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2016-11-17
距2020年还有不到5年时间,要确保实现全国5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艰巨。这场脱贫之战,承载着人民之福、凝结着民族之梦、汇聚了全球目光。在今年7月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总攻令:“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
扶贫开发,重在精准。 2015年6月习近平到贵州省调研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求各地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6个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解决“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其本质就是要求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精准扶贫,产业承载。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扶贫支撑。今年农业部派出13个调研组赴各地开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蹲点调研,提出了农业产业扶贫的政策建议。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贫困地区要进一步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不断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精准扶贫,扶人扶智。 贫困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教育文化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劳动力素质低下却是一个共性因素。扶贫的本质是“扶人”,在扶贫攻坚这场非赢不可的战役中,教育扶贫举足轻重,是“授之以渔”的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将部分贫困人口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有机会接受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帮扶以及精准的政策扶持,将有助于他们发展理念的转变与生产技术的提高,成为推动部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根本动力。本期杂志我们聚焦农村精准扶贫,瞄准农业产业扶贫,着眼农民教育扶贫,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中绽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