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语篇人际意义的隐性评价方式探究
2016-11-16陈秀兰
陈秀兰
(华侨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语言学研究·
实现语篇人际意义的隐性评价方式探究
陈秀兰
(华侨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语篇中的评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评价一般容易识别,隐性评价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解读灵活性,往往不易识解。为帮助读者更好地识别语篇中的隐性评价,本文以Martin 和 White以及Monika Bednarek所做的隐性评价实现方式分析为参考,基于语料分析的结果,总结出三种主要的隐性评价实现方式:旗示、激发和邀请。其中旗示包括极差系统和非核心词汇两种方式,激发包括明喻和暗喻两种修辞方法,邀请包括语法资源和致使两种方式。
人际意义;评价理论;隐性评价;语篇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认为语言的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大元功能分别体现了语篇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1]。概念意义指语篇作者用语言表达对主客观世界的经历及事物间的逻辑关系等;人际意义指如何运用语言来建立和维持交际者之间的良好关系;语篇意义讨论如何把上述两者组织起来,为实现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服务。
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是Martin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人际意义的理论。语篇的“主体间关系”指的是作者想要构建的语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语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语篇中评价资源的组篇功能时应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除了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之分外,评价资源还有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之分,即评价可以在语篇中直接表达,也可以通过各种隐性的方法间接表达。当作者预期自己的观点具有争议性时,就会运用适当的语言策略回避可能引起的冲突,以隐性的方式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读者在不自觉中接受其观点,这种语篇功能被称为读者阅读立场的自然化(naturalization)。朱永生曾指出,现有评价理论的局限性之一体现在对隐形评价的讨论远远不够,话语分析家应该解析被语篇自然化的话语,即人们习以为常的话语,从而帮助人们领会这些话语背后隐含的评价意义[2]。为此,本文致力于探寻评价资源的隐性实现方式,即作者如何使用各种可能的隐性评价手段自然化读者,在联盟读者的同时又成功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二、隐性评价方式研究综述及本文新见
隐性评价在语篇中的体现形式一般称为引发(invoked)。到目前为止,比较深入地讨论可引发评价的表达方式的文献主要见于Martin 和 White以及Monika Bednarek。Martin和White把评价的体现形式分为铭刻(inscribe)和引发两大类(见表1)。铭刻由明确的评价性词汇体现,引发分为激发(provoked)和邀请(invited)。激发一般由明喻或暗喻来体现,邀请可进一步分为旗示(flagged)和致使(afforded)。旗示指将评价意义隐含在词汇中,可通过级差化的概念意义、非核心词汇或反期待法实现;致使则是通过词汇的概念意义表达隐藏的评价意义[3]67。
表1 Inscribed vs. Invoked Attitude[3]67
在Martin 和 White的研究基础上,Monika Bednarek发展了评价的隐性表达方式(见表2),首先她将激发和旗示看成注入(infused)式评价的一部分,但不包含在引发评价的方式中,而引发评价的方式包括隐含(implied)、转喻牵连(metonymical implicated)和触发(triggered)。隐含指使用能激起情绪反映的词来表达对事物和行为的态度;转喻牵连指通过评价与被评价对象相关的事物来间接评价该事物,如a great innings(通过评价某局棒球很棒来间接评价棒球运动员很棒);触发指通过评价范畴以外的词汇(如反期待表达词汇)来表达态度[4]117。
表2 Inscribing、Invoking and Affording Appraisal[4]117
不难看出,两者在分类方法上有相似之处,不仅重视对词汇本身评价意义的研究,更从语法和修辞方法入手研究评价意义,但差异也较明显,重点体现在对“注入”方式的不同认定上。尤其是旗示,从定义看,旗示指的是通过分散读者注意力而潜移默化地自然化读者的过程,其实现方式有级差化概念意义、非核心词汇等。Martin 和 White倾向于将其看成是引发评价的方法,Monika Bednarek则认为其仅仅是与评价意义的注入程度有关的表达方式,不属于隐性评价。笔者比较赞同Martin 和White的看法,认为旗示应该被看成是引发评价的一种方式,因为评价作为一种语义资源,其语义的强度可以通过程度来调整,但通过调节词汇应用的强度来协调语篇的人际意义通常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需要运用词汇选择的技巧和很强的语义敏感性来间接地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旗示可看成是评价表达的隐性方式。综合比较两者观点,结合自身语料研究的结果,笔者尝试将语篇隐性评价的可能实现方式总结如图1:
图1隐性评价方式(Implicit Appraisal)
三、隐性评价的实现方式
(一)旗示
旗示指的是利用级差资源与概念意义的结合调节概念意义的强度,或将评价意义隐藏在可分级词汇、非核心词汇的内涵意义中,从而间接地表达评价。利用级差资源调节概念意义的强度,从而间接表达评价,是引发态度的重要途径,暗示主体主观性的存在,有关这方面的详细研究可参见Martin、Hood(2007)和岳颖(2012)的论述,本文仅简要介绍常见的一些方式。例如:
(1)It represents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a sort.
