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清代的皇子教育
2016-11-16姜原
姜原
摘要:清王朝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权,能够维持统治将近300年,并且一度出现康乾盛世局面,其历代皇帝和皇族的综合素质,按封建政治统治标准来衡量是以往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拟的,这与清朝统治者一直都重视皇子教育有很大关系。本文就清代对皇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方式、主要内容及所取得的成效等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清代;皇子;教育;皇帝
满清王朝是继蒙元王朝后第二个完全征服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政权,相较于元朝建立不足百年即被明朝取代,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11年被推翻,历时268年,是中国历史上以少数民族统治全国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个朝代。总结清朝治世理政的经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并逐渐形成完善的皇子教育制度,为历代皇帝所严格恪守,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清朝前期顺治和康熙本人是幼帝登基,清末咸丰朝以后皇帝都没有儿子,故本文阐述的主要是康熙至咸丰时期的皇子教育情况。
一、清代皇帝对皇子教育的重视
清代皇子教育的真正开创者和奠基人当属康熙帝,他序齿的皇子有24位,其中皇二子在幼年时被立为太子,年至六岁即命他读书,为他挑选张英、熊赐履、徐元梦、顾八代、汤斌、耿介等人做讲官,张、熊、徐等都官至大学士,熊、汤等为著名理学家。康熙帝在重视太子教育的同时并未放松对其他皇子的教育,皇太子的师傅基本上就是同时就读的皇子的老师,并对书房制定严格的教学制度,对诸皇子的学习进行严密的监控。康熙的好学精神和严格的家教,无疑对后来的皇子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雍正皇帝也深知皇子教育事关重大,他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使诸皇子在同等的教育条件下进行竞争,有利于皇子的培养和皇帝选拔贤能之人,与之相适应的皇子教育制度也进一步完善。雍正皇帝即位后第二年,对皇子入学之事特发上谕,明确规定了上书房内的陈设及师生见面礼仪“皇子行礼时,尔等力劝其受礼,如不肯受,皇子向座一揖。以师儒之礼相敬。如此,则皇子知隆重师傅,师傅等得尽心教导,此古礼也”。充分体现了雍正帝的尊师重道和对皇子教育的重视。雍正帝还亲笔题写了“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名理为先”的楹联悬挂之内;并特派汉、满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任总师傅。
乾隆帝对上书房的师傅们也十分尊重。例如福建漳浦人蔡新入翰林院后,“入直上书房”,任总师傅三十余年,乾隆帝对他特别尊重,“诸皇子皆敬惮之。”嘉庆帝对他也很尊重,在他90岁生日时特赐匾额,亲笔题书“绿野恒春”四字。之后的嘉庆、道光等皇帝对皇子教育也极为重视,嘉庆二十二年,在皇二子绵宁年已35岁,皇三子也已22岁时,嘉庆帝尚下谕训诲“奚若游艺诗文、发抒经史,可以陶冶性情,增长知识,且日有常课亦以收其放心,其获益实非浅鲜。后二阿哥、三阿哥每日俱应作诗……使业精于勤,勿荒于嬉,以收逊时敏之效”。
皇帝在日理万机之余经常过问皇子们的学业,亲自检查皇子们的学习情况,有时召见师傅,询问皇子们的功课,有时还当面命皇子背书、作诗,并常以庭训的方式教导皇子,下令把对皇子们的训诲贴在上书房内,以惕励皇子。尤其康熙皇帝最勤勉,每天9点左右都到上书房听皇子们背书,有时下午四五点钟还会再去一次,带着大臣们一起检查皇子们背书。供职宫廷的法国传教士白晋,侍讲太子的王士禛都描述过康熙亲教诸子,亲自训诲皇子,检查他们对经书的背诵、理解等情节。
二、严格的皇子教育方式
清帝教育皇子,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诸皇子以后为君为臣的必备素养,强调严有益宽有损,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导方式也的确取得了成效。
康熙帝曾指出:“人在幼稚,精神专一通利。长成之后,则思虑散逸外驰。是故应须早学,勿失机会。”基于这一理念,康熙时期皇子们“皆在自幼豫教,四五岁即令读书,教以彝常”,皇子们接受启蒙教育都比较早。太子胤礽六岁正式拜师入学,除胤禔年龄稍大外其他皇子都在适学年龄就傅。乾隆四十三年实录中记载“若我国家之制,诸皇子六岁以上,即就尚书房读书”,皇子六岁就傅读书此时已成为定制。道光也曾说“因思我朝定制,皇子皇孙,均于六岁入学读书。凡圣贤之所发言,自幼无不诵读讲肄,以为修身立志之本”。可见皇子六岁入学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后期。皇子们的连续学习年限至少都在十年以上,即使担任了亲王大臣,仍有可能继续入书房读书,“道光年间,惠亲王年将四十,兼掌职任,公事毕照常读书。咸丰五年,恭亲王初解军机,仍赴上书房读书”。
