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在卷烟工业企业的问题及对策
2016-11-17丁波潘莉
丁波+潘莉
【摘 要】近年来,烟草行业加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行业建设。作为创新双翼驱动的重要一侧,管理创新在基层企业推进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管理创新;卷烟工业企业;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纷纷启动创新驱动战略,创新从未被提升到当今如此的高度。创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发展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就是寻找生机和出路的必要条件。
为适应新形势下烟草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16年7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创新型行业建设的意见》,旨在加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行业建设。
作为卷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然成为创新驱动的双翼。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大家都非常清楚,而管理创新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结合卷烟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与企业发展总体方向脱节,未有效形成合力
当前各个企业都在狠抓改善和创新,每年都投入大精力,但是效果却不理想,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创新工作未能紧密围绕企业的战略展开,从而有效融合形成合力。
技术创新由于直接与产品和效益关联,有其明确的研究和攻关方向,其成效也能被直观展现;而相比之下,管理无定式,管理创新更是没有统一明确的攻关方向。由此导致,一方面创新成果一大批,却不是企业最需要的东西,实际能推广运用的更是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很多管理领域亟待破解的共性难题却鲜有人问津。
烟草行业从2010年起推行“卷烟上水平”,全行业立足品牌发展、原料保障、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基础管理五大领域开展上水平研究工作。但是在管理创新方面却没有形成相应的展示平台与配套激励机制,客观上也缺乏对管理创新的扶持力度。由此也导致了基层企业的很多管理创新未能紧密围绕行业及企业的重点工作开展,创新也没能有效支撑行业及企业的发展战略。
2.活动机制不健全,创新潜力挖掘不够
在基层企业有很多的创新思路,但却苦于无恰当的研究平台而未能形成成果,使得很多优秀创意被束之高阁,国内专家将未被采纳的创意归纳成精益管理的“第八大浪费”。
此外,管理创新往往是全局性的改善,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导致很多的创新思路难以得到推行与实践。同时因管理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很多的措施都是影响人的行为,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习惯性思维以及既得利益。因此管理创新项目的成功推行,必须要有一套强有力的科学的决策机制为保障。
当前管理创新大都缺乏长期性,达到初期目标之后,很少再有继续深入挖潜的恒心,导致创新效果的延续性差。由于企业管理创新大都是以年度为周期开展注册预评审的,从客观上也决定了各管理创新的活动周期基本是年度。在企业现实中鲜有跨年度的管理创新项目,取得了一定阶段的成果之后就不再继续深化开展了,导致很多的管理创新因此变成了“夹生饭”。
3.应用推广机制不健全,未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针对技术创新,上到行业下至基层企业,都有一套成熟的运行与评价机制,而对于管理创新却缺乏一个上下贯通的运行平台。当前卷烟基层工商企业都在大力开展管理创新,以及群众性改善活动等,每年也在各特定领域范围内取得了一大批经验和成果。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有很多的成果未能通过发扬光大而有效形成生产力。
一方面,基层企业在实际创新过程中确有很多的具体改善,在具体改善领域发挥了显著效果,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深度的研究,没有从管理方法论的高度加以提炼和总结提高,整个创新缺乏灵魂,未能形成系统化的思维,自然也导致成果难以得到推广。
另一方面,管理类创新成果在推广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制于各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不同和经营理念的差异,而难以形成共识而予以推广;此外管理创新的推广不同于技术创新成果,必定会触动部分群体的传统思维习惯和既得利益,因而推动的阻力也比较大。
综合以上因素,配套措施的不全,使管理创新成果的推广运用困难重重。
4.激励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丧失
技术创新直接与市场和效益相关联,其成效也能被直观展现,因此技术类比较受重视;而管理创新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管理创新长期处于企业的创新工作的“二线”地位。
在当前整顿规范的环境下,国有企业对于创新的激励机制,大多持谨慎态度。即使企业在特定背景下,出于推行某项管理工作的需要,可能会设置一些配套的激励措施,但是激励措施仅仅是阶段性的一时应景之策,随着企业工作重心的转移,往往会随之取消。对于管理创新缺乏一以贯之的长效机制也约束了管理创新的积极性。