(2)They very precisely measured the improvement.
(3)Other researches(...)have taken less action-oriented approaches.
不难看出,表达事物、过程和性状的概念意义都可以与级差结合,通过量化来旗示作者的评价意义。有一些名词虽然本身不能分级,如wife、teacher等,但如果将这类词倍置于聚焦范畴下,它们很可能被赋予评价意义。Martin 和 White的研究发现,锐化聚焦常常引发正面评价,如a real husband、an authentic text;柔化聚焦则易引发负面评价,如Jazz of sorts、a sanctuary of a kind[3]138。
作为一种语义资源,级差还涉及语义扩张(amplifying)和调节介入手法协商各种情感、判断和价值观。语义扩张与调节词汇应用的强度有关,可升可降;介入与对所述内容的负责程度有关, 两者都可以通过可分级词汇实现。到目前为止,专门区分词汇间语义强弱的字典还没有,对语义强弱的判断大多基于分析家对语料分析的结果或词典中已有的语义解释的基础上。总的来说,语义具有可分级性毋庸置疑,对词汇语义强度的区分以及对自动评价资源分析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可成为未来的研究动向。表3简要介绍了旗示的使用与语义强度的对照关系。
表3 Infused Graduation[4]113
非核心词汇与核心词汇对应,指的是与核心词汇语义上相近,但程度或方式不同,并或多或少包含评价意义在内的词汇,它们是核心词汇方式化和背景化了的词汇。如break是一个核心词汇,它的非核心词汇包括crack、smash、demolish,这些词暗含破坏的程度不同,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
(4)We smashed our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非核心词汇smash在此提醒这种行为的破坏程度,间接表达了负面评价。又如gobble、dine、devour、stuff、gormandize,可以看成是核心词汇eat的非核心词汇,表达了吃的方式不同,由此引发不同的评价意义。如何区别核心词汇和非核心词汇,Carte指出可以用语义包含法来区分,如dine包含eat的含义,而eat不一定包含dine的含义[5]。Martin和White进一步指出注入了方式的非核心词汇不是直接表达了评价意义,而是将所要表达的评价意义内涵在词义中[3]66。
(二)激发
激发一般指通过形象化描述(明喻或暗喻)激起立场。Martin指出:“情感意义被激发之初,可以被分成隐喻性语言和非隐喻性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是有意挑起一种情感反应,而后者则是反应靠语言自己产生。”[6]隐喻性语言可分为显性隐喻(明喻)和隐性隐喻(暗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在语篇中发挥着评价作用,可以用来抒发情感、表达态度。胡曙中认为:“比喻的产生是为了表达自发的感情,……比喻扩大了语言表达感情的作用。”[7]隐喻可以被视作一种态度资源,语言使用者使用什么隐喻来描绘刻画人物、事件和过程,体现了其语言选择的艺术,间接表明其态度。赵春雨明确表示明喻是一种间接的态度资源,因为语言使用者的态度不是通过使用显性的词汇手段来表达,而是通过语言使用者选择的喻体形象所隐含的态度意义间接地表达[8]。
(5)We was bought like a market. And they picked you out like you was for sale.
