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文明的发祥地阳城
2016-11-17常虹
常虹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古书《墨子》中有“舜耕于历山,渔于濩泽”的记载,《穆天子传》中有周穆王“休于濩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述,产生于战国魏的《竹书纪年》曰:“(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雨桑林,雨。”《吕氏春秋》《淮南子》《尸子》等古文献都有汤祷雨桑林的记载。而桑林就在山西阳城县境内。春秋战国时期,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濩泽故城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立郡县制,置濩泽县。北魏兴安二年(453年),濩泽县址由泽城移至今县城。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县为阳城县。后历代几易所属,一直名为阳城县。
一
阳城历史悠久,文化沉淀厚重。在置县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文风长盛,名人辈出。隋朝科举以来,先后出过120余名进士。明清两代,先后出过4名尚书、2名宰相。清顺治三年,10人同中举人,10人同中进士;顺治八年,又有10人同中举人,留下了“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佳话。清康熙、雍正年间,阳城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在泽州府所辖五县中文风最高,赢得了“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的美誉。
杨继宗画像
阳城独特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不仅孕育了名扬华夏的灿烂文化,而且造就了众多仁人志士。如南宋画家萧照,明成化“不私一钱”的清官杨继宗、明万历张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王国光、明崇祯吏部尚书张慎言、清康熙帝师陈廷敬、雍正年间以大学士身份入祀贤良祠的田从典、清代数学家张敦仁、诗人延君寿、父子武进士璩塘、璩秀玺等。
萧照,字东生,南宋著名的爱国画家。1131—1162年间,补入翰林图画院待诏,又补迪功郎,御赐紫袍、金带,为南宋画院的魁首,擅画山水、人物,尤喜画奇松怪石。其画皴法遒劲,笔健墨重,苍浪古野,酷似李唐。传世作品有《中兴瑞应图》卷,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山居图》卷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秋山红树图》册页藏辽宁省博物馆;《山腰楼观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画作《中兴瑞应图》被视为稀世珍品,与《清明上河图》齐名。画幅广阔,构图复杂。画面数百个人物,既有帝王贵族,又有庶民百姓,还有金人兵将,服饰各异,器皿用具无数。画面安排巧妙,人物刻画生动,表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
杨继宗(1426-1488),字承芳,天顺丁丑(1457年)进士,明成化年间四大清官之首。他居官天顺、成化、弘治三朝,虽身处官吏贪黩渐成风气之中,却不为所染。在任嘉兴知府期间,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各里老人多被他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告示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来府衙报告名姓。”孔儒十分恼怒,临行前,突然闯入府中,打开杨继宗的箱筐察看,里面只有数件旧衣,惭愧而去。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送给他们的只是菱角、芡实之类和历书。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碟去领取库中金银,并说:“钱都在,请给我立下印券。”太监吓得咋舌不敢接受。以至当时掌权的太监汪直都承认:“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杨继宗虽仅官至佥都御史,但却名著青史,成为后世敬仰的一代名臣。
王国光画像
王国光(1512-1594),字汝观,号疏庵,明万历初期的政治家和财政家。历世宗、穆宗、神宗三帝,从兵部到户部,从刑部到吏部,几乎各个重要的部门都有过他的足迹。他任职户部时,推行“天下抚按官”的办法,对各个粮食渠道统筹安排,将粮食出入大权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手中,为缓解粮食紧张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针对薄牒等公文繁杂、冗滥情况,王国光大刀阔斧地进行裁撤合并,去掉了近半数的繁文,使得事情方便易行。王国光从事政治活动四十余年,对明王朝的“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撰写的《万历会计录》是大学士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税赋制度的理论依据,后成为明清两代田赋的准则。
