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流行
2016-11-17熊妮岑
熊妮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时至今日,《诗经》的遗风流韵,不绝如缕。
诗三百,风、雅、颂,赋、比、兴,奠定了中国文学言志和抒情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的民族品格打下了鲜明的烙印,是中国文脉之根,经典中的经典。
自《诗经》始,折柳成为伤离别的标准动作,桃花成为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别样隐喻,清且涟漪的水成为善感心灵的最好寄托。于是,中国的古代文学长河里,有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切缠绵,有了“歌尽桃花扇底风”的妩媚多情,有了“花落水流红”的闲愁万种,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有了《牡丹亭》《桃花扇》《红楼梦》等一大批新的经典巨著。
作为经典文化的典型代表,《诗经》被传唱了两千多年。先民唱了,唐、宋、元、明、清的士大夫唱了,现在的我们,还在反复吟咏。经典,意味着永恒。
反观如今中华大地上的流行歌曲,却是另一种境地。也许前几年大街小巷人人都在唱《秋天不回来》,但现在可能大家只会哼《最炫民族风》了;也许前几年跳广场舞的大妈们都还跟着《江南style》大跳骑马舞,但现在可能齐刷刷地换成了“小苹果舞”;也许前几年很多人还在热捧杨臣刚、东来东往,但现在无论老中青都被TFBOYS组合中的那三个“小正太”迷住了。流行,正如这个词表面上的释义一样,风行一阵,最终会像水一般流走。
但是,你可能会说,经典的东西也始于流行啊。我们的先民,若不是那么喜欢《诗经》,若不是争相吟咏,口耳相传,形成风尚,怎么可能在那个纸笔奇缺的时代,将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呢?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期,涌现出那么多灿若星辰的诗人,若不是整个朝代有写诗、吟诗、赠诗的风潮,我们哪里能看到这么多千古名句呢?
宋朝更不用说,柳永的绝妙新词一旦写出,马上会被歌伎谱曲争相传唱,所以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这样想来,柳永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比起张学友、周杰伦之类天皇巨星现在受欢迎的程度,更要高几个层次呢。
是的,你的理解没错,经典的其实也是流行的。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我们要想读懂经典,阐释经典,不妨可以这样理解经典:“经典恒久远,世代永流传。”
经典一开始必然是流行的,而在风起浪涌的同时,很多流行的东西会随着波浪的起伏,经历一遍又一遍的大浪淘沙,然后不断沉淀与积累,最终完成披沙拣金的过程,成为历史长河中永久流传的经典事物。
说到这里,我们也会发现,当代的流行文化中,有很多东西正不知不觉地成为经典。
还是以流行音乐为例。如今在我们心里,邓丽君的歌,方文山的词,迈克尔·杰克逊的舞,不都是无人可以取代的经典之作吗?即便再经历更多年,它们应该也不会淡出人们的视线和心灵。
经典和流行,看似对立,实则共生。我们可以这么说,历经时间沉淀,仍能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流行事物,一定能成为经典。换而言之,能分辨经典和流行的利器,应该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