该例没有用显性的态度资源来表达对白人当权者施加的“非人道的”待遇的不满,而是通过使用两个明喻like a market和like you was for sale间接表达对所遭受的羞辱和当局态度的不满,含负面评判。
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一段对海洋的形象化描述,生动地再现了少年派在海上漂泊数月时的孤独、落寞和恐慌。
(6)There were many seas. The sea roared like a tiger. The sea whispered in your ear like a friend avalanches. The sea hissed like sandpaper working on wood. The sea sounded like someone vomiting. The sea was dead silent.
暗喻的使用在不同文体中均可能出现,在音乐作品中也十分普遍,歌曲《The Rose》的第一段唱到:“Some say love,it is a river that drowns the tender reed;some say love,it is a razor that leaves your soul to bleed;some say love,it is a hunger an endless aching need. I say love is a flower and you,it’s the only seed.”
作者首先用了几个浅显却十分贴切的暗喻,描绘出不同人的爱情价值观,接着用flower和seed两个暗喻,表达对异己观点的反对,同时表达自己认为爱情是像花一样美好的事物,并且自己始终对爱情抱有甜美希望的态度。
(三)邀请
邀请通过能够引起反应的语法形式或概念意义来实现。自评价理论诞生后,语法的重要性被削弱,语法被认为无法解释所有的情感,更多时候情感的表达要靠词汇实现。然而,刘世铸证实了词汇和语法相互配合来表达评价意义的真实性和可行性[9]。根据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意义的表达存在“一致式”与“非一致式”,在人际意义的表达上出现的语法隐喻现象称为人际语法隐喻,其包含了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语气隐喻的应用意在表现语气系统的非一致式,利用这种方法,将语义的表达从一种语气转移到另一种语气,使得所表述的意思同时具有关联性和多重语义特征。
(7)So,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万维网的广告语)
该广告中的疑问句显然不是在问答,而是以另一种语气向公众提供某个信息,即万维网值得期待,表达了一种称赞的态度。
情态隐喻指的是不以情态动词,而是以与其不一致的词汇语法形式反映情态意义。情态系统是表达话语人对人或事物评价的语义系统,常常运用投射来彰显评估的来源,如I reckon that…,也可运用名物化将情态评估的主体隐藏为不容挑战的客观事实,如It is a dead certainty that…。
随着评价理论研究的推进,有关语篇人际意义的语法研究范围将不断扩大,现有的研究表明人际意义甚至可使用连词(如although、as if、but)和副词(如just、already、ever、 only)来调节读者的期待[10]。虽然这些词本身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但笔者在此将其列入语法范畴,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在实现语篇上的连接功能。 Martin和White指出反期待法(counter-expectancy)具有提示和触发情感的作用[3]67。
(8)We have all tried our best.However, we lost the game.
Monika Bednarek也表明像only、at least、even、already这类副词往往预示着超出期待的、否定的评价的存在,如visits of only two or three weeks each year[3]117。
评价除了可借助语法表达,还可以通过词汇的概念意义激发的情感意义间接地表达,即采用致使的方式。
(9)The room was quiet in the dimness of early evening. Dr James Graham, key scientist of a very important project, sat in his favorite chair, thinking. It was so still that he could hear the turning of pages in the next room as his son leafed through a picture book. Often Graham did his best work, his most creative thinking,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sitting alone in an unlighted room in his own apartment after the day’s regular work.