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工部、户部、刑部、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陈廷敬在掌管户部期间,曾爬梳积弊,令钱法一清。提出制钱改重就轻,并停收采铜税,以增加铜源,杜绝毁钱铸铜的现象。这一举措维护了币制稳定。陈廷敬为政清廉,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陈廷敬勤于写作,几无搁笔,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康熙对陈廷敬有“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说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陈廷敬画像
张敦仁(1754-1834),字仲篙,号古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宦海生涯40年,为官公正廉明、卓有政绩,更难得的是他从未中断对数学的研究,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张敦仁敢于创新,将宋代已失传的天元术(与现代代数中列方程相似),用于计算唐代王孝通辑撰的《辑古算经》开带从立方法(求三次方程的正根)这类题目,把繁琐的计算方法简化为列方程解应用题,对该领域理论用于实践起了推进作用。著有《辑古算经细草》2卷,《开方补记》9卷,《求一算术》3卷,《求一通解》2卷,《尔雅图考》20卷,《资治通鉴补正略》4卷,《资治通鉴刊本识误》3卷,《礼记补注考异》2卷,《雪堂墨品》1卷和《尚书补注考异》等。
二
阳城自然和人文景观灿若群星。有5A级景区皇城相府、4A级景区蟒河和天官王府、3A级景区孙文龙纪念馆和海会寺。2013年获得 “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称号,2014年又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并入选全国十大旅游标准化试点县,2015年被评为“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县域内自然风光旖旎秀美,人文景观浩如烟海。东部是以王国光故居、陈廷敬故居为代表的东方古堡群,东南部是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南部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及商汤祷雨地析城山。
久负盛名的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其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随形生变,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为《康熙字典》总阅官、清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设九门九关,由内外城组成,气势恢宏、结构严谨、堡垒坚固、风格奇特,集观赏、科研于一体,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自1998年开放以来,游客、考古学者云集,《康熙王朝》《我认识的鬼子兵》《契丹英后》《关中女人》《文化站长》《中国成语故事》等影视剧先后在此拍摄。央视“乡村大世界”来此录制完成了以“帝师故里,悠然阳城”为主题的大型综艺节目,并在央视七套黄金时间播出。央视美丽中国频道也来到皇城相府摄制微电影《皇城假日》,把皇城相府和美丽乡村最动人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张敦仁画像
天官王府,是明吏部尚书王国光的故居,景区所在地上庄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自古就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从明代中叶至清初的百余年里,这里共涌现出五位进士,六位举人,贡、监生员等有数百人之多。历史上令阳城人引以为荣的“十凤齐鸣”中,就有两位上庄人。留下了“郭峪三庄上下佛,举人秀才二千五”的民谣。在上庄村,不仅有被誉为中国民居活化石的“元代民居”,明代的天官府、进士第、望月楼、参政府、仰山居等建筑,还有民国年间任山西省绥靖公署秘书处副处长樊次枫修建的樊圃新院、樊氏宗祠、花园等建筑。历经四百余年,上庄村终于建成为群山环绕、绿水相间,四合院不胜枚举,望月楼高耸云天,颇具几分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群落,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居第一村”。特别是电视剧《白鹿原》剧组进驻上庄,吸引了无数惊奇的目光,给这片山川秀美、古堡林立的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类似这样的古堡民居建筑群在阳城比比皆是,目前保存完好的除上述介绍的皇城相府、天官王府外,还有郭峪古城、砥洎城、屯城、潘家大院、范家十三院等十余处。