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肇兴·热土与冷静

2016-11-17何涵妃

海峡旅游 2016年11期
关键词:肇兴侗寨鼓楼

何涵妃

秦汉时期,百越族群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散落在黔东南大山深处,依山巢居,逐水筑寨,启山林为家园。几百年过去,百十座侗寨的命运几番流转,肇兴是其中最耀眼的那座:被猎奇者发现,发展大众旅游,曾经寂寂无闻的深山侗寨,一跃成为黔东南“第一侗寨”,各种商业机会和问题同时向肇兴抛来。变与不变,该如何往前走,这对肇兴来说,仍是一个模糊的命题。

天光渐暗,从半山腰望下去,方圆几十里的侗寨,最先亮起光的,是肇兴。

影影绰绰间,依稀能看到寨子的几座鼓楼也亮起灯来,首尾呼应般地,让这座寨子成为了黔中高原大山腹地之中一艘熠熠发光的船。

和夜晚的灯光通明一样耀眼的,是肇兴的被发现之路。时间倒回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彼时这里还是一片隐藏在层叠山峦和梯田中,远离现代文明的灰矮寨群,难以抵达,不被打扰。当地的侗人白天耕作,夜晚喝酒唱歌,与世无争,而此时一批中外背包客、学者和各路摄影爱好者远涉而来,出现在他们的视野里。猎奇者徒步从桂林经广西三江县进入贵州,发现了黎平腹地的这块景色醇美之地——肇兴侗寨,成为了深山侗寨的第一批“尝鲜者”。

一线侗寨的光华与隐喻

他们进入肇兴,被它的原始和朴拙的民族风貌所吸引,五座鼓楼依寨而建,在错落有致的青瓦侗楼中十分壮丽,五座花桥落在田野间,田耕、捕鱼、织锦的乡野生活悠然自得,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大陆般的发现。1993年,法国国家电视台慕名前来,对肇兴进行了生动的报道,破天荒地,一座中国西南地区的深山侗寨在国外声名渐隆,“中国最大的侗族鼓楼建筑群”“第一侗寨”等头衔都不吝抛向肇兴,吸引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一度成为贵州省各景区国外游客人次之最。

一时间现代商业的发展从各个方向向肇兴走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合约和商谈,当地居民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但为了消化和应对这些机会,他们从日出而作的生计中抽离出来,自发捯饬起农家乐,支起小摊,开始无序却火热地经营起各家的旅游事业。民间发展旅游的热情,让肇兴一片繁荣,却也一片杂乱,等到当地政府意识到要对这片旅游热土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开发时,已是2001年。两年后,贵州世纪风华公司进入肇兴。不过二十年,肇兴从寂寂无闻的深山村寨蜕变为远近闻名的一线侗寨,成了十里八乡对外展现侗族文化的一个巨大舞台。

三年前,肇兴开始收取门票,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旅游发生地。侗族人在这里展示自己的生活,侗族的文化和活态的生活一步步被商品化。不断涌入的经营者成为侗寨故事的续写者。层层加高的侗楼在不断的翻修中焕然一新,挂上了客栈、酒楼等牌匾,鼓楼不再如过去那般夺目,从远处看,往日的雄伟和锋芒,隐在一排排簇新的侗楼之中,如一个冷静的老者。

肇兴是大众旅游洪流中的产物。它的旅游发展,既有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比其他侗寨更好的区位条件、寨子形态、风俗民情,让它变成了如今的“十里洋场”。走在大街上,满目尽是各色商铺、小食摊、农家乐,村民们用流利的汉语与游客讨价还价,那本描写肇兴的《在侗乡泡老外》于坊间传得津津有味,从旅游大巴上走下的游客新奇地观望着当地人的生活,来了复走。

游客走进来,这些曾经独属于寨民们的信仰和日常,成为了一扇扇对外的窗口。商业的注入让寨子的形态在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望无际的青瓦,已完全遮挡住流经肇兴的三条小河,厦蓉高速和高速铁路擦寨而过,那些传承已久的仪式、礼俗,渐已融入肇兴人每天的旅游行为中,真实的生活场景随着旅游流转。

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坯体,经过大众旅游的氧化,形成了光鲜的釉质。

作为明星村寨,肇兴已然成为周围侗寨眼热的对象,其他的侗寨都想像肇兴一样,发展旅游,享受旅游发展的红利,可他们都对肇兴的游人如织有所疑虑。而处于旅游开发升级阶段的肇兴侗寨,却面临这样的困境:回不到过去已是既成事实,往前走该走向何方?在保存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和传统性的同时,怎么样抓住现代市场?这对当地政府和村民而言,仍然是一个模糊的命题。

