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狗”与“DOG”:不同文化背景下“狗”的文化意义

2016-11-17刘婷婷

现代交际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学报意义

刘婷婷

摘要: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影响并制约着语言中字词的意义发展及其转变,但同时它们也为语言的多样式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将以中文的“狗”和英文的“DOG”为例,探讨这二者在不同背景下产生并发展出来的不同的文化意义。另外,本文还将试图找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狗;文化意义;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51-02

随着电视电影和新闻媒体的不断蓬勃发展,各类题材的电视、电影、小说相继诞生并被投放市场。但是,其内容和主角却大相径庭。在经过一番观察后,笔者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动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其中,以狗尤为突出。狗是人类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可以说狗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不同地方对狗的态度也大不一样,相对应的,其语言也受到了影响。今天,我将对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狗”字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及其语言运用的异同做出对比和分析。

不管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狗”的基本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四条腿的家养的犬科哺乳动物。但是,同样的东西放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带有不同的烙印,人类对其的情感态度直接决定了它的实际意义。由于中国与英美国家对“狗”的情感态度不同,“狗”在这两种语境下的地位和形象也不一样。

一、英语国家范围内狗的文化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狗的形象颇为正面,它们常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最忠实的朋友,也有很多人将之视为家庭成员。

1.狗的正面形象

《灵犬莱西》《闪电狗》《忠犬八公的故事》等几部电影都描写了狗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其主旨大都宣扬狗对人的忠诚。以大家熟悉度较高的《忠犬八公的故事》为例:该电影讲述了小狗八公在被主人收养后,天天送主人上下班,并且在主人突发意外逝世后依然每天坚持去车站等候早已离开人世的主人的故事。这可算是标准的西方宣传人狗“主宠情”的“主题”式电影。另外,在英语中,含有“狗”的意思的词语或习语可不少。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它还被用来形容人,如:big dog(要人,大人物),top dog(领导人),lucky dog (幸运儿)。

2.狗的负面形象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狗在西方国家虽然享受特优级待遇,它也不总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偶尔,它也有“遭人嫌弃”的时候。英语中有这么一句习语:Blush like a black dog。形容人不害臊,厚脸皮。另外,在著名魔法题材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笔者注意到一处关于哈利与姨夫弗农之间的对话。当哈利要求弗农姨夫带他到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搭乘去霍格沃兹的火车时,弗农姨夫断然打断了他,叫他不要说混账话。当哈利辩解说他的票面上就是这么写的时,弗农姨夫回道:Barking, howling mad, the lot of them。此处的them指魔法世界的人,众所周知,弗农姨夫一家对魔法世界的人深恶痛绝,所以此处形容狗吠的barking绝对不是个好词,而是个绝对的贬义词。

二、中国范围内狗的文化意义

我们国人对于狗的态度,从鲁迅先生的文章《坟·论“费厄波赖”应该缓行》中“痛打落水狗”一部分便可探知一二。也就是说,中国人,实际上是不那么待见狗的。所以,这里,我们先从狗的负面形象谈起:

1.狗的负面形象

关于狗的各类词语成语以及俗语在中国同样不少。与英语不同的是,中文中的狗大部分都形象不佳。中文中不仅有“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例子体现狗的地位不佳,还有“走狗”“狗腿子”“狗娘养的”这种更为直白的詈语。可见同样是狗,其在中国与在英美国家的地位实在是有天壤之别。

2.狗的正面形象

当然,汉语文化也并非把狗一棍子打死。汉语文化圈对狗还是存了一丝喜爱之心的。比如中国的十二生肖,狗就赫然在列。还有根据俗语“猫来穷,狗来富”来看,狗也有可能是财富的象征。此外,我国古代认为,狗还有除灾的作用。

三、狗的文化意义区别和地位差异追因

由此看来,“狗”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动物形象,但其背后代表的意义却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即是“狗”的文化意义。

在遥远的以前,中西方狗的文化意义与现在情况不同。西方国家的人民大都信仰基督教,在基督教的圣书《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意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单从字面意思看,我们可以看出,此句话是贬低了狗的地位而抬高了狮子的地位的。另外,《圣经》里还说道:“As a dog returns to his vomit, so a fool repeats his folly”,意思就是就像狗回到它的呕吐物处一样,傻瓜总是重复地干着傻事。可见《圣经》中并没有给狗多大的面子。但在中国,情况却截然相反。传说中盘古是狗首人身的,而盘古列于三皇之首,这不可谓古代中国狗的地位不高。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狗是最主要的家畜之一。当时的狗主要有三种作用:看家护院、随主田猎和人类食用。就它作为食物这一项功用而言,当时狗的地位是比较高的。据《礼记·王制》所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泵,庶人无故不食珍”。另《礼记·坊记》也记载有:“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可以看出狗肉的食用者大部分都是贵族。商周时期,狗仍然是祭祀场合的重要祭品。综上可知,狗在中国古代,地位是相对较高的。

