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的若干思考
2016-11-17李宁梁喜
李宁 梁喜
摘 要:现阶段是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服务于商业活动,导致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的劳动力不足,影响了农村、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要发展现代农业、壮大乡镇企业就必须针对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失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9.025
Abstract: The present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busines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is imperative, but due to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go to the city, serving 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making it lack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abor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affec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township economy. In order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rural enterprises, we mus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oss of rural labor force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put forward to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rural area; labor force; loss
1 农村劳动力流失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占到全部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发展,农村开始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劳动力进一步减少,出现了很多闲置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中很大一部分流向城市,成为城市的劳动力,他们在城市中大多从事收入较高的行业。年轻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市从事商业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农村现实问题。
1.1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国际上认定为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10%或是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就意味着存在老龄化问题。随着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缺失现象严重,有些家庭青年或中年男性流向城市,有些家庭的小孩由老年人看管,其他家庭成员流向城市,有些家庭举家来到城市,而老年人在家中守着家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向周围城镇或是大城市,出现了老年人群的数量逐年增长的趋势,常常会有孤寡老人的现象。
1.2 农村男女劳动力比例不协调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城市劳动力的过程中,青壮年男性占到了很大的比例,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城市的劳动力。留守农村的男女劳动力比例严重失调,无论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还是在乡镇企业的用工中,女性劳动力有很多工作都难以完成。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乡镇企业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由于农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因此,很多男青壮年劳动力放弃乡镇走向大城市,成为城市中的劳动力,导致农村留守男女比例失调的状况出现。要解决农村男女劳动力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必须以发展乡镇企业为着力点,加强政府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强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不断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等。
1.3 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多人未曾受过正规的教育,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文盲或半文盲阶段,导致农民缺乏一定的独立意识、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如表1所示,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城市的差异程度较大,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低能化”现象的出现。农村劳动力的现状与我国小农思想的束缚紧密相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民形成了“看天吃饭”的固守思想,不能有效地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在这样的束缚下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很难有质的飞跃。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经济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入了城市从事经济活动,但是大部分从事的都是体力劳动,工资水平也相对较低。另外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进入乡镇企业工作,如果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很难有较大发展,所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2 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得出农村劳动力流失的主要原因为农村与城市收入差异较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户籍制度的全面放开等原因。
2.1 农村与城市收入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乡镇企业给予的工资水平比较低,导致很多劳动力对当前生活状况感到不满,再加上生产效率低,土地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城乡收益预期差距越来越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仍然较明显。如表2所示,城乡收入的比例基本稳定在3∶1左右,因此,城市较高的劳动回报,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尤其是较大城市。
2.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之所以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去城市从事活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家庭负担比较重。在农村教育、看病等开支较大,仅靠从事农业生产或在本地乡镇企业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农民外出打工的平均收入远高于务农收入,即便农民外出务工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农民们依然希望通过外出打工赚钱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2.3 户籍制度的全面放开
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以来都较农村快,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远超过农村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远高于农村。国家户籍政策的全面放开,农村劳动力有机会进入城市工作,且收入得到了保障。他们回到村里进行宣传,带动其他村民来城市务工,这就导致城市劳动力显著增加。总之,在城市对劳动力的拉动与农村对劳动力推动的双向作用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从事服务与建设工作。
3 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对策
3.1 落实相关政策,缩短城乡差距
农村普遍较贫困,农民生活质量普遍不高,这是我国农村面临的困境。面对这一现状,国家要积极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强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2 健全基础设施,完善保障体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电力等各项事业都发展缓慢。在农村,科学技术得不到很好的运用,科技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低、科技引进能力较差,科技运用较落后;农村交通不便,有些农村甚至没有对外交通渠道,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村电力供应不足,限电情况普遍,缺电或是电力不稳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发展乡镇、乡村旅游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工返乡;完善农村交通及配套设施,保证农村、城镇、城市交通便捷通畅。这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也需要企业的投资,还得靠农村青年劳动力的积极参与。除此之外,还要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各项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能后顾无忧地在农村从事商业生产活动。
3.3 建设乡镇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关键在于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村劳动力可以被本地企业吸收。这不仅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还能避免很多因为农村劳动力流失而产生的现实问题。在农村引进乡镇企业,特别是涉农的乡镇企业,既能促进当地农产品的消化,还能对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除此之外,乡镇企业还需要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利用好自己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吐尔地·卡尤木.喀什市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与转移调查[J].特区经济,2014(12):137-138.
[2]覃艳芳.穿山镇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5):94-95.
[3]黄玉红.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外出务工的原因、现状及对策——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邦洞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063-14064, 14067.
[4]赵亮.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151-154.
[5]崔玉蕾.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2016(6):6-8.
[6]许林.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9):12-13.
[7]李强.黄斐.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业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及对策[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2):100-102.
[8]徐张颖.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理及宏观政策研究——基于我国31个省面板数据研究[J].特区经济,2016(5):123-126.
[9]赵丽娟,陈艳峰.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商论,2016(14):166-167.
[10]程伟兵.互联网时代下的劳动力流动与工资收敛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90.
[11] 刘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地方政策供给[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10-11.
[12] 刘传岩.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0-12.
[13] 梅付春.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问题探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8(6):13-14.
[14] 聂飞.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