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能归家
2016-11-17波拉
波拉
第一次结识《浮生干山路》这首歌,是因为杨宗纬。在“中国音超”的比赛舞台上,杨宗纬用极其丰富的声线、恰到好处的情感诠释了它。自此,我便开启了单曲循环模式,直到把这首歌的含意和来历弄得透彻。
杨宗纬的唱腔当然不用再夸,细腻、古朴,娓娓道来,好一场干山万水、五味俱全的人生长旅,万千滋味都在足下。至于原唱潘越云的演绎,则是另一番山高水长,人生苍凉,相比杨宗纬的这版,是别有滋味在流转。
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散文大家陈幸蕙老师写的,几乎做到了无一句无典故,无一字无来处。
“不记来时路”出自秦观的《点绛唇·桃源》,写他在遭受一连串政治打击后谪官迁居,因而厌倦现实黑暗,向往世外桃源的心境。
“心托明月”的原句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说明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
“谁家今夜扁舟子”出自《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游子的恫怅与落寞,然而并不颓废消沉。全诗呈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有对广阔宇宙及人生的探索。
此歌的重点落在重复数次的“春迟迟燕子天涯/草萋萋少年人老/水悠悠繁华已过了/人间咫尺干山路”。
其中“燕子天涯”及“繁华已过了”都是出自宋朝词人张炎之手。“燕子天涯”是引自张炎的《清平乐》:“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当时元兵入侵临安,张炎的亲人被杀,他只好逃离临安,这首《清平乐》是他重游故地的伤春之作。燕子是春天的使者,词人藉物比兴,以燕子比喻自己:去年漂泊他乡远离家园,如今故地重游,却物是人非,我今后又该去住何处?
为了呈现歌中现实与理想冲击带来的恫怅,进而回归田园山间找寻心中的桃花源,杨宗纬以独步歌坛的声线扮演一位古典仕女。琴音伴随着古典的丝竹乐声,加上他眉宇间挥不去的愁绪,疲惫迷茫却又清亮纤柔的歌声,细致的气音和转换于无形之中的真假音,一位在红尘俗世中漂泊无依的古典仕女之无奈,便被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由于繁华已落尽,所以这位仕女叹道:水悠悠繁华已过了,人间咫尺干山路。如此婉转淡然,似已放下过住,走向归乡之路。
杨宗纬在结尾处用的清唱。敢在大型音乐比赛节目中停掉一切乐器,仅用裸声表达最关键的一个段落,这不仅需要极佳的音;隹和对声音的学控力,更需要胆识。这句指的是古典仕女返回梦里故乡的路途,是一锤定音般的“落款”。因为歌者传神的演绎,听者的心里掀起了层层涟漪。
这段清唱尤其突出“已过了”三个字,如此惊艳的绝美长音令人不禁要问:对于歌中主角来说,真的彻悟过往,并且找回自在闲适的心境了吗?恰恰相反。虽然知道不如归去,举目眺望要走的路,看似在不远的前方,但是有着干重山阻隔其中般的无法企及。
从歌唱类节目中一路走来,杨宗纬选歌的能力和出色的唱功,一直令人称赞。这首《浮生干山路》,把台下的观众唱哭一片。评委追问杨宗纬唱这首歌的心境。他说:“我觉得,千山路好像我的际遇一般,走来走去,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我很清楚自己的起点是什么,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终点,就会给自己一种‘有家归不得的惩罚。”
其实很多人又何曾不是这样?少小离家,渴望有一天衣锦还乡,却发现自己仍在路上,于是只能在远方思念心里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