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法自然朴实生动

2016-11-16刘芳

大观 2016年9期
关键词:袁先生观者孔雀

自然。它在一切之中,包含万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及,无形无象,永恒不变,它有规律,循环往复,它生育万物,养育万物,运行万物,万物顺它者昌盛,逆它者衰亡。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的第二卷第三论画体工用榻写中详细的写到“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系统的论述和探索了在艺术创作中作品的气韵生动之所重。技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作者以自然为依托,寄托在艺术创作中的艺术情怀。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袁晓岑先生始终探索艺术语言在自然文化情境的诠释与再现。

在中国古代的美术史上唐人善巧,北宋尚法,南宋尚体,元人尚意。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绘画影响深远。近代史上出现了海派、岭南派、江浙画家群等绘画群体为中国绘画添加新的艺术观念。虽有争辩,但并无争议的是:纵观中国美术史都呈现繁荣景象。云南处中国西南边陲,地域文化鲜明,美术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表现云南地方特色的艺术家,抗日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为了给学生安定的学习环境将校址迁至昆明,同时也带来了大批的能人异士。当时,云南大学汇集了一批著名学者,他们广博的知识和先进思想对袁晓岑艺术生涯影响深远。他早期受岭南画派影响,后在徐悲鸿等人的影响下对艺术有了崭新的认识。其艺术作品通过寓意表现了时代精神的内容,它更直观表现出时代的思想观念,而艺术的寓意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艺术的有关看法。袁晓岑先生的作品中多以不同历史背景为依托,向观者展出了其艺术意向。让观者更加直接的体会到了袁先生作品的艺术魅力。袁先生也能够更加直接的感受到观者对其作品的认识。两个“直接”体现了袁先生非常重视与观者的交流,对其艺术生涯的重要意义。

袁晓岑1938年入云南大学文史系攻中国画、雕塑及诗文,在其近70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举办或参与了20余次的展览。时间跨越一个世纪。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之前以及新媒体并未崛起的时代背景下,袁晓岑作品的传播主要为:出版的书籍文献和举办展览。因书籍文献以实物为载体,所以保留至今。而由于前期展览在传播记录媒体单一的历史背景下,保留下来的可佐证的信息并不多。展览作为观者与艺术家最直接的媒介。袁晓岑多件国画、雕塑作品先后受邀赴各国展出并入选国家级和国际级展览。多件国画、雕塑作品被被藏家、博物馆、美术馆等收藏;《白鹤》、《孔雀》等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同时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了《森林孔雀》、《瑞鸟图》等作品。《庆丰收》、《母女学文化》等雕塑作品和《孔雀之乡》、《孔雀》、《山泉清兮》、《寒塘逸趣》等国画作品先后发表于各类画册书刊杂志。袁晓岑先后在日本、昆明、北京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袁晓岑对云南美术的发展乃至中国美术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袁先生的国画作品和雕塑作品中以《孔雀》(国画)和《伯乐相马》(青铜雕塑)为例。《孔雀》分别在1951年参加全国第一届国画展览和1982年赴尼泊尔等国展出。《伯乐相马》在2002年,参加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2015年,6月26日“万物为师”——袁晓岑诞辰百年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2015年12月25日“万物为师”——袁晓岑诞辰百年艺术展 袁晓岑美术馆。不同的展览类别所选送的相同作品,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创作寓意及查阅相关资料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袁先生创作时间半个世纪,历史环境变化较多,对其作品艺术风格的影响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袁先生在国画和雕塑贴近云南地域性民族脉搏上都造诣颇高。在中国现当代艺术风格风起云涌的美术背景下,袁先生始终秉承其自身的艺术向往。在其艺术生涯中,袁先生不仅艺术作品享誉国内外,还培养出了孙建东、张志禹等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家,为中国美术的教育事业写下了重要的一笔。袁先生艺术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而展览作为艺术家相关者展现作品的载体,研究意义就更为深远。

王朝文曾评论他的文章:“特定的感情受到特定的思想所支配,特定的思想通过特定的感情得到体现。袁晓岑的创作,是感受与理解的对立统一。艺术创作的主题,应当不是什么脱离题材的具体性的抽象的空泛的思想,而是与题材的具体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具体的理解。”艺术创作不仅是表达眼前的生命迹象,同时表现一种愈加周致的艺术思想。袁晓岑的艺术作品来源于自然之中,他始终秉承着“万物为师”的创作精神,同时他的作品更是将他的艺术创作思想进行了多角度的诠释。艺术家将笔墨作为艺术创作形式的一种,不仅体现了自然环境所赋予创作对象的神态,同时体现了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情怀和境界。袁晓岑先生笔下的艺术作品,将本土民族文化艺术与自我的艺术思想相结合。运用国画传统的创作形式,使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袁晓岑先生的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视作品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增强了作者与作品之间、作品与观者之间、作者与观者之间的艺术交流。

【参考文献】

[1][英]E·H·贡布里希 著,范景中,杨思梁 编,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 译.艺术与错觉[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2][法]奥古斯特·罗丹 口述,[法]葛赛尔 著,傅雷 译.罗丹艺术论[M].团结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刘芳(1991.05),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5级美术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袁先生观者孔雀
端午节观龙舟赛
孔雀
袁先生有点小矛盾
孔雀1
孔雀
借车给别人出了事故,该不该赔偿?
袁行霈:祭厚味于淡泊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夹心层”的理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