走向舞台的生活

每年的十月至次年三月,是肇兴旅游的淡季,去的时候不赶巧,碰上了淡季,居民比观光客多,偶有零星的旅行团,下了车直奔吃饭或表演点,衬得街道更为空阔。随意地走到了一座鼓楼下,几个老人勾着背,在下着古老的三三棋,棋盘被磨得油黑发亮,下棋的和旁观的却饶有兴致。一旁的木板长凳上,坐着几个老太太,哼哼呀呀地唱着曲儿,凑近一听,却是老式收音机里传来的侗族琵琶歌。牛腿琴的弦音,衬着歌师嗓音清亮,质朴自然。

为一睹侗族大歌的风采,在肇兴侗族大歌演艺中心,每天都有许多游客专程前来。十几岁的小姑娘穿戴起侗族服饰,用银簪将头发束得高高的,坐在板凳上看着大屏幕,略显生疏地排练着,唱歌这条路,已经成为很多当地年轻姑娘不错的选择。每天中午和下午,这里会有侗族大歌赏,鲜亮的服饰,套路化的表演,常引游人驻足。

在地扪、肇兴、堂安,在生态博物馆的习堂,在吃酒的夜晚,在歌师的家里,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领略到这动人的歌谣,也毫无缘由地被他们的歌声所感动。在旅游和传承的拉扯中,曾经萦绕乡野的质朴山歌走向了舞台,或许是发展大众旅游语境下的一种选择,但需要明白的是,如果没有旅游,谁又能保证这些年轻人不会外出打工,这些流传几百年的歌谣不会面临失传?

正视旅游对传承作用力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些有远见的经营者,已经进入肇兴,或许旅游消费升级的时代,能够让侗歌传承的局面变得好一些,有品质的开发商和经营者能够给予在地文化传统充分的尊重与自信。毕竟,那些眼中闪着光的侗歌女孩,那些因为一起练习得来的少时默契,有些东西,是表演不来的。

沁入皮肤的靛蓝

尽管肇兴已经游人如织,但那些属于侗族人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因此隐于屋后,相反的,生产生活的琐碎在大街上真实地发生着。带着头巾的侗族妇女蹲在石板旁,用木槌锤打着刚染好的布,布店的老板将三尺宽的白布垒得高高的,不时有人进来扯布,墙角下扶着老花镜的老奶奶眯起眼睛,捻着彩线。

走在肇兴街头,稍稍留意就能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许多妇女和女孩的手指头、指甲盖上,都沁着一种发黑的蓝,她们摩挲着的双手因为这种神秘的颜色而显得迷人。询问后才知道,这些留在皮肤上的颜色,来自当地一种天然的植物染料——蓝靛。侗族人取法自然,用天然的植物染做衣物,既好看又能防虫。侗布上的颜色,都来自一种叫蓝靛草的山间植物。

呛人的红

正值秋收时节,许多店铺门口,都用篾网晒着细长的辣椒干,我们停在一家菜铺前,店主大姐正用机器将洗净去蒂的辣椒碾成辣椒碎,远远地就能闻到一股呛辣味。她身后的货架上,摆着一排自制的糟辣椒,是十分受游客欢迎的特产伴手礼。黔地无辣不欢,侗家人更是生猛,这种糟辣椒用生辣椒和姜、蒜一起舂碎,再加烧酒装坛,经过发酵后的糟辣椒具有一种迷人的酸味,是制作红酸汤的一味重要原料。

除糟辣椒之外,肇兴人还会变着花样将辣椒做成各种食物,黔地产的新鲜红椒,适合与蒜瓣剁碎后做成剁椒,辣中藏鲜;晒干后的辣椒,可与花生、花椒、山奈等香料用油炒制成油辣椒;借烧菜的膛火将辣椒干烤至微糊,与蒜末做成的沾碟,焦香四溢,沾白肉、白鸡最宜。手搓辣椒、糍粑辣椒、泡椒……这里的辣椒大概有上百种吃法,这些让人又辣又爱的红色,为侗族文化增添了浓郁的地域风情。

堂安的嬴姓小伙今日大喜,要下山迎娶肇兴信团的姑娘。一大早便在鼓楼里生起火来,剖杀了两头猪,拿火炙了皮,涂上喜庆的玫色,寨子里的远近亲戚从各自家里担来一挑挑蒸好的禾糯、米酒、大米,用塘里的水将婚车冲洗干净,新郎穿上绛红色的侗锦新衣,眉眼露喜,这迎亲的阵仗算是备齐了。将将过了十点,吉时既近,看热闹的人群渐渐拢在鼓楼旁的坪地上,目送迎亲车队鱼贯下山,车子缓缓下坡,鞭炮声响彻山间,冒着腾腾的喜气。不一会儿肇兴的寨子口就到了,大家一阵忙活,将各色彩礼用细长的扁担挑着,在噼里啪啦的烟火中,抵达了女方所在的信团鼓楼。

