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保证
2016-11-16谭国太
文/谭国太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保证
文/谭国太
作者近照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已经整整34年了。34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巨轮满载着13亿多中国
人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正满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喜悦,驶向“中国梦”指引的彼岸。
一、道路自信指方向
道路自信,实质上就是道路创新,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选择了这条道路,那就应该去坚持这条道路,捍卫这条道路。这是因为,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的前途,关系民族的命运,关系人民的幸福。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费尽毕生精力所创建的理论,但他们多次强调,他们的学说是发展的理论,对他们学说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28页)
中国共产党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苦苦探索,费尽精力。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命题。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分析我国国情时指出:“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24页)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我们党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二大报告又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6页)根据国情,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然而一时间,反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杂音也不少,有些人打着改革开放的旗号,与国外敌对势力勾结起来,大力宣扬中国应走资本主义道路。面对这场考验,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一个中心的确立,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学总结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为了保证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邓小平1992年1月南方讲话专门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他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理论的重大贡献是,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正确选择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为此,我国经受住了1997年6月至1998年7月爆发的那场亚洲经济危机。此后,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每年都以10%以上的高速度向前发展。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这是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是道路自信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它不仅解决了这个地球上将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正在大踏步地建成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的全面小康社会,并逐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中国梦”!这就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
二、理论自信作指导
理论自信来自于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一大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国梦”。
理论问题关系着党的性质、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我们之所以有理论自信,是因为在中国土地上产生的这两大理论,能够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取得胜利。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前进,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也就是党的十三大报告分析的: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化又是不完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出,这“五个阶段”是初级阶段的五项任务,它们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初级阶段基本理论的基石决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非常正确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邓小平南方讲话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内容、坚定了信心。判断姓资姓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走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邓小平南巡讲话,使我们党和人民思想解放,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此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作了回答,吸收民营企业、民营经济领域中的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了民营经济半壁江山党的领导问题。
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文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他的中国梦,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两个100年”的论述以及围绕从严治党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等,所有这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重要思想。理论自信,最关键的是要不断创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就是他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因为“四个全面”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领,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所以,我们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庄严的背景下,放在历史的长时段、全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把握它的重大意义,没有“四个全面”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三、制度自信作保障
制度自信来源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制度是保障,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福祉。我们的党总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不同时期,探索、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
制度自信,就是我们党能在各个不同时期,很好地运用这些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前进。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后,为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个中心的确立,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学总结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从道路坚持、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指导思想四个方面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符合中国国情。为此,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制度自信,就是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制度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必然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动力,这种力量就是自信。譬如政治制度,它包括政权制度、政党制度、国家制度,政权制度包括以人民代表大会形式的政权制度,强调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代表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管理;以人民民主专政形式的国家制度,强调人民参与政府管理,强调政府官员依法行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为政党制度,强调多党合作,强调党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执政。我国政治制度所要求的,都是深受人们群众拥护的。
譬如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它掌握着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命脉,控制着生产和流通,对现代化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稳定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是保障集体所有制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保障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性条件,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制度,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
譬如文化制度。我国的文化制度是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核心所进行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主要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化,提高全国人民科学文化水平。文化建设的第三个任务,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譬如社会制度。我国的社会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还有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制度等。不论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是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制度,它们的确立和制定,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制度自信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障。
当然,我们也不回避,在制度建设方面,尤其是在制度的顶层设计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例如在政党制度方面,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应该建立哪些更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其在法制范围内活动,从而铲出腐败根源;在人民群众享有更为充分的民主自由权利方面,还需更好地顶层设计;在经济制度方面,如何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问题,也应该有更好的设计。
四、文化自信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驾齐驱,把“四个自信”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遵循和重要基础,令人耳目一新。
文化自信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4年12月20日下午,习近平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5000年文明史,来源于5000多年文化发展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执政以后,都很重视在中华民族厚重文化沃土上发展党、建设党。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儒家文化讲道德教化、包容、内敛,“和为贵”、“民为本”的道德观,这些思想客观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传统的现实基础,显现了“以德治国”的人文关怀。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没有遭受过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相反却一直在同化其他文化,因此形成了人们超常重视传统的现象。譬如儒家讲集权、人治,这种文化又与宗法制度密切结合,形成了人际关系的道德情结和人们的绝对服从意识,由此产生的“官本位”思想,官僚主义,“家长制”和专治主义,“人治”观念、封建保守、自由主义等严重影响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因此,文化自信不是一概继承。应该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应该态度鲜明地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精华,将它作为执政文化的基础;对于糟粕与丑恶,坚决抛弃和根除。对于外来文化,要吸收其有用的。
文化自信就是继承创新。一个长期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执政党,必定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基础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基础作为执政要素中的精神软件,对党的执政起到内在决定作用,处于灵魂地位。当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和背景更加复杂和多变的时候,特别要处理好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一味抛弃,一味继承,都会带来严重后果,这是因为文化是执政思想和执政理论的基础。因此夯实党执政的文化基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这个执政基础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理念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依据中国国情,恰当地处理了开放与继承的关系,既打开国门,引进外来文化,又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保持中国特色,使我们党形成了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路线。
文化是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风范,更加鲜明地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由于我们党对文化这个执政基础的建设和加强,我们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重大决议。还有我们近几年来深入开展的反腐倡廉和扶贫攻坚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以德治国”、“民为本”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的体现。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实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强大推进力量。
谭国太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
重庆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杂志主编
(责任编辑: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