皇子入学读书后,“寒暑无间,虽娶婚封爵后,读书不辍”。每天上课的时间,根据年龄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是从早晨五点到下午三点,共计十个小时,中间除了吃饭、如厕、射箭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道光帝第七子奕譞回忆说,读书时每天都只能到下屋休息一两次,每次不过一刻钟时间,还须经过师傅允许才可以去。而且皇子们还要提前一小时,即4点左右,到上书房复习昨天的功课,“申时二刻”即下午三点多放学后,还要去练习骑马射箭,真正结束已经是19时许了。一年中除元旦、端午节、中秋节、皇帝“万寿节”、皇子本人的生日等五日各放假一日,除夕可以提早散学外,均没有假日。 乾隆时期,夜值军机处的赵翼曾目睹皇子们每天入上书房的情景,颇有感情地记述:“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都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拉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即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骑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
严格的制度下,皇子们读书非常刻苦。康熙皇帝提到他年幼时刻苦读书,不舍昼夜,曾累到咳血。醇亲王奕譞在《竹窗笔记》写道:“如届时功课未完或罚书罚字,俟师傅准去吃饭方去,随侍内谙达、太监等无敢催促者,下书房亦然。”
三、清代皇子教育的主要内容
清代统治者从维护满族的统治地位,巩固清朝统治的长远目标出发,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字和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又要深入掌握汉文化,在对诸皇子的施教中确立了以满文化为本,汉文化为用的教育宗旨。对诸皇子的教育注重文武兼修,满汉文化兼备,既熟知儒家经典,又精通国语骑射,既有治国之术,又能领兵打仗,是清朝历代帝王对王子的教育中始终如一的培养目标。对此康熙帝曾有深刻的认识:“朕谨识祖宗家训,文武要务并行,讲肄骑射不敢少废,故令太子、皇子等既课以读书,兼令娴习骑射”。因此,清代皇子们在汉文化、满文、骑射等方面是全面发展的。
清代为皇子师傅的设置和选择也体现了皇子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总管皇子教学事务的称总师傅。皇子们的汉文教习称师傅,选翰林官文学、品行兼优者数人,主要教授四书五经、国史、圣训、策问,以至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内容,此外各师傅也会依专长为皇子设计一些教材。读书的方法为“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反复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于前四日生书共度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谓之熟书,约隔五日一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满洲师傅和蒙古师傅教满语、蒙语、弓箭、骑射、火器等内容,也称谙达。满洲师傅遴选八旗武官中弓马武艺超群、满语娴熟者数人;蒙古师傅选蒙古进士出身、蒙语娴熟者数人。教授满文和蒙文的方法,是由谙达口授念法,手教写法。骑射方面除由谙达每日指点皇子拉弓练射之外,皇家还经常组织围猎活动及让皇子较射,以让皇子实地学习骑射并检验他们的成绩。值得注意的是,三类师傅中,汉文师傅地位最高,而且从课程安排的时间分配上看,汉文化的学习也要远远多于满、蒙文化,这表明出于统治的需要,汉文化是皇子教育的主体内容。作为教师,品行最为重要,能入选翰林的,文学水平必定国内一流,皇帝再从中挑选师傅,只有“察其器识端谨者”,才会“钦点某某为某皇子授读师傅”。如雍正朝上书房的皇子师傅张廷玉,雍正时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先后任《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等总裁官,是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道光朝皇四子奕詝的师傅杜受田,家世显赫,杜家有“一门七进士” 、“父子五翰林”之称,他一生品端学粹,正色立朝,忠孝两全,爱国恤民,廉洁勤政。