一切才刚刚开始。在鼓楼下,女方家已备好了丰盛的酒肉饭菜,男方的亲友一到场,宴席立刻铺开来,四五十桌的排场,以鼓楼为中心散开,十分壮观。一盘盘侗家菜上桌,双方落席,老人孩子手捧一团香禾糯,就着满桌的饭菜,热热闹闹地吃起来。一对新人站在一旁的花桥口,与家人聊着天,不时有游客上前凑热闹,要与新人合影。

鼓楼在侗家人的传统生活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历史上,侗寨的产生、成长、扩张都是围绕着鼓楼展开的。最早,鼓楼被称为“堂卡”或“当瓦”,意为“话堂”,是当地居民说话、交流的地方,随着家族的壮大,话堂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商议公共事务的场所,话堂里多了一面铜鼓,通过击鼓召集大家集中到话堂,后来,被外来的汉族人称为鼓楼。每逢节庆,人们都会聚在鼓楼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侗族的历史、信仰、娱乐、款约、习俗、社交,无不与鼓楼紧密相连。而在十分紧凑的传统侗寨布局中,鼓楼前的鼓楼坪就成了寨里最大的公共空间,侗家人的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的宴请都在这里举办。

同一时刻,在不远处的义团鼓楼,也有宴席在进行着,走近一看,却是一场白事。寨子里的一位老人过世了,亲友们大概已经送完葬,没有目睹悲怆的上半场,只见鼓楼底下零星铺着十来桌宴席,年长的男人们捏着烟斗喝着酒,妇女们则站着聊天,有的忙活着上菜,整场宴席安静地进行着。他们盘在头上的白色头巾,远望去像是一个句号,身后静谧的鼓楼,见证了一个侗族生命消逝的最后仪式。

或喜,或悲,这些侗寨日常,在几经岁月风霜的鼓楼下发生着,鼓楼于侗家人而言,是鲜活而又古老的智慧。 不论旅游如何发展,侗族的文化如何变迁,鼓楼永远是侗寨建筑的中心,更是侗族人的精神地标。

变与不变

“这里依然是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寨子,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旅游景点。”

陈长流| 高端艺术酒店“侗赏”负责人

选择肇兴,是因为我们寻着侗布的发源地找到了这里。2013年当我们拿着在凯里集贸市场上偶然得到的两卷侗布来到肇兴,发现家家户户的老人们都在制作侗布,便决定留下来,创立一个方便设计师来此研究创作的艺术空间,于是便有了侗赏。肇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这里依然是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寨子,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旅游景点,侗族人的生活充满了田园诗情。

肇兴的旅游业发展很明显给当地人带来了实惠,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当地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手艺变得更加的自信,非常有助于其更好的传承。

“我曾经着迷的那片田野,如今是一个公园。”

袁銮| LP作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在肇兴生活八年,曾经营客栈“过客居”

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我在任何一个角度看,都算不上旁观者,我是当事人。以前村里没几个像样的客栈,客人没啥选择。和现在比,8年前的肇兴简直就是一个小寨子。

对于肇兴来说,这些年旅游发展的影响总体还是很正面的。8年间房租至少提高了十倍,当地人在景区开发公司或者客栈、饭店里谋一个职位也不难,我始终认为,“旅游发展”背了很多不属于它的原罪。

并且,我也不觉得旅游发展是传统文化消失的主因。如果没有旅游发展,你可能连侗族典型的干栏式木建筑都看不到了,一溜的混凝土房子。相反旅游还是延缓传统文化消失的。我保证,如果没有旅游,过几年你连侗族大歌都听不到。哪怕你觉得这也是表演型的。

“对当地人来讲,旅游带来的机遇大于影响。”

王若愚| “幸福里”品牌客栈合伙人,方至·肇兴水西第客栈负责人

幸福里从贵州西江起步,随后有了方至·肇兴水西第。目前,肇兴的景区开发有待挖掘,还不成规模,可供游客长时间游玩、有吸引力的项目太少,加之门票价高,游客心理会有落差。但肇兴有像堂安梯田这样的美景可以进一步开发,还有染布、抓鱼等传统民俗可参与体验,是很有前景的。

目前来肇兴的大部分是自由行的客人,也有团队。广东客人随着高铁的开通增长迅猛,外国游客逐年减少。但由于房租逐年增长,而且幅度不小,所以很多投资者也望而却步。

对当地人来讲,旅游带来的机遇大于影响。当地居民把自家房子出租,可以带来较好的收入,自己也可到客栈、餐厅工作,收入会有大幅提高。同时外来投资者也为他们带来很多的新的理念和机遇,应该是他们很乐意接受的。

猜你喜欢

肇兴侗寨鼓楼
鼓楼颂
肇兴侗寨
肇兴旅游扶贫的“四活改革”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旅游开发下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侗寨里的斗牛舞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贵州最美乡村——肇兴村·构造之美
侗寨鼓楼传歌声
苗乡侗寨乒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