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藏传佛教生死观视域下的临终关怀

2016-11-16岳琦琳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临终关怀生死观藏传佛教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藏传佛教生死观的内容,叙述了临终关怀理论。分析了藏传佛教生死观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双重影响,提出可以借鉴藏传佛教生死观的积极因素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正视死亡是促进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发展的思想前提;重视人的心理是促进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发展的基础;带动医学、精神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发展是促进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发展的学科准备。

【关键词】 藏传佛教;生死观;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一种指专注于患者在死亡前一段较短时间内,通过适当的医院或家庭医疗及护理等措施减轻患者疾病症状、痛苦及焦虑等,并延缓疾病发展。而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与传统思想的承接密切相关,尤其是藏传佛教的思想,藏传佛教注重对生与死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藏传佛教生死观的内容

早期佛教生死观理论有“十二因缘说”,大乘佛教时期继续发展了生死轮回理论,后期提出了活佛转世理论。

世间一切生命,从无始劫以来,生与死不断轮回,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本性真实、清净且光明,所以才对事物生起妄想、贪念。因无法认清真实相,才有轮回。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生。前世是指今生以前的生命阶段,佛教认为灵魂不灭,生命的终结只是躯体坏死,灵魂会附着在新形成的躯体,前一具躯体和灵魂的结合就是前世。今生是指当前的生命阶段,是我们正在进行和正在感知的人生过程,是唯一真实的、可被生命主体感知的阶段。来生是指在当前生命阶段走到终结以后的未来生命阶段。两重因果即过去因形成现在果和现在因形成未来果。

1、大乘佛教时期生死轮回观

大乘佛教在初期的因果说和小乘佛教的轮回说基础之上,建立了其理论体系,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涅槃与尘世没有区别是其不同的观点,解脱并非指绝对的死亡,也不是指离开人世间,而是使人的精神思维得到修行,在活着的时候,远离我执,到达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无我认知,认清生命的实相,放下执念,到达无常的境界,心绪不被琐事牵绊,实现自由,便是解脱的真正意义。不像小乘佛教所追求的,为了脱离轮回之苦而解脱,而是开悟正觉之后,超越法的执取,再继续新的生命,新的生命不是如众人一般随前世的业报而生,而是带着佛不舍众生的慈悲心而生,履行了大乘心愿,同时也成就了无上功德,这便是大乘佛教所提出的生死一如。

2、活佛转世理论

活佛转世理论是轮回说与灵魂不灭说结合的产物,是藏传佛教最独特的标志,是在佛教的轮回说和三身说的理论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解决首领继承的问题而创立的。该理论的首创者是噶举派,13世纪中期便开始盛行。

活佛转世是指具有一定名望的大喇嘛或开悟正觉的佛,在今生的躯体坏死后,也就是到了生命的终结(佛语称之为“圆寂”)时,灵魂会脱离肉体,继续寻找来生的躯体,然后开始新的人生阶段。活佛被认为是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成就后又回到人间普度众生,人们在其圆寂后会不断寻找其来生的躯体,并且辨别出某些预兆作为寻找的依据,藏传佛教生死观能产生极大的心理暗示作用,能抚慰人的心灵,与临终关怀的内容有相契合之处。正是由于这种文化观念与临终关怀在意识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所以,在当代人们无法接受临终关怀的理念时,藏传佛教生死观能够作为一种过渡的文化载体。

二、临终关怀的内容

临终关怀本是在80年代后期从西方引入我国的新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兴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英国一位长期从事于晚期肿瘤医院的护士,在目睹了晚期病患的痛苦之后,决心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于是,她在1967年创办了临终机构,为了使生命垂危陷于病痛折磨的病患得到舒適的照顾,加强他们的心理满足感,随后,世界多国多地展开了对临终关怀的研究和实践。

1、临终关怀的含义

临终关怀包括三种类型的关怀,分别是身关怀、心关怀、灵性关怀。身关怀,是指在医护人员对病患身体上的照顾,减轻病患身体上因病痛产生的不适。心关怀,是指在精神上安抚病患对于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对亲人的牵挂和不舍、对琐事的焦虑和担忧等负面的情绪,使他们保持一个平和、安详的积极心态,减缓其在精神上的痛苦和不适。灵性关怀(佛教称之为“道业关怀”),是指通过使病患回顾此生来引导病患对生病的参悟,在生命的临终之际重新理解生命,使其认识到生命的无常以及死后灵魂脱离肉体进入下一个轮回,带有一定宗教色彩地使其重建生命价值观。

