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丸子、蒸碗与故乡的喜宴
2016-11-17贺彩虹
贺彩虹
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坐席”,就是赴宴的意思。孩子平时一般都穿得破衣烂衫,如果哪天父母突然给你打扮整齐了,可能就是要领着你坐席去;而我们一旦听说谁去坐席了,大家就都馋得流口水,回来后就会追问他有没有吃到琉璃丸子,吃了几个,如果说没吃到,就会被我们嗤之以鼻,认为他坐席坐得不值。
琉璃丸子是我们阳谷乡村宴席上的特色食品,尤其适合在娶媳妇的喜宴上出现。喜宴开头会上十道家常菜,接着是整鸡整鱼之类的“大件”。一般要上四个“大件”,而每个“大件”还要配四个“小铃铛”,琉璃丸子就是跟着“大件”上桌的“小铃铛”,但却是跟着大人去坐席的孩子们最盼望的一道菜。琉璃丸子一上桌,就是考验孩子的时刻到了。因为琉璃丸子圆圆滚滚,晶莹剔透,小小的,滑滑的,对大人来说拿筷子夹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何况是对于孩子。所以说,琉璃丸子一上桌,马上就会引起一阵骚动,有抓的,有抢的,更有甚者把盘子端走的,就为了多吃几个。
我人生中曾经有一次痛痛快快吃到琉璃丸子的机会,但我没有抓住。1987年大哥结婚的时候,我们家请了一个本家大爷、我们村著名的乡村大厨,做了他能做出的最为豪华丰盛的宴席。那时我上五年级,坐席的时候还没等到大件上桌,就有几个同学跑来找我,现在想想,可能她们是想看看新娘子,同时也许想着吃上几个琉璃丸子也未可知。无奈我那时太小,也不懂得这些道理,大人忙得两脚不沾地,也没空管我们这些小孩的事,所以她们一去我就跟她们一起上学走了。哇哇,直到现在我仍然念念不忘我那唯一的一次坐席机会,竟然没吃到琉璃丸子和后面上的蒸碗,每当娘提起那次哥哥婚宴的盛况,我都要眼巴巴地咽下涌到嘴边的口水。当时是谁到我家找我的,快赔我琉璃丸子,赔我蒸碗啊。
因为琉璃丸子并不是家常菜,所以一般家庭都不会做,关于它的做法,我搜寻了好长时间。先是从网上查,要用开水烫面,先轻炸成小丸子,不要炸透,第二次炸,让它吐出里面的面,变成空心的,第三次是用油加糖熬成糖浆后再把空心丸子放进去,包上糖浆,撒上芝麻,就成了。而我记忆中的琉璃丸子并不是空心的。于是打电话给我娘——我的私人民俗顾问。我娘说她曾经看到我们本家的大厨哥哥现场制作过程,是用苹果或者荸荠切成手指肚大小的小块,放到白面上滚成圆球,再在锅里轻轻炸,同样是不要炸得太过,最后一步也是糖浆裹匀,娘说了另外关键的一步:炸好了,要把丸子从锅里倒出来用电扇或者蒲扇赶紧扇,目的是让外部迅速冷却,不会像拔丝水果那样粘粘连连。当然,这些只是我问回来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尝试,但做不好不要怪我,因为其中肯定还有些小机密是我所不知道的,太简单的话肯定就不能作为我们阳谷的特色小吃了。
在故乡的宴席上,蒸碗是最后压轴出场的下饭菜,一般也是10碗。是把猪肉、鸡肉、鱼肉等切块,挂面糊后油炸,再盛入碗里放蒸笼里蒸,出锅时放葱末、香菜等调味料,再浇上特制的高汤,加上几滴香油,看起来灿灿诱人,吃起来酥烂可口,味入肌理,咸酸适中。济南有种名吃叫酥锅,是把五花肉和白菜、藕、海带、排骨、冻豆腐、猪蹄、鸡、鱼等放到一个锅里长时间地炖,吃起来也是绵软入味,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颜色不好看,黑乎乎的,味道也有点怪怪的,所以我不太喜欢吃。也许应了那句话,月是故乡明,饭菜肯定也是家乡的更好吃。
那年大哥结婚的时候,头一两天家里就开始忙活起来,在院子里支起锅灶,拉来蒸笼,借来桌子板凳,盘子碗筷。而我本家大爷是远近闻名的“焗长”(我们那里对大厨的称呼),他背着手、腰里掖着把菜刀急急地赶来,指挥若定,统筹大局。因为是自家人,所以有些关键菜他更是亲力亲为。蒸碗头一天就要把该炸的东西全部炸出来,当天晚上炸的满盆满缸的肉菜就放到哥哥的新房里,哥哥嫂子去泰安旅行还没赶回来,所以我就和一些亲戚一起睡在那个房间里。哇,那猪肉等美食油炸后的滋味,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香味,我就睡在那香味里,感觉美得要飞起来了。
最近这几年,外甥和侄子相继订婚结婚,我每次都赶回家去“坐席”,虽然宴席都在酒店里,不像在乡村里那样露天围坐,但我们阳谷特色的琉璃丸子和蒸碗也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吃是吃到了,味道也很好,但是却还是若有所失,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似的。归根结底,没吃到的才是最好的,我念念不忘的是那次没吃着的琉璃丸子和蒸碗,念念不忘的是儿时那种热热闹闹的味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