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2016-11-17康再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5期
关键词:小鸭小兔算式

康再平

兴趣,主要是指人们对于某种事物和活动内发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并且乐此不疲,欲罢不能。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方面,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往往来源于教师有目的地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就要在备课中善于构思和安排,要在未知向已知转化的关键时刻,烘托气氛,激起学生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那么,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策略有哪些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记得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天,我利用多媒体显示课本上的画面,并编成故事,让故事里的小主人——强强带着孩子们“参观校园”。几个小朋友向老师问好,几个小朋友在浇花,几个同学在踢球……这样,寓数的知识和观察方法于有趣的故事之中,孩子们会从心底里发出:我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的老师,更爱上数学课。

又如:在“判定一个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让学生考老师,由学生随意列举一些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就告诉学生,这个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起初,学生感到怀疑,经验证,进而转为赞叹。于是我说:“为什么我能很快答对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个决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在强烈希望学好新知识上,做好了参与学习的精神准备。

二、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把8个苹果分成2份,有几种分法?学生们七嘴八舌,说出了好几种分法。我提出:“能不能有秩序地把几种分法排列出来?”学生思考后,得到了以下排列:1,7;2,6;3,5;4,4。

说到这里,于是学生说有这四种分法,我接着说:“如果说只有两种分法,那是哪两种分法?”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说:“一种是分成不相等的2个部分,另一种是分成相等的2个部分。”这时我及时指出这后面的一种分法叫“平均分”。学生又补充说:“分成相等的部分,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这里,把8分成相等的2份:8÷2=4,每份是4。”说得多好啊!我立即鼓掌表扬。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受到了鼓励,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层层深入地展开,课堂气氛非常生动、活泼,学生感到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劲。

三、通过游戏活动,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结合所学知识的内容,恰当地开展游戏活动,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活跃身心,二是获取知识。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学知识,求思索,练技能。

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我就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猜谜”游戏:在国宝熊猫盼盼过生日的那天,许多朋友来祝贺,(多媒体显示“盼盼的生日聚会”,小狗、小猴、小兔、小鸭、大公鸡等纷纷前来祝贺的情境,1秒钟后,让小狗、小猴、小兔、小鸭、大公鸡等消失)逐一提问,让小朋友们猜:

(1)小狗的只数是盼盼的2倍,小狗来了几只?(学生猜完后,再显示“来了2只小狗”,加以证实,并说:“对,果然来了2只小狗。”)算式:1×2=2。

(2)小猴的只数又是小狗的2倍,小猴来了几只?(学生猜完后,显示“来了4只小猴”,并说:“你们看,4只小猴也一起来了。”)算式:2×2=4。

(3)小鸭的只数比小猴少1只,小鸭来了几只?(学生猜完后,显示“来了3只小鸭”,并说:“3只小鸭慢慢地游来了。”)算式:4-1=3。

(4)公鸡的只数是小鸭的2倍,公鸡来了几只?(学生猜完后,显示“来了6只公鸡”,并说:“你们看,6只公鸡一边唱歌,一边向盼盼起来。”)算式:3×2=6。

(5)小兔的只数是小狗的4倍,小兔来了几只?(学生猜完后,显示“来了8只小兔”,并说:“哟,8只小兔也一蹦一跳地向盼盼走来。)算式:2×4=8。

最后鼓励说:“小朋友们猜得对极了,盼盼非常高兴,它说:‘你们真聪明!。”

学生在开始凭着直觉猜,但随着感性材料的增多,慢慢地悟出了数量间的变化规律,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为算理,抽象的算式。类似的游戏还有很多,如“说悄悄话”、“夺红旗”、“藏数”等,学生都十分喜爱,这既能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又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自行发现科学原理,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出渴望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例如:美国教育家赖本达上过一节“质数与合数”的无声课,他在课堂上基本不讲话,只用手势示意。首先,他在黑板上向学生提出“必须用‘×号”、“限用整数”、“不能用1”的三点要求,接着他写出:4=?学生指出:4=2+2。他摇摇头,并用手指点要用“×”号,学生又指出:4=4×1。他又摇摇头,并用手指点不能用1。最后学生指出:4=2×2。他点头表示对了。紧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教学6=3×2、8=2×2×2、9=3×3……然后他在“4”的上一行写“3”,要求学生按照上面分解因数的形式写出来,学生摇摇头写不出来。于是他便在“3”的右边写上“3=P”(“P”是英语“质数”的缩写)。最后他问了一句话:“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积极发言后,他再进行归纳小结,阐明了质数合数的概念。显然这样教学,教师着力于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总之,兴趣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的多样的趣味,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他才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不仅让他们学得扎实,更要让他们觉得轻松、愉快。

猜你喜欢

小鸭小兔算式
智救小鸭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五只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