临终关怀以照料为主。到了临终阶段,意味着无法治愈和生命即将走向终结,唯一能帮助临终者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对他们进行细心的照料,使他们感受到温暖,而且临终者最需要的是身体的舒适、对疼痛的控制、生活的护理和心理上的安抚和支持。同样维护个人尊严。个人尊严不是随着生命的减弱而递减,个人尊严依然是人的基本权利,尤其是对临终者而言,心理更加脆弱,更需要维护其个人尊严。提高人的临终生活质量的关怀。面对死亡,会有消极的心态,也可以有积极的心态。消极的心态可能会使余下的时间变成等待死亡,心情也会愈渐低下,失去对生活的期待,世界变得灰暗、绝望。临终关怀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和感染临终者,使临终者在余下不多的生命里以最好的状态度过,提高临终者对生活的热情。

临终关怀让人直面死亡。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坎坷,许多生活琐事便会让人烦恼,但这些生活小烦恼与生死比起来,都无足轻重,可见生与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但生与死却都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并无可怕之处。临终者对死亡产生负面情绪,只是并未真正认识到直面死亡其实是带给我们生的积极意义,在短暂的人生中学会珍惜生命,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价值。

2、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

临终关怀起源于英国,70年代后期传入美国,80年代后期才传入中国,因此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相对来说较为缓慢,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也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机构,但这些机构依然存在着机构少、护理质量低下、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在思想上,由于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生命的歌颂,对于死亡的恐惧和避而不谈,使临终关怀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在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不祥的、不吉利的,从古至今对死亡就多有避讳。临终者家属从医生处了解到病情后,常常会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独自面对死亡带来的别离之苦而“好心”拜托医生一起向患者隐瞒病情;患者也常常为了不让亲人担心,佯装成不知情或乐观的样子,自己独自承受面对死亡的孤独、恐惧之苦。因此,医生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临终关怀无从着手,但精神上带来的折磨不亚于生理上的痛苦,因此传统文化的束缚是制约临终关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经济上,由于资金来源有限、资金短缺,这将直接影响着临终关怀机构的规模和运营受限。临终关怀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患者家属支付、社会慈善捐款和政府拨款。政府拨款少,社会慈善捐助也有限,患者家属面临巨大数额的费用也有经济压力。机构少、设备差是缺少资金所面临的窘境,也制约和阻碍了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

在技术人员上,专业人员还缺乏一定的培训。目前许多临终关怀机构的护理人员很少接触相关领域的知识,仅仅只具备基础的护理能力。专业人员缺乏对临终关怀理论的了解和研究,对临终关怀事业的认知也较为片面,不能从生理和精神上给予全面的护理。相关专业护理人员忽视精神层面的安抚,同样有碍临终关怀的发展。

三、藏传佛教生死观对临终关怀的影响

藏传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临终关怀的实践具有双重性的影响意义,即具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站在辩证的科学的角度来对待,并且采取相应的客观的态度,对于藏传佛教中积极的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吸收,并融入到实践中,促进实践的发展;对于藏传佛教中消极的方面,我们应该摒弃,尽量在实践中避免消极因素的阻碍作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更好地相互吸取彼此的优点而发展。

1、积极影响

(1)“十二因缘论”通过重视生命正视死亡促使临终者坦然面对死亡。藏传佛教以生与死为研究的核心,提倡人们改变两种对待死亡不正确的心理。有一部分人认为死亡无意义,不过是毁灭和失去一切,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提到相关的字眼都认为是招来不幸;另一部分人则抱着轻率的态度来看待死亡,轻易地认为自己对死亡没有任何问题,可以毫无担忧,并且想着死没什么大不了,每个人都会死,我不会有什么问题。客观地、公正地正视死亡,坦然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承认自己对待死亡的负面情绪,找到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最后达成对死亡的客观的正确的认知。

(2)“三世两重因果”轮回说从心理关怀方面缓解临终者的内心痛苦。藏传佛教是精神上的一种宗教信仰,是对人的意识和精神的深入探究,同时宗教也很容易从精神上安抚人们的情绪。“三世两重因果”轮回学说和灵魂不灭说,虽带有一定唯心主义色彩,但却能够从心理上安抚临终者的不良情绪。

生死观认为要消除无明,即消除一切烦恼,才能保持一颗不受污染的心灵,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消除烦恼是保持内心的安定和平和的前提,临终者心里总是被恐惧、担忧、痛苦等情绪占据,会使身心都倍受煎熬,也并不能避免死亡或改变现状。

(3)灵性关怀给予临终者身心照顾使其保持积极心态。藏传佛教生死观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真正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灵魂会一直轮回,一个轮回便是一段生命,而今生不过是无尽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可以将临终者的注意力从一次躯体的坏死转移到灵魂的轮回中,避免临终者将死亡的恐惧不断放大,反之,将死亡放在轮回的大循环中来看,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使临终者能够认识到死亡的本质,消除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世事的不舍与牵挂,重新建立起积极的乐观的平和的心态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藏传佛教中的道业关怀与临终关怀有共通之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

