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

2016-11-16郑斌斌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8期

郑斌斌

内容摘要:农村流通体系作为消费的纽带和桥梁,可直接影响农村消费需求的类别和总量,对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层次具有重大的作用。本文从分析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入手,探析了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农村现有流通体系,提升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通体系 消费需求 农村经济 流通渠道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提升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农村是我国最大且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流通业的发展可促进深化分工和提高生产率,进而拉动消费需求增长。农村流通体系作为农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中间区域,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它的完善可有效带动农村消费需求。近年来,商务部为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农村消费需求升级。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尚不健全,流通过程中仍存在基础设施滞后和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均致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远滞后于城市居民,不利于农村消费需求的提高,也制约了内需的扩大。由此,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建立健全的农村流通体系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业态组织不断增多

近年来,农村经济加速发展,促使各类现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组织开始由城市延伸至乡村,致使农村商品流通从原先的集市贸易转为现代商贸的形式,如批发、拍卖、期货交易和“订单”零售等。且电子商务、专业市场和农产品综合市场等新型农村流通业态发展加速,各类生产、销售、运输与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覆盖了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如农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等。并且随着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推进,标准化农家店逐步新建和改造,综合服务功能得以提升,农村连锁经营业态组织逐步形成,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更加完善。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国家将共斥资100亿人民币,分别建立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各1000个和10万个,构建农村电商业态组织服务体系。如建立全国自营的“县级服务中心”,或加盟开设“京东帮服务店”等。同时,各大快递物流企业也紧跟电商企业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布局,进一步完善物流体系。由此,我国农村流通业态组织的不断增多,促使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更加信息化。

(二)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农村流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公路、水、电及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促进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15年,我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总里程达397万公里,实现90%以上的建制村通班车。同时,部分农村地区也具备了功能齐全、交易合法和完善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五金建材商贸城、工业品大市场、副食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也被不断新建与改造。如图1所示,截至2014年初,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总数达4476家,市场总摊位数有246.8万个,同比增长11.7%,其中固定摊位有170.7万个。此外,农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也逐步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商务与流通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加快,实现了对农业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与全程管控。并且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了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提出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与“快递下乡”工程,加快完善乡村物流系统。可见,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流通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

(三)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流通主体逐步多元化

近年来,我国农村流通业态组织通过鼓励资产重组、体制创新和兼并融合等方式,整理合并了本区域内甚至全国的农村流通资源,进而组合建立了诸多跨省、跨地区的农村流通企业或集团,促进了我国农村流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农村流通主体不断扩充和完善,农民个人、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商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加工企业等均进入农村流通市场,流通主体呈现层次多、类型广和渠道完善等特点。并且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农资经营形式不断增多,已形成多市场主体、多流通渠道共同参与的局面。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其基础是农村集市贸易市场,期货市场为其提供指引,批发市场是新格局的中心,其主体是众多个体商家和企业,包括个体商户、私营企业、省内外企业、农业与商业系统企业、国内外物流企业和各类进出口企业等。由此,我国农村流通主体的逐步多元化,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规范了流通市场秩序,加速了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主要影响

(一)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积极影响

第一,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具有完善的流通基础设施,有利于改善传统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居民实际购买力。首先,随着农村流通体系的建立,农村公路与铁路等道路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农村消费环境更为优化。农产品流通路线与班车线规划不断合理,售后服务网点和人员也随之增加,农村居民享受送货上门、退换货、安装调试和返厂维修等售后服务更为方便,农村消费环境更为便利。其次,农村流通体系的建立加快了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促进了城乡流通一体化。传统“夫妻店”、流动商贩等商品流通方式日益减少,批发、零售与物流流通渠道不断完善,扩大了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促进了流通商品品种的增加。再次,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畅通,便利了城市新兴业态、时尚潮流与商品的快速进入。并且,农村便利开放的消费环境使各种信息流通渠道更为广阔,有利于城市化的消费观念快速传播,并改变农村传统消费习惯形成新型消费文化,进而培植新型的农村消费文化与观念,促进农村消费环境转型升级。最后,随着互联网和先进技术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农产品流通业逐渐使用信息化发展模式,农村流通组织与信息网络不断融合,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逐步完善,网络购物与快递服务愈加在农村普及,现金消费与网上消费方式逐步融合,农村消费环境不断优化。由此,农村各项流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保证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的外向输送,优化了整个农村的消费环境。