在不同的时期皇子学习的内容也会依情况调整。如康熙时一些西方科学知识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康熙帝接触了很多西方科技知识,他也让皇子们学习了天文、几何等自然科学与技术,甚至一起从事实验活动,曾亲自带领皇子观测日食、丈量土地,此外还让皇子向意大利教士德理格学习律吕知识。
清代帝王不仅培养皇子们的学问修养,而且非常重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素质能力。对皇子实施的道德教育主要有孝道、诚信、节俭、宽容、垂范、勤勉、守义等。清朝定期开展的围猎活动也培养了皇子们的综合素质,康熙、乾隆、嘉庆三朝在木兰围场行猎90次,“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终日在马上,任凭风吹日晒”,在检验皇子们学习骑射水平的同时,还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增强了体魄,培养了皇子们勇敢无畏、吃苦耐劳的作风;同时,通过在围猎过程中让皇子亲自参与或观察对部队的指挥调度,培养他们统兵作战的军事才能。防止他们整日生活于深宫之中养成娇逸之习。康熙帝在出巡或谒陵时还常常令皇子随从,以增广他们的见闻。他还让皇子有各种办理政务的实践机会,在三次亲征噶尔丹和几次南巡时,都命皇太子留守京城代理政务。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患病,命皇太子代理政事:“朕因违和,于国家政事,久未办理,奏章照常送进,令皇太子办理,付批办处批发。”康熙帝病愈之后,命皇太子协助处理一般政务和旗务。他对其他皇子,如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等,也常委以军政重任,既对其加强锻炼,又对其进行考察。
四、清代皇子教育的成效
有清一代,经过全面而又严格教育所培养出的皇子,无论学问、品德、见识还是能力、意志等方面,和以往朝代皇子相比,都是更胜一筹的。在清代入关后的10位皇帝中,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治国才能有目共睹。自雍正以后的皇帝大都是经过严格的皇子教育,并在“立贤不以嫡长”的原则下从诸皇子中挑选出来的。雍正继位时已经四十五岁了,其性格坚毅,学识广博,勇于革新,勤于理政,与他早期受到严格教育而养成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嘉庆帝、道光帝乃至咸丰帝等几代皇帝,都是在成年后,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学识与阅历后才登记称帝的,在他们做皇子的时候也都收到了严格的教育与训练。至于清末的同治、光绪、宣统等皇帝幼年登基,时局纷乱,很难有什么作为,但是清朝诸帝始终没有出现昏庸失德之君。
清代皇子们还多精通经史、策论、诗词歌赋与书画等,并善于骑射。很多皇子在书画方面的才华相当突出,既能作诗,也擅画。康熙帝的第二十一子胤禧,史载其“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征明”。康熙诸子如胤禛、胤祐、胤祥、胤礼等也都非常擅长书法。乾隆帝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幼工书”,成为清中期书法四大家之一,“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 嘉庆帝特命将其墨翰刻石、刊帖,一时“馆、阁诸贤,摹仿成风”。在自然科学与乐律学等方面,清代皇子中也是人才辈出。康熙第三子胤祉自幼酷爱学术,康熙曾亲自指导其学习了“几何原理”,并让他主持编成了《律例渊源》,汇律吕、历法和算法于一书,他还组织编纂了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帝第十六子胤禄“精于天文、算法”,曾预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乾隆初又充任《增修七政时宪书》总裁,对乐律也颇有研究,编纂过《律吕正义》后编。清朝对皇子们武功骑射的教育,效果也十分明显。康熙帝的第十四子胤祯还曾经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打败准格尔部,为保卫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嘉庆帝的第二子绵宁在乾隆五十六年在热河围猎时曾“引弓获鹿”,乾隆大喜“赠黄马褂、花翎”,后来还在癸酉之变中,以过人的胆魄与过硬的军事技能,沉着指挥剿捕并击毙两名教徒,被封为智亲王。
综上所述,清代的统治者之所以能把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治理有序,并将其推向封建社会的巅峰,其中皇子教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徐尚定.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赵翼.檐曝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4]福格.听雨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