那为什么发展到现在,中西方的“狗”文化反而调了个了呢?这还得归因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永恒的命题。西方文化主要指的是欧洲文化,而欧洲地区大多以畜牧和渔猎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牛和羊成为了主要的肉食来源。而狗,则担当类似牧羊犬这样的护卫职责。所以,人与狗之间的伙伴关系是从那时开始建立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民生计主要以农业为主。此外,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落后,农田以梯田为主等原因,中国的农业发展迟缓,很多地区直到现在还在延续几千年来牛耕地、人插秧的落后种植方式。以上的情况造成了牛作为保证顺利耕收的重要劳动力,它是必须被每家每户善待的。所以相比牛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来说,狗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还有一点,我们知道,西方世界的主导思想是“个人主义”。从很多欧美电影中可以看到,子女成年后并不与父母同居,而是各自和伴侣居住。父母老了也甚少会搬到子女家中去。在西方国家,随着人年岁的增大,配偶的离去,人的内心是会感到孤独的。与子女同住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养一只宠物了,其中以狗居多。有些人甚至管自己的狗叫“老伙计”,这完全就是与狗称兄道弟了。从这一点来看,作为人类忠实伴侣的狗,实在是没有理由不享有优越的地位。

与上述情况相反,中国人崇尚阖家团圆。中国有句俗语叫“父母在,不远游”,此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亲子关系:儿女应常侍父母左右。中国崇尚儒家文化,孝道是烙在中国人骨血里的东西。因此,在中国,一般情况下,父母都是和子女一起住的。像前文提到的西方国家的情况,在以前的中国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里面也存在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开住的情况,但是在大部分地区,与父母合住仍然是主流情况。所以,大部分人的晚年生活则是帮子女打理家庭,含饴弄孙。有了亲人的陪伴,宠物的陪伴价值就相对要低了。

四、分析与综合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狗”与“狗”之间也有所不同,那么我们在接触到与之相关的东西时,就要提高警惕,具体语言具体分析,切勿一不小心就落入“狗”的陷阱。前文提到英语中有这样一个词组:big dog,意指要人。如果一个不了解该词组的真实意义自己光凭揣测去理解它的意思,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一条大狗,这样意思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试想在一个商业会议上,某人被描述为:He is a big dog in this field(他是这一行的精英)。但有人错误地将其理解为“大狗”,那其结果可能不止会造成意思不通,而且会影响双方的正常合作关系。由此可见,不管是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即使有相同指称对象的词也会有不同的意义,这就是它们的文化意义。对文化意义的不了解会造成懵懵懂懂、茫然不知的后果,进而影响人的理解或者造成沟通障碍;而如果只依托母语所在地的文化背景来理解语言则会导致文化错乱,也会造成沟通障碍甚至沟通失败。

五、结语

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和传统影响并制约了语言文化意义的产生和演变,对于跨语言交流的人群以及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困难点。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狗”的具体文化意义,其意义的“主旋律”是褒义还是贬义、积极还是消极都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在通过列举大量实例来证明以上论点之余,还分析了英语国家和汉语国家中可能导致“狗”的地位不同的历史、经济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当我们在对待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时,需要将可能影响其意义的各因素考虑进去,以求尽可能准确和清晰地传达信息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听话人。

参考文献:

[1]蔡智斌.中西“狗”文化差异探究及其高校外语教学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59-160.

[2]陈萍.英汉语言中“狗”文化内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8:117-118.

[3]陈伟.英汉词汇中“狗”所包含的文化差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02:77-92.

[4]樊斌.英汉文化中“狗”的文化内涵再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133-134.

[5]江结宝.骂语词“狗”的文化内涵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04:101-105.

[6]兰品之.试论“狗”的英汉国俗语义差异[J].云梦学刊,2001,02:105-106.

[7]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2000,05:17-26.

[8]李宝珠.中英文中“狗”体现的不同文化意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06:148-149.

[9]李宁.英汉语“狗”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03:302-308.

[10]李延林,钟玲.英汉语中狗的文化内涵及翻译[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3,01:81-84.

[11]刘朴兵.略论中国古代的食狗之风及人们对食用狗肉的态度[J].殷都学刊,2006,01:102-106.

[12]刘月琴.从“狗”一词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36-37.

[13]汪雯波.汉英有关狗的隐喻感情色彩的比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02:145-146.

[14]王宗云,王文姣.中西方狗文化对比[J].双语学习,2007,12:204-205.

[15]杨梅青.狗文化拾英——英语中关于狗的习语[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126-127.

[16]张说,张聪义.“猪/PIG”和“狗/DOG”的图式映射探微[J].长沙大学学报,2012,03:113-11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学报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诗里有你
哈哈镜
哈哈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