乐,感受美的存在。“生活中不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才能让学生乐意去寻找乡土美,发现乡土美,从而欣赏、感悟、学习乡土美呢?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实践,如引领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寻找、发现美的兴趣,传授他们欣赏美、感悟美的方法和技巧。

在一堂常态美术课上,我偶然发现有一个学生总是低头注视着什么,好像抽屉里藏着什么玩具似的,于是,我请他暂时把手中的“玩具”放到讲台上来暂时保管。原以为是什么的新奇的东西,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摆在讲台上的居然是几块再普通不过的小石头,我恍然大悟:原来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毫不起眼的石头,对于孩子们来说,原来也可以激发出他们潜藏于内心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利用所学知识,尝试应用各种材料制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于是,我在下课前宣布:下节课每位同学准备一些漂亮的石头和彩色的纸,我们运用曾经学过的画、剪、拼、贴等方式,把小石头制成形态各异的“小动物”(图1)。石头,是农村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田间地里,他们都能获得各式各样的小石头,但这些石头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将它们与“美”联系起来,加之有些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发散思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这与他们成长过程中,心中的条条框框日渐增多,束缚了他们的思想有关。通过这堂课,孩子们终于体会到了把普普通通的鹅卵石“进化”成小鱼、大象、猫头鹰等小动物形态的无限乐趣,这些丰富的体验蕴含着极大的创作潜能和创作空间。形态各异的石头,不就是农村美术课上需要挖掘的教学资源之一吗?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把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引入到教学中来,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共鸣,并且催生出一种积极的情绪,使他们主动地学习,愉悦地创造。美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时时有素材,对于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来说,要找到有效教学“生长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描绘生活,这是一个关键所在。“激趣”的手段方法很多,教师选取贴近农村生活、农村校园的实际内容又是其中“有效”之处。

二、寻找有效素材,探索乡村“美”

一位老教育家说过:“生活中生动而真实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而接触甚至改造这些素材,则会让他们获取更多的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是的,农村学校富有的就是这些真实生动有趣的素材,对此,我们要好好认识并善于把握运用。

有些人认为,城市的美术教育资源丰富,材料众多,信息源广泛,因此开展美术教学相对于农村来说是占有绝对优势的。毋庸置疑,农村地区教学资源有限,信息资源相对匮乏,所以美术教学的开展相对困难是在情理之中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偏见,作为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观察者、引导者和执行者,应当充分挖掘本地的“乡土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和学生一起创作“乡村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对学生而言,乡土材料既熟悉又新鲜,把他们用于美术课堂,学生容易产生亲近感,继而引起创作欲望。

在一堂认识奖杯构成、了解奖杯寓意、学会制作奖杯的美术课中,由于考虑到农村学生对于奖杯的概念相对于城区学生较模糊的实际情况,我特地在美术课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堆城墙”比赛,要求学生分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以前收集多余的小石子堆叠起来,哪个小组叠的最高,就颁发给他们小组颁发一个用蔬菜制作的奖杯,奖杯是我课前利用白萝卜、土豆、生菜等蔬菜组装而成的,学生在看到这样一个新奇的奖杯而发出惊叹的同时,也通过活动渐渐体会到:奖杯的精神价值远远大于它的物质价值,“它代表的是特定的荣誉”和“奖杯的制作材料是没有特定限制的”这两个重要的教学信息(图2)。在后面的制作中,学生通过课外的采集,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草木枝叶、蔬果瓜果、废旧物品,甚至是锅碗瓢盆,他们也想像老师一样,制作一个造型独特、意义深刻的奖杯。这堂课之所以使笔者满意主要还在于有效利用了乡土资源,转劣势为优势,通过课堂欣赏、创作、展示等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对农村学校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生长点”进行了有效地探索。

农村环境的“乡土材”非常广泛,稻草、泥土、碎布、各类植物都是美术课堂教学得天独厚的有效创作素材。比如,稻草可以通过手工制作成形式各异的容器以及动态丰富的人物、动物和想象物。这些乡土材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灵巧的双手将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现实的呈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师,更需要认识并利用这一点,使之成为农村美术有效教学实施的重要“生长点”。

三、拓展有效资源,创造乡村“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现来滋养学生的意识。”这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周围的环境,自然界的事物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美术教学也是如此,要把学校之外的美的东西有效引入课堂,滋养学生的意识,通过外界的形象和画面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然而,传统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往往完成课堂作业就算了事,其实,将美术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因地制宜,设计一些趣味性、综合性、生活化的美术作业,让学生充分找寻和利用“乡土材料”,自主地感受与创造美,从而张扬自己的个性,抒发内心的情感体验。

在一次秋收后的稻草制作拼贴画的美术课之后,我偶然地发现几个学生正利用下课时间,在教学楼旁的稻草堆前拨弄着什么,走进一看,他们居然是在编织着小篓子一样的容器(图3)。通过交流,我了解到,他们的老家在云贵地区,由于老家的山很陡、路很弯,经常需要编织这样的篓子,把要携带出行的东西盛在里面,背在背上,以防止出行的时候将物品遗失在山路上。在交谈中,两位学生表示:在老家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时常和各种草“打交道”,现在随父母迁至当地,就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了。最近的美术课,又使他们回想起了从前的快乐时光,所以才乘着下课时间来这里编起稻草来。我突发奇想:何不让他们做全班同学的小老师,教大家利用这些平时随处可见的材料制作一些漂亮的手工艺术品呢?学生在课堂上能获取的物质材料和实践体验的机会毕竟非常之少,有这样两位热爱学习、乐于实践的好榜样,我们又怎么能错过呢?

当我把这个想法在班级里公布的时候,整个教室的气氛在瞬间沸腾了。学生们的挑战热情和创作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上节课学到的有关稻草方面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这与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所追求的教学理念也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教师通过正确引导,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动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各种常见的材料,体验和创造乡村生活之美,是推动农村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的又一“生长点”(图4)。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固然有其薄弱之处,但如果教师能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搭建有效平台,挖掘农村美术教学“生长点”,充分利用“乡土材料”,使其与美术课堂有机地结合,并且有效地将其转化为激发学生兴趣的“触发点”,就可能将弱势有效转化成为强势,甚至有机会开发出具有创新理念的新型美术教育。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内尽情地“索取”,课外畅快地“消化”,使学生时时不忘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树立其独特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搭建有效的平台,巧用乡土材料,精创乡村之美,为农村美术教育有效“生长点”的发掘提供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罗恩非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
浅论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浅议新课标下美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下高中美术的教育创新之再思考
体验时间沉淀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音乐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