本段利用概念性词汇quiet、dimness、still、alone、unlighted的联想情感意义间接表达了情感程度,体现了沉浸在自我思维的满足感。
评价意义的解读有赖于上下文背景知识。评价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背景下,具有连续、累计的特点,以韵律的形式贯穿于整个语篇。在语篇背景下,任何自然化了的读者都希望作者通过实例来证实其看法,在此情形下,致使也很自然地得到应用。如下例,作者看似在陈述客观事实,实则隐含了作者对Phil这个工作狂的深深同情。
(10)He did not divide his time with outside interests, unless of course,you consider his monthly game of golf. To Phil,it was work. He always ate egg salad sandwiches in his office. Of course,he was overweight and had high blood pressure. On Saturdays,he wore a sports jacket to the office instead of a suit because it was the weekend.
四、结语
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协商一致”(negotiating solidarity)的资源,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评价构筑于一个由作者和理想读者共有的意识形态系统中,并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和意识形态体系中。当评价发生时,作者期待读者能够通过共享的意识形态体系识别明示和暗示的评价。显性评价由于表达明确,容易被读者接受,而隐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得语篇的理解变得复杂,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隐性评价手段和方法,结合特定的语义背景正确理解语篇隐藏的评价意义。
本文是针对隐性评价实现方式的研究,在Martin 和 White以及Monika Bednarek研究的基础上较完整地提出了隐性评价的各种可能实现方式,即引发评价的具体方法可分为三大类:旗示、激发和邀请。各方法又可以细分,旗示包含级差系统和非核心词汇两种方式,激发包含明喻和暗喻两种修辞方法,邀请包含语法资源和致使的使用。随着该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后续学者定会拓展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更多可用来间接地表达评价意义的方式。同时受篇幅所限,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未将语境(包括地位、接触和情感等)与评价意义的解读结合起来研究。孤立的词汇语法在评价研究中的作用有限,评价手段必须结合语境才能全面识别,才能更立体、更深刻地揭示语篇的人际意义。未来可着眼于评价性词汇或评价语法与语境结合的研究、评价语料库研究、基于隐性策略的语篇联盟性和独裁性研究、评级性阅读策略研究等。
[1]HALLIDAY M A K.Functional grammar[M].2nd ed.London:Edward Arnold,1994:179.
[2]朱永生.概念意义中的隐性评价[J].外语教学,2009(4):2.
[3]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Palgrave,2005.
[4]BEDNAREK M.Polyphony in appraisal:typological and topological perspectives[J].Linguis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2009(2).
[5]CARTER R.Vocabulary:applied linguistic perspectives[M].London:Allen & Unwin, 1987:35.
[6]MARTIN J R.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M]// HUNSTON S, Thompson G.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55.
[7]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319.
[8]赵春雨.基于语料库的作为态度资源的明喻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5(4):41.
[9]刘世铸.评判的结构潜势与语义构型[J].中国外语,2011(1):22-28.
[10]MARTIN J R.Mourning:how we get aligned[J].Discourse and society,2004(2): 332.
(责任编辑:李晓梅)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Realization of Implicit Appraisal in Discourses
CHEN Xiulan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21, China)
There often exist both explicit and implicit appraisal in discourses. It is easy to identify explicit appraisal in discourses, but implicit appraisal, due to its disguise and flexibility of meaning, is sometimes difficult to recognize. In order to help readers better identify implicit appraisal, the possible way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implicit appraisal in discourses are summed up by referring to the studies of Martin and White and Monika Bednarek, and also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main ways for implicit appraisal realization: flagged, evoked and invited. Among them, flagged ways include graduation and non-core words; evoked ways contain similes and metaphors; invited ways involve grammar and afforded ways.
interpersonal meaning; appraisal theory; implicit appraisal; discourse
2016-04-21;
2016-05-05
2014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常规课题“英语语篇态度韵整体性研究与评价性阅读能力培养”(FJJKCG14-173)
陈秀兰(1977—),女,福建建阳人,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H0
A
1674-0297(2016)05-01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