2、消极影响

(1)三世轮回带有鲜明的唯心主义色彩。藏传佛教生死观从性质来说是佛教,是一种宗教,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理论从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根本观点出发,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人的精神意识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三世轮回说,相信人在死亡以后還有来生,这是无法被科学所证实的,实质只是给人们心理上带来安慰。由于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很强,若宗教宣传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思想,将对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2)重视死亡的宁静容易导致消极对待治疗。藏传佛教生死观认为要消除无明,才能避免受轮回之苦而达到真正的涅槃之境。通过精神思想上的修行,摒除一切烦恼,使世间的万事万物不影响到内心的宁静。这样追求纯粹的心的宁静,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顺其自然以及非人力可改,容易导致临终者产生对治疗的消极情绪,甚至产生对死亡、对永生、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

藏传佛教生死观在过度追求内心的宁静过程中,不仅会对临终者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其亲属同样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在藏族地区,人们在死后实行“天葬”,亲人将逝者的尸体交给天葬师,在天葬台由天葬师对尸体进行特殊切割,只取出亲人所要求留下的骨头,剩余的躯体喂食秃鹫,而在这过程中,亲人的神情都十分平静。摒除内心的杂念的同时,也淡化了人的情感,使亲属对亲人的离去显得过于淡然,这样的心理也容易使临终者的家属对临终者的治疗过程产生消极影响。

四、藏传佛教对完善我国临终关怀机构的积极意义

1、正视死亡是促进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发展的思想前提

从我国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现状来看,发展缓慢的状况有一部分原因是人们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传统文化中死亡意味着不详,提及死亡可能会引来灾祸,因此人们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很少主动思考死亡,甚至对死亡避而不谈。佛教生死观提倡让人们认真思考生与死,坦然面对死亡,因此,正视死亡是促进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发展的思想前提。

主动思考生与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临终关怀的理念,从而促进我国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对临终者而言,一部分人认为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我也一定可以坦然面对,一部分人认为死亡是毁灭和不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没有意义。前者对死亡过于轻视,大多会产生余下的生命用来狂欢的念头,后者对死亡过于回避,大多会产生等待死亡的消极念头,二者皆因未正确认识死亡,所以忽视临终关怀的必要。只有认真思考死亡,临终者才能亲自意会为何需要相应的生理关怀和正确的精神引导,因此才能积极配合临终关怀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只有主动思考和正确认识死亡,临终者家属才能理解临终关怀是对临终者身体的医护和精神的正面引导,从而重视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对临终者的临终关怀。患者及其家属正视死亡,对临终关怀事业的认同和配合,是促进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发展的思想前提。

2、重视人的心理是促进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发展的基础

从我国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现状来看,发展还受到社会大众意识和心理的约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在现代的快节奏中,人们忙碌地生活着,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精神思想的发展。藏传佛教生死观提倡人们应该放慢脚步,多关注人的精神思想。

临终者家属要重视临终者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只有更多地关注临终者的精神和心理,才能理解临终者面对死亡所产生的复杂情绪,从而更能重视临终关怀对临终者的帮助,进而推动我国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只要临终者家属重视临终者的精神状态,就会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对临终者进行临终关怀。

不仅家属要重视临终者的心理,临终关怀医护人员同样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只有更细心地观察临终者的精神和心理,才能给予临终者更多的精神引导,从而更好地提升临终关怀的医护质量,进而推动我国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只要相关医护人员提高对视临终者的精神和心理的重视,就会兼顾身体关怀和心灵关怀的双重护理,提升临终关怀的医护质量。

3、帶动医学、精神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发展是促进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发展的学科准备

从我国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现状来看,发展还受到相关学科知识发展的约束。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和运营,需要有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作为理论支撑,由于临终关怀的概念源自于国外,所以我国临终关怀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发展速度缓慢、不完善。

临终关怀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又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涉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我们要树立对待文化的正确观念,对于藏传佛教生死观中消极的影响,我们在建设和完善临终关怀时要尽量减少受其影响;对于藏传佛教生死观中积极的影响,我们要乐于接受并好好利用其文化的精粹来促进我国临终关怀相关学科知识的完善,同时推动我国临终关怀机构的实践发展。

【参考文献】

[1] 岳林,张雷.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7-119.

[2] 王尧.藏学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94.

[3] 苗欣宇,马辉.仓央嘉措诗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2.

【作者简介】

岳琦琳(1994.11-),汉族,重庆市人,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临终关怀生死观藏传佛教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国临终关怀探析
从浦东新区老年医院发展看地区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青海404名藏传佛教僧人参加学衔考试
浅析元朝统治下的吐蕃地区佛教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