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策略学习的方式 彰显策略的优越性
——浅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6-11-16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光荣小学王秀琴
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光荣小学 王秀琴
转化策略学习的方式 彰显策略的优越性
——浅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光荣小学 王秀琴
苏教版教材中提供的一些策略,有的具有普遍使用价值,有的却在某一类特殊题目里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要让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策略,要让学生喜欢用这些策略,其关键在于让他们体验到策略的价值所在,帮助学生掌握策略的基本操作模式,只有当学生学会了,才有可能去用,只有真正懂得其价值了,才会积极使用。因而转换策略学习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彰显出策略的优越性。
转变方式;感悟存在价值;建构基本模式;形成自觉认知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历经了多次的修改,但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一个单元独立存在。从教材的基本表现形式来看,一些教师往往会理解为是解决实际问题,但我们仔细研究教材,会发现这些例题的结构、解决方法等又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解题的方法有时候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普遍性,只是相对于一些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它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解决问题,而重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把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内化为一种策略,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因而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要求较高,学生比较难以形成一种技能。
下面笔者就联系“列表策略”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去把握策略背后的意义,促进策略的形成,较好地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经历过程,感悟存在价值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教师不拘泥于解决问题思路的教学,要从原有重解题思路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悟方法的巧妙,感受到使用这种方法的优越性,乐于使用这种方法,走出解决问题的困境。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的关注点,巧妙的、简便的、容易理解的知识总是能调起他们探究的兴趣、使用的兴趣,才会成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某种自觉的行为。例如,教者在“列表策略”的教学中这样设计:
(一)激趣引新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曹冲称象的小故事,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吗?(视频播放)
师:在三国时代,没有先进的称重器材,无法直接将如此庞大的大象称出体重,你们认为曹冲想到的用石头代替大象的方法怎么样?
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种比较巧妙的方法称为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会用策略来解决问题。(板:策略)
一则学生较熟悉的小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到策略是在解决问题中的一种巧妙的方法,而且激起学生的好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大胆尝试
1.呈现信息(例1)
(1)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指名学生说一说)
(2)师:对,条件比较多,而且有些乱,它不利于解决问题,那你能不能将这里的条件来整理整理,让它们看起来清楚一些呢?
(3)学生尝试整理,教师巡视,收集不同方法。
(4)视频展台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
(预设:1.抄条件;2.文字整理条件;3.列表;4.用同颜色画出条件。)
追问:这里的几种方法,有没有把题中的条件整理出来?
和原来的题目相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些都是整理条件的方法,今天我们主要研究“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2.体会列表的优势
学生重新一起来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表格,大家画一画,表格要分几行几列呢?
第一行写的是什么?第二行写的是什么?第三行呢?
现在来比较一下这张表格与原来的题目,你更愿意看原来的题目还是看这个表格呢?为什么?(看起来简洁了,一目了然了)
表格有没有把条件都反映出来呢?
大家再竖着看,列表还有什么优势呢?
(体会每一列是表示同一种数的信息)
小结:也就是说列表不仅让条件看起来简洁、一目了然了,更是让有关联的条件之间一一对应了。
师:通过列表整理条件,我们更清楚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了。(板书:理解题意)那如果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再分析数量关系(板书: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了。
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先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整理条件,挖掘出孩子们眼中的整理条件的方法,体现了整理条件方法的多样化,再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用列表的方法更简单、更清楚。有了尝试,孩子们便有体悟,而有了对比,则更让学生体会到列表策略的价值所在。简单、方便才是我们选择列表整理的关键所在,将列表策略使用的需求展现了出来。
二、分析特征,提炼总结,建构基本模式
从教学的角度讲,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往往也是具备一定的策略的,我们这里讲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属于特殊策略的范畴,它的使用不具备普遍性,大多数的策略使用只能适合特定的问题。在小学的策略的教学中,则包含了多种策略,如画图策略、转化策略、假设策略、列举策略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选择合理的策略就成了学生最头疼的问题。细细想来,学生们为什么会出现迷茫,关键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未能帮助学生建立各类策略的正确的模式表象,掌握其基本的结构特点。
1.把握条件的结构特点
每一类策略的条件与问题的呈现都有其固定的结构特点,在解题时通过分、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结构,建立正确的表象,这是使用策略的关键,有了正确的结构表象,学生们便会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主动提取脑中储存的信息,使用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承接上面的案例,在学生认识到列表策略的价值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我们要整理条件,为什么要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
师小结:当条件比较复杂时,我们就要对条件进行整理,而列表则是整理条件的好方法,它能清楚地再现条件,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方便。
2.提炼解题的基本模式
解决问题的策略除了条件具有一定结构之外,其解决方法也具备一定的基本模式。
例如,在列表策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了列表策略的基本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从而提炼出解题的一般步骤。
承接上例,在学生感悟到策略价值之后,教师设计了下面的教学:
(1)我们一起来看看提出的问题。师: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这个问题与谁有关联?可以怎么想?
在小组里先说说你的想法。
(2)小组汇报: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想法?
(3)小结:我们在列表整理条件时,也可以根据问题来整理,整理出和问题有关系的条件。
(4)结果对不对可以怎么样检验呢?
(5)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贴出板书:列表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并检验。
到这里学生经历了“发现条件烦琐——尝试整理条件——对比中发现优势——合理选择条件解题”的过程,形成了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掌握了策略的结构,建立了基本解题模式。
三、内化策略,巩固提升,形成自觉认知
任何新旧知识的融合都是要有一个过程的,策略的使用同样也不例外。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结构特点、提炼出解题模式,但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策略的使用。让学生不断地去经历解决问题使用策略的过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能够应用逐步到熟练应用,不断从头脑中提取本节课所获得的信息,积累经验,达到了内化的目的。
承上面的教学,在建立基本模式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
指导学生先整理条件,再依次出示问题:
(1)三、四年级一共多少人?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学生先尝试完成,再集体交流。
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第一次接触到策略的孩子们再一次经历策略使用的全过程,体验到策略的妙用,更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现如今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策略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这是不变的主题,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之一。在新形势的背景下,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让策略的价值在学生的心中开花,要让策略的基本模式成为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抓手,要让策略的使用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