这些建筑大都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规模宏大,形制精美,别具一格,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独特的乡土聚落文化,堪与中世纪欧洲的石头城相媲美,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被誉为“华北小桂林”的蟒河风景区,有“奇、幽、秀、险”四大特点,集人文、山水、动植物等景观于一体,是保护猕猴和亚热带植被为主、享誉全国“动植物资源宝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内有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黑鹳、金雕、金钱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有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红豆杉、无喙兰,二级保护植物山白树、连香树等。这里一年四季景色迷人,尤以秋天看层林尽染最为赏心悦目。蟒河从出水口到猴山,“十里画溪”堪称一绝。置身于美丽的高山峡谷中,山花竞放,蝶飞蜂舞,猿啼鸟鸣,鱼虾相戏,银瀑飞泄。起源古老的珍奇植物青檀、兰草、山茱萸、领春木、牛鼻酸、红豆杉星散其间,摇曳生姿;猕猴、大鲵、麝、金猫、金雕、金钱豹等珍稀动物或骠嬉林莽,或翱翔蓝天,宛若一幅古老而神秘的天然画卷。
皇城相府
三
阳城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据中国科学研究院华仁葵教授和台湾大学金荣华教授考证,阳城析城山即远古的昆仑丘,属于中华古代名山,几乎就是伴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而来。析城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大文化,主要是龙文化。“龙的传人”这个说法也源于析城山。原始社会的析城山,就是龙的形状。
华仁葵教授应用美国卫星地图遥感与古天象反演技术,以古天象、古地理、古文献等为技术手段,从不同学术层面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了“远古昆仑丘即阳城析城山”的学术观点,使析城山远古文化的历史文化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根据古籍描述,远古昆仑丘的主要特征有“增城”“悬圃”“瑶池”“醴泉”“开明兽”等。《尚书·禹贡》记载:“山峰四面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分析,故曰析城。”析城山周边城堡、城墙、城垛均出自天成,且有四阙如门,称作“增城”十分形象;山顶的亚高山大草甸开满胭粉花即为“悬圃”;山顶圣王坪娘娘池便是“瑶池”;黑龙洞泉水即为“醴泉”;南天门“人面、类虎的开明兽”应有尽有。这里有九大神异之处:天中地中、天龙地龙、空中花园、增城九重、天造地设的人居环境、盘古开天女娲造人、龙虎凤龟四灵兽、西王母故里、神都仙界天墉城。
天官王府
伏羲在昆仑丘根据“天地双龙”运行规律推演出了八卦,为道教之源。伏羲通过晨考日出、昼查日影,利用析城山上的六堆石头推出二十四节气,告民农时。这里是最早的古观象台,比英国的天文台还要早,历史还要厚重。金荣华教授为此专门写了《释“六峜”》的论文,对析城山远古文化遗址进行了考证。伏羲时代在析城山上还创造出了一百多个中国首批象形文字,如:中华、龙凤、昆仑、王屋、太皞、京、亭等。
四
阳城文化遗产享誉海外,名冠古今。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焙面面塑、阳城琉璃、皇城村重阳习俗、阳城广禅侯故事5项榜上有名。阳城道情、阳城绵纸、扛桩故事、手工制糖、阳城旱船、阳城裤马、愚公移山的传说、打潭习俗和桑蚕习俗等多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入选首批国家非遗名录。它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铁范铸造技术,其中阳城犁镜可谓名满天下,是目前传统铁范铸造存世的唯一实例,堪称我国传统铁范铸造的“活化石”。阳城犁镜,旧称犁面,因其在使用中镜面受磨光洁如镜,故名犁镜,具有利土、耐磨、省力三大特点。当地农民爱之如宝,誉名“翻地虎”“金不换”。其生产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之际,最为兴盛,据清光绪《阳城乡土志》记载:“犁面则远商驻买于本境,每年二十万有奇。”据统计,历史上阳城曾生产过186种不同规格的犁镜产品,形体也十分丰富,如桃叶、杏叶、兔耳、鹰嘴、驴脸、鸡窝、纱帽、瓜皮、大元、二元、鞋底、大方、三方、大口、小口、斜口等。所产犁镜除供应国内各地外,还远销朝鲜、日本、尼泊尔等地。
阳城焙面面塑,俗称焙面娃娃,入选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它的制作不同于一般面塑的笼蒸,也不是在鏊子里直接烤制,而是用一种当地特制的砂土套锅烤成,其特点是看着美、闻着香、食着脆,为阳城县独有的一种面塑艺术。相传清朝光绪初年,北方连年大旱,灾情十分严重,近臣向小皇帝奏本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百姓饥饿,甚至闹到人吃人的地步。”不谙世事的小皇帝说:“只要朝廷有粮吃,民间人吃人怕甚。”慈禧不悦,传旨:“让民间捏面娃娃食用,再不可人吃人造孽。”这道旨意传到阳城,荒灾大劫已过,十室九空,幸存的百姓正逢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就焙制面娃娃做纪念,之后延续成俗。
