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释老年人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2016-11-17王艳霞
王艳霞
摘要:现今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越来越高,成为剥夺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骇人杀手,而且从发病年龄看,也并不在于年长人群,年轻者也多为有之。鉴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死亡率极高,对这种疾病的预防尤其需要重视。本文就老年人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从一级预防的角度提供方式方法,以提高老年任的生活质量和延长老年人的寿命。。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一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39-01
保障老年人生活幸福的第一位要素是身体健康,而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尤其要注意防范急性心肌梗死这种疾病,因为现今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剥夺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骇人杀手。那么,对老年人群来说,应该怎样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呢?
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人到老年,身体机能下降,而且活动量大为减少,要保持身体的健康状况,就要从精神控制、饮食控制、睡眠控制等方面多加注意,这些方面的自我调节对于老年人远离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很重要。
精神控制就是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让自己心态平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过分激动或亢奋,以免心脏受到过分的刺激。饮食控制体现于一日三餐的搭配要合理,尤其要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对于高脂肪的肥肉、海鲜、奶油、蛋黄等食物要少吃,可多吃一些糙米、蔬菜和水果。要适量饮酒,每日白酒的饮用量应小于50g/L,吸烟的习惯应戒除,烟中的有害物质更易促使老年人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要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户外散步,参加老年健身操和舞蹈,打打太极拳等。老年人易发生便秘,特别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率更高。[1]老年人的胃肠功能下降,胃肠蠕动慢,常常会出现经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的情况下,瞬间腹腔内压力会极速提高,令交感神经的兴奋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不正常,急性心肌梗死很容易出现。因而,便秘的问题一定要重视,一旦有这样的状况出现,就要积极改善。
二、要干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平稳下降,控制抑郁或焦虑情绪的发展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症状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且属老年人的常见病症,但是不能持消极态度任其发展,否则,亦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危害性现在已经被大众所认知,干预方法也有很多。对于老年人说来,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有“三高”症状后,必须从自身的生活习惯上查找原因,解决和一点点戒除容易发展其症状的问题,如肥胖,高尿酸,吸烟,A型性格,抑郁或焦虑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有办法可以干预的,关键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症状本身。
重点谈一下老年人中会出现的抑郁或焦虑情绪的影响和干预。心脏病合并抑郁症或焦虑症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老年人丧偶或独居后,孤独的生活难免会引发抑郁、孤僻或焦虑情绪,生活的正常规律也会被打破,继而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会由“抑郁状态,焦虑状态”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处于这种生活状况下的老年人要想方设法摆脱情绪干扰,可用药物调节,可采取运动、音乐疗法,应该走出孤独,交友或到人群中与人交谈,自找其乐和自得其乐,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孤独的焦虑中,要让自己的情绪慢慢变得开朗活跃起来。
三、心肌梗死症兆的及早识别及早就医和药物预防
心肌梗死虽然是突发式疾病,但并非没有先兆,50%以上的病人在病症发生前几周或前几天会有反应,如近期内心绞痛发作频繁,含服硝酸甘油类药物无效。近期内常在睡眠中发生心绞痛;突然感到胸闷不适,并在活动后有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的表现。如果出现这样的状况一定要重视,立即到医院诊治,早治疗早解除病兆。
冠心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而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临床上有典型的症状表现。而老年患者急性心梗呈非典型者也日益增多,多表现为无痛型,疼痛不典型,合并脑循环障碍、泵衰竭、心律失常等。可诱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很多。因此,合理有效的预防尤为重要。[2]要十分注意纠正动脉粥样硬化,可采取药物干预。若患者符合下列条件:男性患者年龄大于40岁,伴随2项冠心病易患因素,或男性患者年龄大于50岁,伴随1项冠心病易患因素;女性患者年龄大于50岁,伴随2项冠心病易患因素,或女性患者年龄大于60岁,伴随1项冠心病易患因素,其中10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在6%-10%以上,若无司匹林禁忌症,均适合服用阿司匹林75mg-100mg,每日1次,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若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能耐受,可选择具有较强抗血小板活性的活血化瘀的中药替代,如丹萎片,芪参益气滴丸等。药物干预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服食其他药物。笔者的说法可行,但其意更在于举例说明。
参考文献:
[1]马绍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
[2]张崇玲.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诱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