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说茶之事

2016-11-16朱庆文

茶博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茶味茶具唐诗

朱庆文

唐诗说茶之事

朱庆文

唐诗中对用茶之事有很好的描述,诸如品饮的环境、方法、茶具及茶滋味等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唐人造茶、煮茶的大致程序为采、蒸、捣、拍、焙、炙、碾、罗、煮等九项,这些在茶诗中都有所提及,这一方面说明茶事在唐时的完善,另一方面也说明唐时茶事在诗人中盛行。

唐诗说品茶环境

陆羽《茶经》道:“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陆羽提出饮茶要体味精奥,悟得真谛,顺应自然之道。又说,茶不仅在室内饮,而且也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烹点,或“野寺山园”或“瞰泉临涧”。古人饮茶,常将自己置于自然界的山水之中,在自然状态下欣赏、品饮自然的“精灵”。

例如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之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衣桁,衣架也。首联,诗人就为读者交待了品茗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日暮时分,在平台上欣赏着日落和晚霞,享受温暖和煦的春风,品啜盏中的香茗。此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领入一个惬意雅致的环境,使人如临其境,让身上洒满金色,周遭溢满茶香。

颔联,诗人则继以一系列活动来进一步抒发悠闲雅然的情致,单“斜”和“坐”二字就把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表现得一览无余,甚至连长在树上桐叶也被诗人信手拈来作诗笺。他斜欹石阑,染墨在桐叶上挥毫,显得那么地自然淳朴,妙趣横生。本诗至此,是将眼观之景与心生之情彼此水乳交融,从而反映在随性而来的品茶作诗上。

唐代茶诗中,还有大量描写在野外、在室内、在寺庙附近茶饮的场景。例灵一禅师《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据《听雨轩笔记》记载:“苕溪发源于天目,至青山潭而始大,夏间久雨,则洪流滔滔而下,入于太湖。”也就是说青山潭位于苕溪、天目山附近。灵一与元居士在青山潭的泉水边煮茶品茗,完全沉浸其中,即便回去的船只已经驶来,仍不忍离去。灵一与元居士在山水自然间品茗作诗,饮茶论道,共觅清净幽远之境。

唐诗说用茶器具

陆羽《茶经》中所详细介绍的饮茶工具共计24种,风炉、笤、炭挝、火夹、釜、交床、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荚、揭、碗、畚,扎、涤方、渣方、巾、具列、都篮、鹾簋。在唐诗中,我们也可以见到这些茶具的影子。例如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前面完整欣赏过这首诗,现在我们从茶具的角度来看。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一首皎然所做的五、七言古体茶歌。上面是摘录的前四句七言部分。该诗约作于公元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题中虽冠以“诮”字,微含讥嘲之意,乃为诙谐之言。其意在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皎然在茶诗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鲜明艺术风格,对唐代中后期中国茶文学——咏茶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而诗中提到两种茶具。金鼎:风炉,煮茶器具。素瓷雪色:白瓷碗里的茶汤。

唐诗中有大量的茶诗提到茶具,甚至还有以茶具为主题的茶诗。像皮日休与皎然相唱和的十咏,就写了十种茶具。

陆龟蒙的《茶瓯》只有寥寥40字,却把茶瓯的主要特征描绘得淋漓尽致:

昔人谢塸琔,徒为妍词饰。

岂如圭璧姿,又有烟岚色。

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

直使于阗君,从来未尝识。

“圭璧姿”是说越窑碗形呈圆形;“烟岚色”是说碗上的釉色青青,如同烟岚一样有一种朦胧美;“光参”一句是说碗壁特薄,光可透过;“韵雅”一语是说碗壁弹之铮铮有声,音色绝佳;最后两句说的是窑碗的质地如同美玉一般。全诗都在说“茶瓯”。

还如颜真卿《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中的:“白瓷瓯甚洁。”施肩吾《蜀茗词》中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中的:“吴瓯湘水绿花新。”皮日休的《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这系列茶诗中,都以茶具作为诗的意象,集中描述了茶具之形、色、质等。

