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擒敌术训练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2016-11-17夏飞武
夏飞武
摘要:擒敌术是公安院校警务教学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民警察必备的一项专项技能。提高擒敌术训练水平,必须从打牢训练基础、创新训练方法、注重实战训练入手,突出个性化,科学组训。
关键词:擒敌术;警务训练;训练效能
中图分类号:E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31-01
一、擒敌术训练内容及主要特点
擒敌术主要包括基本技法、基本动作、应用动作三个内容。
基本技法包括基本手型与步型、格斗势与步法、攻击技法、防守技法等七项内容。基本动作包括主动擒敌、防反擒敌、解脱擒敌、多凶器擒敌和捆绑动作五项内容。通过基础训练,使学员掌握基本的擒敌技能,为以后的实战打下坚实的基础。擒敌训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着眼学员素质,打牢训练基础。教学训练中必须对学员的基本素质进行训练,而且要使学员掌握基本的技法和动作,将应用动作的训练作为基础,有效提高训练质量,使学员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训练必须与实战相结合,通过基础训练和实战练习,有效提高学员的擒敌基本技能,为完成擒敌动作,增强实战能力奠定基础。训练时教员必须注意动作难度把握,与每个学员的自身基础相结合进行专项教学,对高难度的动作进行超越,不仅仅会使训练的难度提升,而且还会产生安全隐患。
(2)掌握规范动作,训练紧贴实战。训练中要正确理解动作要领,准确掌握规范动作,苦练基本技能,在训练中不断提高技术、战术水平,练就过硬技能。一是要进行实战的训练。在针对擒敌术的训练中,各类动作要领应该到位,并且对那些与实战要求不符的动作应该加以改进,实在不能改进,应该将其消除。在进行基本技法训练中,学员在进行拳、腿和肘的训练时,这些技法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有所保留。在根据实战的标准,完善质量,完善对擒敌动作的调整,让学员对调整的动作反复练习。针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在应用动作中,依据民警执行任务的常见环境、地形及携装备与装具,以此检验实战需求。
(3)注重作风培养,增强必胜信心。训练过程中往往会有学员在实战中无法正常发挥,这与学员的心理素质紧密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擒敌训练中不仅要注重练技术,还要注重学员的心理素质的锻炼,注重培养英勇顽强和机智灵活的作风。通过擒敌训练,使学员掌握过硬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硬件条件,同时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拼搏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实战对抗训练,锻炼学员的心理素质,同时增强必胜的信心,培养不骄傲、不气馁的品质。
二、擒敌术训练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1)完善对基本功的训练,夯实素质基础。在擒敌训练中我们要吸取第一代擒敌术的精华,大力加强对学员基本功的训练,同时也要抓住学员年轻的特点,尤其要强化对学员柔韧素质的训练,这类训练要作为专项训练对待,为擒敌技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观念转变,树立练为战思想。擒敌术要求必须有极强的实战理念,教员与学员在进行训练中,应该按照训练的要求进行,在训练中要防止动作轻重不合理的问题。不能刻意追求动作的整齐,有一定的欣赏性,而应强调定点定位,对真打真防问题应该着力解决。擒敌术的训练不仅仅局限在表演上,更重要的是其实战效果,在训练的过程中,真打真防要注意,爱护学员,防止学员产生任何的损伤。不能因为在训练中组织不力,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就不进行实战环节。
(3)完善相关的方法,针对学员的情况进行针对化的训练。首先,要实现动作的灵活性,擒敌术教学中,一定要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其次,要科学分步训练。第三,在擒敌术训练的过程中,既要突出个体的训练效果,又要完善合作的训练。
(4)注重科学组训,确保训练安全。对学员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使学员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使预防训练事故成为受训学员的自觉行动。组训前要进行伤病排查,凡是身体不适或有病者不得参加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训练时,必须向受训学员讲清每个动作的注意事项,使受训学员熟悉安全防护常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其次,科学组织训练。擒敌术训练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因人施训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难度与强度。训练前,必须充分做好热身等准备活动。训练中,必须严密组织训练,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要及时发现和消除训练安全隐患。同时,要科学把握训练时间,一般情况下,一次训练应该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而且在训练中,学员应该严格遵守纪律,要听从教练员的指挥,相互爱护,在训练中避免精力不集中。把握动作要领,严禁用擒敌术开玩笑,严格遵守擒敌训练的各项规定。最后,加强训练保护。良好的训练保护有利于减少训练伤害和训练事故,在训练前要认真检查训练场地和器材,穿戴好护具。训练场地应选择平坦松软的草地、沙地、摔跤垫。在对训练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应该确保医护人员在场,做好各类急救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进,邓许庚.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擒敌术训练教材[M].2008.
[2]邓许庚.擒敌术训练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中华武术,2012,03:78.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