第二,工资性与农业经营纯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高效的农村流通效率有助于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据《农村绿皮书》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总收入中农业经营纯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占比分别为40.4%和39.6%。现代农村流通体系的流通效率高且业态组织全面,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进而提高了农民收入。农村流通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农业纯收入。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搭建,削减了商品中转交易的时间与流通费用,快速将产品送到需求地,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率,进而节约了流通成本,提升了农民经营性收入。同时,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通过农资连锁店的统一采购与配送,提升了农民购买农资产品的性价比,极大地缩减了农业投入的非必要支出。此外,我国农村流通体系搭建了城乡与乡乡间的快速运送渠道,扩大了农产品运输半径,增加了农业经营纯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第三,健全的农村流通组织能够改善农村流通环境,减少了农村配送时间并提高了效率,商品零售价格随之降低,刺激了农民消费意愿的提高,增加了农民实际购买能力与消费量。首先,随着流通业态组织在农村的不断深入,超市、连锁便利店、专卖店、大型商场和城乡邮政物流等新型组织不断多样化,农村消费品集中批发、单个销售与分批配送逐步实现,农村消费品种类日趋丰富。同时,农村流通组织连锁网络的构建,从根本上保证了货源安全,提升了农村居民消费质量,转变了农村商品性价比低和农民购物待遇不平等局面,强化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其次,农村建立乡村信息服务中心或成立农业信息网站,通过此类组织向农村居民发布实时农副产品供求信息与价格等,可以使农民快速获得农业资料和消费资料,能为企业与农民之间创造信息互换机会,减小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促使农村流通市场的良好发展,进而提升农民的消费意愿。最后,便捷的交通设施和齐全的水电设备对农民消费有着积极的影响。总体而言,农民消费意愿及热情与所在乡村的流通业态组织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现代流通业态组织的建立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意识。

(二)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消极影响

第一,三农问题是我国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也出台了诸多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农村流通体系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首先,我国农村流体系通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农产品流通基础性工作欠扎实,缺乏良好项目和大型项目,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供水、供电和运输等基础设施仍相当滞后,且缺乏先进的冷藏和电子信息等设备,致使农产品各环节流通效率较低。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31.3%的农民认为生活资料购入不便利,认为购买生产性资料较不便的农民有37.2%。并且,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固定产品出售与专门的维修网点,制约了居民的消费意愿,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其次,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市场网络布局较落后,市场经营主体布局分散,规模不大,流通领域的消费内容不丰富,明显抑制了我国农村消费需求。如覆盖我国全部农村的网上购物、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尚未完全构建,农村生活用品购入和农产品出售难问题严重,且普遍存在“城市买家电、集市买日用品和个体商户买生活用品”的购物形式,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基于此,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抑制了农民消费水平提提升。

第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流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抑制了居民消费能力。首先,我国农村消费品的配套与售后服务体系仍不健全,农村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证,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的积极性。例如,农村地区的道路、水电和仓库等条件比较滞后,影响了农村流通业物流效率,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同时,在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流通业物流配送体系还未完成信息与现代化,造成农村流通物流成本较高且流通进度缓慢,严重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其次,我国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主体发育滞后,缺乏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市场流通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主体的经营条件比较差,导致农村流通产品在加工生产、经营管理与仓储条件等较为滞后,不利于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据农业部第六次监测显示,我国总共有1191家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并且,据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初,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共33万个,辐射带动了我国接近19.4%的农户,使农户均增收30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6%。再次,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不够发达,市场管理秩序较为混乱。农村流通环节迂回,流通组织结构与消费形式复杂多样,没有形成健全商品供应与售后服务体系,居民消费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农村总体购物不便。例如,农村经常出现销售过期食品、药品以及假化肥、假农药和种子等恶性案件。

第三,目前我国农村流通渠道仍不畅通,农村地区购买产品比较不方便。首先,农村滞后的商品流通方式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落后的流通手段造成了丰富农村商品种类和扩大市场规模较难。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用品消费,如大型家用电器、服装和食品等,购买均需去地级市、县城或省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严重受限。同时,县以下农村居民选购的消费品均源自于个体小商户或流动商贩,流通方式较为滞后,造成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不畅、组织混乱等问题较严重。其次,我国城乡流通市场信息不均衡,导致商家在零售、批发和物流等环节难以正确判断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需求,并造成农村消费者对选购商品的质量、品牌、使用方式与功能等缺乏全面了解,严重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最后,由于农村消费品经营者大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诚信意识较为缺乏,且对进货渠道要求不严格,导致农村成为“废品回收”市场,假冒伪劣产品较多,严重危害了农村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经营,给农村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由此,我国农村流通渠道不畅,现有的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力度较弱,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提升。

