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升就业质量的高职二级学院就业服务模式研究

2016-11-16曾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5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高职

曾珍

摘 要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二级学院就业服务模式必须以就业质量的提升为目标构建,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实施“三级责任人制”,搭建二级学院就业管理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多方开拓就业市场、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构建立体化就业教育体系、开展就业帮扶措施,设立个性化咨询指导、以跟踪为手段,推动就业工作良性循环。

关键词 高职 就业质量 就业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一直是包括政府、学校、学生本人及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也逐渐变成考核一所高职院校就业好坏的关键指标。高职院校二级院系作为就业质量提升的落实者,必须转变就业服务模式。

1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学校层面的职业发展中心,但是二级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却呈现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就业指导队伍缺乏专业性。大多数二级学院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团队,主要由辅导员临时组成,且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

(2)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单一。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重理论,轻实践,指导形式缺乏多样化,效果不理想;

(3)就业指导全程化程度不够。许多高职院校并未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仅在找工作时做一些技巧性地指导,而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缺乏帮助和有效引导。

(4)缺乏个性化指导。在大学生就业群体中,每一名学生的问题都是不相同的,如果采取统一的大班授课模式根本无法达到效果,不同的问题类型应采用不同的指导办法,实施个性化指导。

(5)开拓就业市场缺乏主动性。大部分高校二级学院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长期处于应付状态,搜集用人单位信息的主动性不强。

2就业质量内涵及考核指标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ILO)首次提出了“就业质量”概念,当时它主要体现的是“核心劳工标准”形式。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索马维亚提出了“体面劳动”的概念,在当时“体面劳动”被国际劳工组织定义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国际劳工组织认为追求“体面劳动”的方式应包括“促进工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四个目标。在这里,体面劳动概念的范畴包含了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两方面,但就业质量是主要方面。

目前我国对就业质量的主要观点有:(1)就业质量是指从业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报酬或收入情况的优劣程度;(2)就业质量是大学生所获得的工作状况及固有特征满足其要求的程度;(3)就业质量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单位层次和就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4)大学生就业质量着重体现为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

结合以上四种观点可以认为体面的就业就是高质量的就业。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从业者的工作收入、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还包括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家庭的满意度、社会的满意度等。因此,全面地考察和度量就业质量,可从工作的可获得性、工作条件、安全和健康、权利和尊严、福利和保障、培训和职业生涯前景、就业地位等七个方面进行。根据这七个角度,可形成七个指标体系:工作质量指数、就业稳定性指数、就业地位指数、福利和保障指数、职业发展指数、健康和安全指数、工作的可获得性指数,以此来衡量每一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就业质量的综合测度。

3提升就业质量目标下二级学院就业服务模式构建

3.1实施“三级责任人制”,搭建二级学院就业管理模式

在二级学院就业工作管理模式中实施“三级责任人制”。第一级责任人是学院院长或书记,作为就业工作的监督者和促进者,统筹大局,负责改进和评价;第二级责任人是就业干事,作为就业工作的管理者、牵头者,负责组织、分配、反馈;第三级责任人是毕业班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是就业工作具体的参与者和执行者。通过以上三个层面共同保证工作的执行效果。这种以项目化分配、链条式落实、组团式配合、立体式督查的就业管理模式可以简化二级学院的就业工作、保证就业质量。

3.2深化校企合作,多方开拓就业市场

市场建设是就业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除了依托地理优势,二级学院可实行“全员化”的就业工作模式,从上至下,全体教师应主动联系单位,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联系企业推荐学生就业,另外也要重视校友资源,通过学生的口碑稳定和拓展就业市场。

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根据二级学院中各个专业挑选毕业生和企业反馈都不错的用人单位进行分门别类定向维护。同时,根据目前国家职教的发展规划和趋势,推行现代学徒制,为今后就业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3.3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构建立体化就业教育体系

学院实施“全人教育”。所谓“全人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它强调“融渗”策略。即它强调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地积少成多,通过分阶段、分模块的开展就业教育,使学生达到“专业—通识”的平衡。按照各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对就业问题的思考深度,确定课程内容与重点,按年级、分层次地提供多种类型的课程。具体来说,是以课程为主体,讲座为补充,活动为载体、个性化咨询指导为延伸的立体化就业教育体系。

课程上主要根据学生层次和教师的专长,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团队的“职业大讲堂”,此外,辅导员教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内容开展综合素质教育课,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开展就业讲座,可邀请优秀毕业生和企业大师进行讲座。其中优秀毕业生主要侧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在校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企业大师主要侧重于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技术前沿进行专业讲座,同时也采用订单班形式,让企业高管走进课堂,脱离课本,有的放矢给学生介绍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活动上可采用五个结合,即就业教育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入学之初通过了解自己的专业来进行职业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通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项目化运作,在体悟式主题教育活动中开展就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推行“寒暑假社会实践计划”,组织学生到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生产一线,集中开展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通过导师制开展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创新、创业的兴趣;与安全教育结合,每一名毕业生上岗前都要进行安全教育,与父母联系告之该生就业状态,并签订安全就业协议书。

3.4开展就业帮扶措施,设立个性化咨询指导

根据学院毕业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可将毕业生分为五种类型:即具有强烈升学意愿学生、具有强烈就业意愿且就业方向明确学生”、具有强烈就业意愿但就业方向不明确学生、就业意愿和就业方向模糊学生、特殊学生(包括心理问题、家庭问题、经济问题、学业问题等四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设立个性化咨询指导,提供不同的帮扶和服务,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对其提供“一对一”的指导,为每一名毕业生建立就业状况档案,对尚未落实就业的学生实施“一对一谈心,一对一指导,一对一推荐、一对一服务”,不忽略任何一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分努力,最大限度实现毕业生顺利、充分就业。

3.5以跟踪为手段,推动就业工作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应当把握契机,立足本地实际,将毕业生就业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毕业生在岗表现、企业满意度等是衡量一个专业、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一面镜子。通过跟踪调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的长效机制,以调查数据为依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于长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瑞君.基于提升就业质量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5(07):214-216.

[2] 陈建.全人教育视阈下构建“三导并进”的高职就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02):48-51.

[3] 赵锦兰,黄微,曾琪.高校二级学院就业工作模式实证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06):45-46.

[4] 毛丙波.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02):16-19.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