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行乐正世界大同

2016-11-17韩潇敏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5期

韩潇敏

【摘 要】 《侍坐章》是《论语》中少见的艺术性很强的散文,作者巧妙安排了曾晳回答老师的话语,却令千百年来的学者发生争论,其中典型的有三种看法:恢复周礼,遁世乐道,渴望大同。此文旨在维护大同之说,且通过比较诸说来论证之,以期令此说详细化具体化。

【关键词】 恢复周礼;乐道;大同世界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2

《侍坐章》是《论语》十分引人注目的篇章,它不仅仅叙述完整结构丰满,而且因为读者对曾晳言论的不同理解,引起了历代人们对于孔子师徒社会理想的争论。概括起来,这些争论有三类,而这三类看法或执拗,或偏颇,或简单而未尽贴原意。现举其要者如下:

1、王充的恢复周礼说

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孔子曰:“吾与点也!”善点之言,欲以雩祭调和阴阳,故与之也。使雩失正,点欲为之,孔子宜非,不当与也。(《论衡·明雩》)

王充正确地指出了曾晳率领“雩祭乐人”是为了祈雨安民,但由此而把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为曾晳道出了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礼。孔子的确崇拜周公,主张恢复周礼,然而王充看法太为执拗牵强。恢复周礼,只是孔子及其门徒治理天下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而已,而社会理想则是治理天下所达成的结果。孔子认为,礼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因此,它又必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圣人不可能随便丢弃原则而人云亦云,如果曾晳一味执拗于恢复周礼,圣人岂能“喟然叹”且“与”之?

2、邢昺等人的退隐乐道说

2.1《十三经注疏》:我欲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之上,风凉于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夫子)善其独知时而不求为政也……生值乱时,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时,志在为政,唯曾晳独能知时,志在澡身浴德,咏怀乐道,故夫子与之也。

2.2《四书集注》: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又《朱子语类》: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只不至如此跌荡。

2.3黄震: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而时不我与,方与二三子私相讲授于寂寞之滨,乃忽闻曾皙浴沂归咏之言,若有得其浮海居夷之意,故不觉喟然而叹。(《黄氏日钞》)

2.4钱穆:孔子闻三子之言,其乐可知。然孔子则寄慨于道大而莫能用,深惜三子者之一意于进取,而或不遇见用之时,乃特赏于曾晰之放情事外,能从容自得乐趣于日常之间也。(《孔子传》)

2.5杨伯峻:暮春三月,春天衣服都穿定了,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论语译注》)

历代以来,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远的一个说法,但我以为此说粗浅悖谬。常识方面的问题是,此时在沂水里玩洗澡冷不?先洗澡,后兜风,这样的生活次序正常不?再说,孔子毕生所求,无非行道救世,作为千古圣人,岂可在如此隆重的场合却如此昏聩地容忍得意门生高唱老庄的歌儿来到自己门下谈论人生,又岂能自己也如此脆弱一反常态大唱遁世之词?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然而《朱子语类》甚至说“曾皙意思固是高远……令人消得无限利禄鄙吝之心。”后世学者未曾深究,只是一味因袭,很明显这是他们内心中道、儒思想相互反串的痕迹。固然,孔子多次表达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一类的伤感,但是他说这些话都是有一定的语境的,不过是表达对“道不行”的社会现实的痛恨而已,绝不是他也反串了道家思想而轻易否定自己的毕生追求。孔子问志,是明确置于积极用世的前提之下的:“如或知尔”,而并非随意而发,又岂能忘乎所以喟然而叹呢?但有些人无顾情境,甚至干脆说“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刘盼遂等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这又是何等的轻率之词!孔子始终认为“不仕无义”,因为这牵涉到长幼君臣之社会秩序,也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所以他痛斥荷蓧丈人“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因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即使“累累若丧家之狗”,犹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果然朱熹晚年意识到了自己见解的矛盾:“悔不改浴沂注一章,留为后学病根。”(杨慎《升庵全集》)然而,邢昺、朱熹的后学们却因为粗略的阅读而未求甚解,直至否定了自己和先师。陈寅恪说:“夫圣人之言必有为而发,若不取事实以证之,则成无的之矢。圣言简奥,若不采意旨相同之语以著之,则为不解之谜矣。”(《论语疏证·序》)

3、杨树达等人的大同世界说

3.1杨树达: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论语疏证》)

3.2康有为:曾点之学,入皆自得,到处受用。其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而乐行忧违,老安少怀,自有与圣人相印合者。(《论语注》)

3.3南怀瑾: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民主自由——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论语别裁》)

3.4于丹:阳历的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在这个大地开化、万物复苏的季节,陪同几个成年的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冻的沂水中,把自己洗涤的干干净净,然后到沂水旁边的舞雩台上,沐着春风,把自己融汇进去,与天地在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节,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这个仪式完成后,大家就高高兴兴的唱着歌回去了。(《论语心得·理想之道》)

3.5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这类说法十分可贵,可谓紧扣师徒之间对话的主题,真正相信了孔子的毕生追求,但或语焉不详,或自相矛盾,或鄙俗简陋。杨、刘一笔带过,康氏把老庄“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的生活愿望和儒家“老安少怀”的大同理想硬生生拉郎配了。“有与圣人相印合者”,康氏说话的语气如此牵强折扣,反而忘了夫子岂能喟然与之?而南氏则未指明“民主自由”所从何解,于氏更天真地把舞雩台当成野炊兜风的公园,要曾晳这群北极熊去“刚刚开冻的沂水中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也未能说明“陪同几个成年的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而进行的这场超现代化的“心灵的仪式”所为何来。

其实,《侍坐章》是《论语》作者精心而为的一篇通过强烈的艺术手段来弘扬儒家社会理想的文章。它有三条组织材料的线索:一,三子言志引出曾晳的“异乎三子者之撰”,二,夫子与点,三,夫子评三子以凸现与点。

三子之言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围绕服务于君王的入仕方式来实现理想,强调了自上而下的社会秩序,承认了诸侯之间杀伐的现实,难怪夫子要么“哂之”,要么一再推脱不愿评价;曾晳之言则同时围绕礼教和乐教,否定了杀伐兼并,充分强调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理想。这才是地道的完整的孔子理想,这才是“仁政”。难怪他情不自禁地“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侍坐时,按齿序曾晳排第二,回答时,三子也都按齿序,而独独安排曾晳到最后说话,这正是作者为了突出主题而为之;曾晳回答之前被老师许可鼓瑟,营造乐教的氛围,表明了孔子对于课堂的精心安排,而曾晳之理想,着礼服,率雩祭乐人,行祈雨之礼,唱敬事之歌,以此教化世人,并象征太平社会的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礼乐教化,以达大同,这难道不正是孔子的毕生所求吗?三子仅以安定或暂时安定诸侯局面为目标,并且都轻视了礼乐治国的功能,曾晳却渴望以此来达成世界大同,可谓深得夫子之真传,所以这才是孔子这堂课的中心内容,曾晳也因而赢得了老师最高的评价:《说文解字》:“与,党与也。”夫子喟然叹曰:“听着,小子们,我和点是一伙的!”难怪曾晳“铿尔舍瑟”:我“异乎三子”的表述、方式、才干以及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2006年。

[2]邢昺疏《论语注疏》。

[3]许国申《曾晳的智慧》,共识网2013年10月11日,http://www.21ccom.net/articles/wztj/2013/1011/93376.html

[4]杨伯峻《论语译注·试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