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推动农村消费需求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农村流通服务体系,提升居民消费质量

我国应运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优势,吸收商业流通业态的最新成果,重点拓展连锁经营、商贸工农一体化和物流配送等组织方式,更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首先,我国应加快设立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将绿色和循环经济概念导入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建立,提升居民消费质量。其次,我国应设立和完善农村流通服务信息体系,整合现有信息服务资源。例如,我国应运用相关网站、广播电视和手机短信等传播方法,采取多种信息服务手段,为农村居民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再次,我国应加快农产品流通市场服务体系的改革,加大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和改造力度,支持国内外大中型产品流通企业向农村流通市场拓展,加速农村城镇商店与便民店等现代流通业态的拓展,以构建城乡互动、覆盖面较广和高效运作的商品流通市场服务网络体系。最后,我国应引导和扶持个体商业,发展私营和个体商业,运用建设行业协会,有效利用联盟及连锁方式,完善农村流通规模经济,加快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居民消费质量的提升。

(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基础设施,改善居民消费环境

国家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配置市场经济资源。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流通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农业政策约束和相关激励体系,探索农村流通企业自身完成绿色商业的利益驱动体系。国家应鼓励农村流通企业到农村创业,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投资政策。同时,我国应强化农村流通市场预警体系,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其次,我国应加快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农村集贸市场和商业中心,增强农村电网、供水和网络等公共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营造良好购物环境,并完善农村的交通状况。再次,我国应开发农村流通市场信息,完善农业商情预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应提供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我国应增强农村银企联络,积极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小工商户发展提供融通资金,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基础设施。我国应加大农村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在农业法制监管上,依据农村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制定法规、农业标准与农村服务规范,有效运用法规,促进农产品有效流通和运行,并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

(三)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转变居民传统消费理念

我国应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首先,我国应加速理顺农村消费品流通管理体系。改变“多头管理”与“各自为政”的消费品流通管理体系局面,明确各配合单位的权责。其次,我国应加大农村消费品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支持。同时应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公共信息服务、质量安全追溯和电商等平台,健全相关农村消费品政策支持。再次,我国应加速推动农村消费品批发与农贸市场,建立物联网背景下的农村消费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我国应通过相关物联网新型技术,采集农村消费品的各项关键数据,完成数据分析和完整的知识库,并提供高效的农村消费品数据查询和追溯机制。最后,我国应出台农村消费品流通领域物联网标准体系。我国农业组织相关部门应成立标准制定委员会,针对农村消费品领域的电子标签、终端和通信技术等出台“安全电子标签”,物联网接入和溯源体系等统一的标准。基于此,政府应通过完善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引导农民转变消费结构,提升消费的品味与档次,提高绿色、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费,不断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提升农村居民良好消费意识。

(四)创建农村电商物流流通体系,实现居民消费方式多样化

我国农村电商物流流通体系需要设立农村电商代购代销点和代客网购业务,为市场提供新业务链——线下代购,完成居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首先,政府应资助电商物流代购点,用其替代传统农家店。通过电子商务代购点发展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鼓励农村合作组织网上销售农产品,拥有各自的网店或网站,掌握电子商务知识,运用网络销售条件扩大网络购销双向业务。其次,我国应扩大农村取货点。政府应大力出资发展农村基层取货点,补助将包裹送达农村快递公司、自动储物箱业主和取货点店主,减少农村居民网购物流成本,加快构建农村电商物流流通体系。同时,我国应将电商销售点或村某一家商店作为取货地点,由店主到镇将寄至本村包裹统一收取回;或在村镇上设置密码保存物箱,网购者收到信息后即可到收货网点取货。最后,我国应帮助农村居民学习使用网上支付手段。相关部门应统一组织农村电子商务扫盲活动,向农村居民普及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并且,分布在农村基层网点的银行应向居民宣传,让农村居民了解网银和电子钱包使用方式。农村设立电子商务代购代销点,协助居民网购与销售农产品,实现居民消费方式多样化,提升消费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铮,李明芳,惠红旗.农村流通体系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J].物流技术,2012(22)

2.叶亚丽.城乡互动流通体系促进农村消费的机理与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5(27)

3.缪海.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1(11)

4.张驰.消费升级视角下我国农村流通业转型的战略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5(10)

5.李骏阳.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创新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5(4)

6.陈乐一.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