唐诗说煎茶水温

《茶经·五之煮》曰:“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唐诗中也经常有诗描写茶之煎水。例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麴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看“汤添勺水煎鱼眼”这句中的“鱼眼”。就是一沸时。唐代人饮茶很讲究,对水的温度把控很有要求。这在唐诗中有大量的体现。如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花浮鱼眼沸”。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滩声起鱼眼”。有的诗则以虾眼、蟹眼来形容。如吕岩《大云寺茶诗》:“虾眼汤翻细浪俱。”皮日休《煮茶》:“时有蟹目溅”。这是什么状态,就是水开之前的小气泡一个个浮上来的情景。

虾眼、蟹目比鱼眼略小,都是形容一沸的状态。即开始的气泡像虾眼、蟹眼一样大小,接着如鱼眼一样大小,即是第一沸。然后是如涌泉连珠的二沸。皮日休《煮茶》诗中还有“煎作连珠沸”的诗句,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水烧开了,烧滚了。

唐诗说煮茶燃料

唐时饮茶是煮的方法,自然需要燃料。《茶经·五之煮》指出:“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就是说唐人主张首先选用炭火,其次才选用一些木材来作燃料,木材以“劲薪”为主,即桑木、槐木等坚固细密的木材。唐人反对用松、柏、桂、桧等含油脂的木材,也反对用腐烂、死枯的木材,因为木材燃烧时气味会影响茶味,在野外不得已才用腐烂、死枯的木材作燃料。而唐茶诗中有不少的茶诗是提到用炭作为燃料的。例如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

今朝餐又饱,烂熳移时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

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

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

盛来有佳色,咽罢馀芳气。

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红炉炭方炽”,直接描述了炉中正烧着炭。当然还有更多的诗,可以佐证这一点,如顾况《焙茶坞》:“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寒木,指冬天不凋之木,如松柏杉木之类。

此外,还有诸多的诗词中提到煎水的燃料。如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红炉饮霜枝”中的“霜枝”。成彦雄《煎茶》:“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中的“枯松”。 姚合《送别友人》:“摘花浸酒春愁尽,烧竹煎茶夜卧迟”中的“竹”。皮日休《题惠山二首》:“时借僧炉拾寒叶,自来林下煮潺湲”中的“寒叶”等。

唐诗说煮茶用水

煮茶自然要用水,用什么水,历代的茶人都有诸多的讲究。用水,关键是用轻、清之水煎茶。天水最佳,泉水也好,这在诗中均有夸赞。诸如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诗人用渭水煎四川茶,认为这是好茶配好水,这样才觉得珍贵。在杭州也有“龙井茶、虎跑泉”之说。现代人用自来水泡茶自然破坏了茶之真味。唐代没有自来水,而饮茶的大多是中上层文人雅士,他们大多富足有余,常命家丁涉远取泉水。例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诗人在题目中就直接点出用山泉来煎茶。诗中所怀念的爱茶人,可能是他的妻舅杨慕巢。如作者在《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提到的:“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唐人饮茶讲水质,这在《茶经》中有说。文学作品都是生活的写照,诗自然也是生活的反映。唐人之珍水,茶诗多有体现。如陆龟蒙《谢山泉》:“决决春泉出洞霞,石坛封寄野人家。”诗人感激别人赠山泉水给他。

除了用泉水,唐人也有用井水煎茶的。如李洞《宿长安苏雍主簿所》:“井锁煎茶水。”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涧茶入井水味香。”

那么,除了泉山、井水,还有就是溪河湖塘之水了。在茶诗中,我基本没有看到用后四种水来泡茶的。许是在唐代人文当中,大多以取泉水、汲井水煮茶为傲,而不俏用溪河湖塘水来煮茶,即使有,也不会以其入诗,让人贻笑吧!

总之,水在历代包括当今茶艺中是绝不可忽略的一大要素,它不仅要合于物质之理、自然之理,还包含着茶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高雅、深沉的审美情趣。

唐诗说末茶碾制

唐宋煮茶是先要将茶饼烘炙,然后趁热用纸囊包裹起来。茶饼冷却后,将之碾磨成茶末,成茶粉烹煮。因此碾茶是道重要的工序。例五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沈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这是福建武夷茶文化史上最早的咏茶诗。蕴含着晚唐五代关于武夷地区茶的采摘、制作、运销、烹饮、用具、择水、祭祀、赠茶习俗等丰富的茶文化信息,对研究福建武夷茶文化的早期历史极具文献价值。