阳城琉璃入选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是该县的传统产品。阳城从事琉璃生产的始祖是乔氏家族,其在阳城生产琉璃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明代时期阳城琉璃烧制工艺达到鼎盛,品种繁多,制作精致,结实耐用,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建筑物上的构件有砖、瓦、脊、兽、仙等类,每种构件有一至九样统一型号和规格,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北京故宫的琉璃狮子和明十三陵殿堂的顶冠上,以及临汾铁佛寺塔上,都有阳城乔氏烧制的琉璃。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乔氏建造的阳陵村寿圣寺琉璃塔,更是巧夺天工。该塔共有琉璃浮雕177块,各种雕像480余尊,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是山西琉璃构件最多、最精致的佛塔之一。
阳城焙面娃娃
皇城村重阳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非遗名录。皇城村自古就有九月初九过重阳的传统习俗,清《阳城县志·风俗》记载:“九日采茱萸作佩,携榼登高,饮酒赋诗,士大夫竞相为乐。”明清时,每逢九九重阳,当地祭祖敬老、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吟诗唱词等蔚然成风。古人留下许多重阳登高诗篇及俗话谚语,如“重阳不登高,难得魁星照”“文昌阁高高搭,盼得儿孙有酒喝”“文昌圪台十八节,不读五经难登阁”等。这里的“登高”已经有了“登高山”和“登高位”双重含意。重阳节人们身上要挂一包茱萸叶,出去采菊花,家家户户要制作九层重阳花糕,借“糕”与“高”之谐音,上插两只面羊(取谐音“阳”)或插刚刚采回来的茱萸或菊花,为老人炸油糕 (取“尤高”之意)。当天的中午饭很讲究,一桌饭菜荤素相间,软硬俱佳,几盘几碟均有规矩,其中糯米柿饼、红豆甜饭是必不可少的。当地俗语有“九月九,啥都有”,儿女专门为老人炸油角,有素荤、咸甜之分。角内包各种蔬菜,或红豆、小豆、柿子、枣等,取“啥都有”之意。出嫁的女儿还要给父亲送一双棉鞋、一双布袜,给母亲送一条香帕或做个卧兔(护发之用),并定下九月初七到十一,5天内各家为老人应做的饭食菜谱。村里还要连唱五天大戏,内容均为敬老、尊老之内容。
广禅侯故事入选第四批国家非遗名录,讲的是宋代名兽医常顺因医治战马有功,宋徽宗颁旨钦封其为“广禅侯”的故事,在阳城县广为流传。“广禅侯”被认定为我国历史上授官位最高的一位兽医,也是唯一被钦封的兽医侯。“水草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官建的兽医庙。相传北宋时期,常顺出生在兽医世家,技术精良,名扬州府,被百姓称为“妙手神医”。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金兵南侵,宋金在平阳(今侯马)一带交战。当时战马瘟疫流行,疼痛难忍,宋兵屡战屡败。随军兽医毫无办法,遂请来常顺医治。战马的病被诊断为“族蠡”,俗称蚧螨皮癣,即现在的蚧癣病。此时,病马已经有万余匹,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外敷服药疗效太慢。情急之下,常顺将熬制好的草药全部倒入河里,把河水变成药汤,先把没病的马赶到河里洗澡,随后有病的马连洗带饮,每天一次。一连数日,病马痊愈。宋军重振旗鼓,奋力反击,收复失地。宋将凯旋回京后,将常顺治愈战马一事禀报皇上,徽宗皇帝当即颁旨钦封常顺为“广禅侯”,赐金冠、蟒袍、玉带,以嘉其功,并敕令在常半村为广禅侯修建水草庙,塑尊像,春秋两祭,祀典重礼。每年清明和农历七月七常顺忌日,地方官员都要带领老百姓到水草庙祭祀广禅侯。水草庙祭祀极盛时,山西、河北、陕西、江苏、山东等地都有很多百姓自发前来焚香叩拜。参加祭祀的人员行至庙门前500米处的黑虎庙(相当于广禅侯的看门神)时,就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百姓脱鞋”,队伍缓步前行,在各州县官员拜祭完之后,一般百姓跟在后面随祭。
数万年的考古史和4500多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内涵丰富、品位独特的阳城文化。县境内嶕峣山、索泉岭、贾寨、走马岭和大宁等五处旧、中、新石器遗址,以及海会寺商代人类遗址,为研究古人类生产、生活及古代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证。文物遗址,星罗棋布,全国文物保护单位7个(郭峪村古建筑群、开福寺、润城东岳庙、海会寺、砥洎城、下交汤帝庙、陈廷敬故居),省级3个(屯城东岳庙、寿圣寺、文庙)。析城山不仅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尧舜禹汤和周穆王等圣帝名君的亲践之地,许多古今历史文化典籍均有记载,现留存于世的北宋徽宗圣旨碑、汤帝行宫碑记、汤帝行宫铭文等珍贵文物,有力地佐证了析城山还是华夏雩祭文化的发源地,奠定了其“华夏祷雨第一山”的尊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