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更是国家 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近些年来,随着行业做精做强主业的精神,企业陆续将辅助工作通过劳务外包、技术外协形式进行外包,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企业大量的工作精力。但随着外包的逐步推进,外包正逐渐从辅助工序向关键核心技术渗透,卷烟企业的很多核心技术正逐步被行业外所掌控,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逐渐丧失。
三、对策
1.完善管理创新引领机制
着力完善创新引导机制,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引领,在管理创新攻关方向坚持四个导向,即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基层导向;突出管理创新的3个结合:即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精益管理降本增效等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将员工的创新智慧聚集到企业的战略目标上,形成有效的合力。
在企业内部,需要完善企业战略、规划及重点工作任务的分解,将企业运营策略及思路分解成若干有机联系的课题,并将这些攻关纳入到企业改善创新实践中,将企业的改善创新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在行业层面,需要构建一套管理创新研究机制,围绕行业当前的环境和重点工作方向,针对性地引导以项目制开展管理创新的课题研究。
2.搭建多渠道平台,深挖创新的潜力
为杜绝“未被采纳的创意”浪费,需要企业构筑一套立体化的改善创新平台,综合搭建合理化改善提案、现场改善,群众性QC活动、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层级式改善创新体系,通过多层面的改善创新渠道,让不同层次人员都有合适的创新平台和机会,做到有效创意均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现。
根据项目的级别进行分层级管理,对于开展的项目加强指导与监控,为管理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鼓励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鼓励项目做深做精。
丰田生产方式不是一蹴而就产生的,是基于丰田几十年的管理创新实践,经系统提炼总结而来。因此,要实现管理创新,需要不断总结提炼以往的优秀管理方法,加以总结与拔高,在各领域内创造出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持续提升。
3.强化成果推广和转化机制
管理创新的最终的目的还在于通过实践运用取得实效,为了促进管理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管理创新推广应用的机制与平台。管理创新的应用不同于技术创新成果,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而管理创新的运用需要有一个评估与决策支持机构、一个有力的推广实施机构,才能保障其被有效推行。
首先需要将管理创新的成果进行评估与提炼,充分论证项目成果的适用范围。其次要将管理创新成果的推广运行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的高度,明确推广运行的机制与职责。在行业层面,构建一套体系化的管理创新研究、申报、评审、激励与推广机制,使得管理创新成果在最大的适用范围内得到有效推广运用,从而取得成效。
4.完善激励,激发管理创新的内生动力
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管理创新机制,一方面通过项目的活动和评选开展,培养一批人才;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通过管理创新在控本增效等各领域取得实效。营造一种全员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氛围,鼓励全员创新、全员成才。
管理创新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检验和积累过程,对于管理创新的激励机制需要有延续性,只能不断完善与扩充,不能朝令夕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创新激励长效化。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鼓励自主创新,突出自我改进、自我优化的良好氛围,为企业人才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
四、结论
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工程,也是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只有将创新工作与企业长期战略有机结合,积极搭建企业全员参与的平台,构建积极向上的创新工作机制,才能为企业长期战略的实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方,张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构建创新型企业——以南阳金冠电气有限公司为例[J].河南科技,2011(5).
[2]张霜林.企业自主创新与股权激励制度[J].中国经贸,2012(20):48-49.
作者简介:
丁波(1979—),男,汉族,籍贯:安徽南陵,毕业于安徽大学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学士学位,现任职于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芜湖卷烟厂,经济师、质量工程师、注册六西格玛黑带,研究领域包含质量体系管理、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企业改善创新等。
潘莉,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经济学系,经济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现任职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领域包括质量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生产经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