唐诗中,除这首诗外,还有诗中经常提到碾茶。如崔珏《美人尝茶行》:“玉郎为碾瑟瑟尘。”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碾和松粉煮春泉。”曹邺《故人惠茶》:“碾处乱泉声。”大家可能不太理解这句,其实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就对此诗作进一步分析。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友人从剑阁以南的蜀中地区寄来的名茶“九华英”,随着书信抵达玉京,来到作者手上。打开的时候月牙初上,碾茶声听起来似乱泉跃动。意思是连夜打开,开始碾茶。不忍独享,夜半时分邀得僧友共品赏。亲自烹茶,对月吟诗。煎好的茶汤,末沉华浮,香气飘溢。看着碧绿的茶叶慢慢地沉到碗底,泛起一阵乳花和清香。喝到口里,精神一下焕发起来。诗思就如泉涌发,几天都收不住。剩余的茶饼更加珍惜,只有读书的时候才舍得取用。诗句意境高雅清新,透射作者好茶、惜故、乐众的高雅情操。

唐人煮茶,是把茶叶碾磨成茶末后投入水中烹煮。不像我们今天沏冲泡。因此,也有直接描写投茶粉的诗句。如陆龟蒙《煮茶》:“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还有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其中“投铛涌作沫”一句直接描述了把碾好的茶末投入铛中的情景。

这首诗写皎然与好友陆迅、元晟在天目山下饮茶吟诗。前两联写天目山采茶之乐,中两联写品饮天目茶,后两联写茶禅一味。这首诗对天目山茶之采摘、焙制、烹煮、品茗等均作了描述。由此可见,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中叶,天目山茶已是闻名于世的上品名茶了。这首诗对研究天目山茶史、茶艺等都有重要史料价值。

唐诗说品茶滋味

滋味,按味型可分为清鲜、鲜浓、鲜醇、鲜淡、浓烈、浓强、浓厚、浓醇、甜醇、醇爽、醇厚、醇和、平和、陈醇等14个类型。唐诗就有不少写茶之滋味的诗作。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摘句)

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花乳:茶汤。清泠味:清凉的味道。眠云跂石:眠于云间,坐在石上。诗中形容的是形容四川蒙山、浙江顾渚的春茶之美妙的清冷甘甜茶味。想知道这样的茶味,须是眠于云间,坐在石上的人。什么人,闲暇的茶人或神仙。

类似写茶味的还有很多,如齐己《尝茶》:“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写茶味浓烈使诗魔为之意乱。崔珏《美人尝茶行》:“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当美人饮下碧绿的茶汤,感觉到茶味香浓,全身通爽。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疏香皓齿有余味。”言珍贵香茗饮后鲜醇留齿,味甘,经久不绝。施肩吾《蜀茗词》:“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山僧问此等茶味之美以何相比,诗人本来想比之以“琼浆”,却怕山僧发怒,结果欲言又止,体现了茶味无穷,留给后人无限想象。

唐诗说品茶乐趣

茶是如此之清新脱俗之物,无论采、焙、碾、饮等,自然都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例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粉细越笋芽,野煮寒溪滨。

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百取鲜火,撇泉避腥鳞。

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啜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全诗刻画情景细致入微,又兼传神写意,颇有独到处。刘言史和孟郊带了越州茶叶,来到洛北作“野外之饮”。潺潺溪水边,他们亲自动手,敲石取火,撇泉取水、捡得掉在地上的鸟窝当柴烧。看似随意,却情趣盎然。这样煮成的茶,滋味才真,好像在饮自己亲自制成的茶叶一样。两位诗人以茶自娱,既解除了干渴,又能从中得到乐趣。

例姚合《乞新茶》:

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

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

名茶碧涧春的品质特点是嫩绿微黄,采摘也很特别,人们在采茶时要戒食荤辛。作者喜欢饮这种茶,写了诗向友人去乞求,成为爱茶佳话。

又例鲍君徽《东亭茶宴》: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这首诗写的是茶宴,说明茶宴在唐代就已经出现。鲍君徽是位宫女。这自然说的是宫中的事情。她是这次茶宴的见证人。诗写的是一群人在亭中举行茶宴。眺望城池山色,聆听弦乐管乐和水声,竹子刚发出笋,木槿也正含苞待放,在亭子里坐了很久,有无限的兴致,但最喜欢的还是茶。□

猜你喜欢

茶味茶具唐诗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茶味人生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极简主义在坭兴陶茶具设计中的应用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美轮美奂的茶具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