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聊胜一筹!”
2016-11-17
聊城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聊胜一筹!”
“放心吃吧,聊城产的!”在今年北京第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期间,“聊胜一筹!”聊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隆重推出。聊城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正在快速提升。
根据聊城市制订的《“聊胜一筹!”品牌标识使用办法》(暂行),各县(市区)和市属开发区农业部门正在筛选各自区域内符合授权条件的品牌农产品,积极推荐当地主要特色产品申请免费使用“聊胜一筹!”品牌标识。《“聊胜一筹!”品牌标识使用办法》规定的使用条件是:聊城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省级及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生产的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农业部门认定的绿色食品或地理标志产品,或工商部门认定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质监部门认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省名牌产品等知名品牌农产品,或者同时正在出口的农产品;市场信誉良好,近三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100%;遵循“聊胜一筹!”品牌使用管理规定,遵守“聊胜一筹!”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安全要求。凡是符合上述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单位,都可通过所在县(市区)农业部门申请报名,经审核批准并签订使用合同后可免费使用。
各类农产品生产主体获得“聊胜一筹!”品牌商标标识使用权后,其品牌产品包装物必须按照规定印刷制作。品牌标识使用期限2年,市里每2年审核公布一次“聊胜一筹!”品牌商标标识使用授权单位,期满前2个月企业可以申请延续使用。使用“聊胜一筹!”品牌标识期间,生产加工主体发生违法案件、质量安全事故、失信违约事件造成较大影响的,经市农委研究,取消其品牌标识使用资格。
品牌化破题“有效供给不足”
聊城市目前已培育出一大批质量过硬、市场信誉度高、发展前景好的农产品,赢得了中国香瓜之乡、中国双孢菇之乡、鲁西黄牛之乡、中国阿胶之乡、中国鸭梨之乡、圆铃大枣之乡、油用牡丹之乡和中国蔬菜第一市等一面面金字招牌。但同时,也遭遇到了牌子不响、市场不大、效益不高的烦恼,好端端的东西硬是上不了高端市场,只能被当成地摊货,时不时还遭遇“卖难”。
如何解决这道难题?经过深入调研,聊城市发现,农产品量大质高价不优的关键,是缺少与产品品质相匹配的整体区域品牌形象,大家各自为战,产品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消费者认同度不高。在找准病根的基础上,聊城市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合作编制了《聊城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将聊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称确定为“聊胜一筹!”同时紧紧抓住农产品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质量安全问题,将品牌口号确定为“放心吃吧,聊城产的!”
有品有牌,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聊城市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开辟认证“绿色通道”,出台奖补政策,加强技术培训,极大促进了“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增长。2015年,全市新增“三品一标”298个,总数达1066个,其中绿色食品新增187个,总数达676个,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连续两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冠县油桃、冠县鸭梨、临清麦黄杏、冠县灵芝、肖庄韭菜(薹)等5种农产品入选《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5年底,聊城市农委与北京首农集团签署了基地定点采购战略框架协议,双方确定以北京首农集团销售终端网络为载体,实现聊城品牌农产品直供北京。
从“地里生”到“云上行”,“互联网+”托起智慧农业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既时尚又实用的销售模式,已经成为聊城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聊城市实施了“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开放、接口开放和平台开放的优势和特点,将智慧农业作为智慧聊城建设的重要支撑,建立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大数据共享。积极对接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名特优新”“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农产品网上营销,建设淘宝乡镇、淘宝村。同时,依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三大工程,实施“万名科技人员下乡”行动,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0处以上,年培训新型农民20万人次以上。
茌平县建立了农产品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全面推开“互联网+农业”致富工程,依托2.67万公顷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先后注册了130多个农产品商标,3000多户农村种养、加工大户日均发布信息120多条、交易农产品40万元;莘县依托电商平台推广特色农产品,采取“农户+公司+消费者”网上对接的模式,在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平台销售收入突破16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高唐县先后成立了冠泉合、绿色家源和紫霞中草药种植等专业合作社,主要针对蔬菜、苗木、中草药、肉类等在网上的采购和销售,服务于广大农民,提供放心的农业生产资料。
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有数百年葫芦种植历史,全村730多户,几乎家家做葫芦生意,现在是中国最大的葫芦产品集散地,名副其实的中国葫芦第一村。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兴起,村里的很多葫芦加工户都开了网店,全村网店达300余家,吸引了10余家物流公司进村设点,工艺葫芦销售占全国工艺葫芦网上销售的90%以上,被阿里巴巴认定为“淘宝村”,形成了“互联网+生产基地+消费者”的电商模式。
从“地里生”“地边卖”,到“搭云梯”卖四方,电子商务像春雨润物一般,悄然改变了这里农产品价值的实现形式。如今,这里许多农村通过自建平台,寻求精准投放,“互联网+”、战略合作、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手机客户端等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应用等,农村电商发展形式日渐成熟,农村电子商务已经覆盖全市8个县市区、35个乡镇、1000多个村庄。
(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