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我见

2016-11-17马超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5期
关键词:动脑周长教材

马超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数学+活动,活动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适时、精心地组织好活动,不仅能体现数学课程的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彰显数学鲜活的生命力,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促使学生萌生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织活动中要把握原则、抓着核心、弄清关键、适时调控、合理拓展,从而才能使数学课堂更有实效性。

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活动的原则

《标准》中提出的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依然适用。活动时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并不是教师无足轻重,放任不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活动形式,精心设计,充分备课,对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估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并随机对课堂进行调控。以学生为主体即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和思考。教师要照顾不同梯度的学生,创造让他们发言、锻炼的机会,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二、精心选择内容和形式是活动的核心

活动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安排的,其内容虽然源于教材,但又广于教材。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因此,教师选择的活动内容首先要贴近学生生活。其次要新颖有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如学习“元、角、分”后,让学生带来“商品”和货币在教室组织“小小商店”的活动,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交易,亲身体验元、角、分的应用。

内容是核心,形式是载体。教师还要根据活动的内容、学生情况、学校的客观实际精心选择活动形式。如针对有些学生做题时总是粗心马虎或视应用题为“老大难”的情况,以讲座的形式请细心、认真,思路敏捷、分析能力强的学生讲他们的经验及具体做法;学习了基本计算后,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巩固计算法则,训练计算能力;学习了约数、倍数后,以游戏的形式来强化,可以先让学生按顺序报数,报到给定数的倍数时附带一个动作,或让学生自制数字卡片,根据要求举起相应的卡片;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相关计算后,让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并做相应计算;学习了利息,让学生以访问的形式向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

三、创造性应用于用教材是活动的关键:

创造性应用于用教材应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教材,了解学情,反复加工教材,展活动,科学改编教材,注重实效,有机地整合教材,开发资源,丰富教材资源”为原则。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已有知识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及学生思维状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从而能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中的长方形的周长,教材中很多求周长的计算要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这部分内容教材安排在第六单元。对教材没吃透的教师如按教材安排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师生将吃不少苦,学生消化不了,本人在教学时对教材进行这样处理,将这单元内容教学进行调整,先教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再回头教第三单元四边形,学生对周长的计算就顺理成章的完成了。数学新旧知识间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章与章之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学习,哪个知识点掌握不好都会影响后面的学习,采用跳跃式的学习方式定会有阻力。如上面所说的教材编排多位数乘一位数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在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练习题中却出现不少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如按原教学顺序掌握周长计算公式是新知识点,计算也是新知识点,两个新知识点同时进行教学,学生如何消化的了。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作出适当的、合理的调整,使教学任务完成的更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是活动的成败

动手。“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古话也有“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在操作中应用数学,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数学。如学习了平形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自己在校园中选择对象测量数据并算出面积;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小组先讨论需要的工具和方法,然后动手操作求出校园里护栏钢管、旗杆、树干的横截面积;学习了比例尺,让学生简单地绘出我们学校的平面图;特别是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更应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比长短、比高矮、找规律……以动促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动眼。通过活动要让学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要让学生动眼,认真观察。教学圆面积时,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再如教学找规律时,要让学生找出物体或图形的排列到底有怎样的规律,只有动眼多看、细看才能有所发现。

动口。活动课中,同学之间交流,发表观察所得,汇报活动结果等很多内容都需要“说”,说是学生智力的表现,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活动课中要让学生多开口,把直观形象思维的过程和自己的观点用数学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可以先让学生给合作伙伴说,以得到补充、完善和准备,再给全体同学说。

动脑。活动课中动眼、动手离不开动脑,只有在看、做中多动脑筋才能使外部操作得到内化,使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应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问题的活动,让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求得问题的答案。如学习了体积,让学生计算石头、土豆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勤动脑的良好习惯,训练学生正向、逆向、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对于活动中的困难,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备足信心,同时适时给以引导、点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五、灵活渗透思想教育是活动的拓展

活动课中蕴含着很多对学生渗透德育的内容。如通过家庭用电、用水的调查,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通过白色污染数据的收集统计增强环保意识;活动中的竞赛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进取心;活动中的合作让学生学会和睦相处、协同学习、取长补短,感受集体力量大、智慧高;活动中的障碍练就学生主动克服困难求得成功的意志……

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中,不仅是对数学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升华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独特的优势,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在数学小天地里“玩中学,乐中学”,在活动乐园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动脑周长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教材精读
巧算周长
肯动脑就会成功
周长小诊所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