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
2016-11-16罗瑜斌谢文译林文斌
罗瑜斌 谢文译 林文斌
(东莞理工学院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
罗瑜斌谢文译林文斌
(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规划采用了开放、自由的现代高校建设模式。校园规划具有依山就势的特征、自由舒展的建筑形态、保留自然的绿化景观以及自由灵活的道路系统。通过实地观察以及问卷分析,发现该校区存在内部交通的便利性有待加强、建筑色彩略显单调、校园缺少景观小品设施、安全管理仍需加强等问题,并由此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校园未来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特征;使用后评价
中国高校校园的建设大体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集中式的建校模式,以行政楼或教学楼为中轴线布置形成封闭、内敛的格局;另一种则结合地形环境采用舒展、自由的布置格局。后者源自于欧洲中世纪,随着19世纪的工业革命发生,以现代自由式建校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高校的校园逐渐形成以绿地为中心的开敞式布局并由此体现西方大学一直崇尚的人本、自由、创新的精神[1]。
东莞理工学学院松山湖校区是现代自由式校园建设的典型代表,与传统集中式的校园模式相比较,该校区没有刻意塑造的轴线对称式布局,没有一味地去推崇古典主义的构图方式,有的只是简单、朴实的看似随意散落、堆积的建筑物,但又极具特色。这个校园建造过程集中体现了现今中国建造行为中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城市新空间的超速扩张;城市规划的结构性滞后;原生态环境的不可逆改变;超大规模的快速、低成本建造……所有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这个崭新的校园又将沦为二十年来中国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快速均质化和平庸化的一个作品。然而,它特殊的操作模式使它侥幸逃脱了它的宿命。国内一批不同背景的青年建筑师在一个具体的形态规划的指导下,分别完成了校园内各个建筑单体的设计,这个促新的校园由此因其物质和空间图景的差异化和多样化而显得与众不同[2]。2002年4月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在朱荣远先生和崔恺先生的主持下进行了整体校园规划,2003年5月完成了总平面设计以及各建筑单体深化设计,2003年10月该校区开始正式投入使用。在投入使用后的十几年中校园规划还存在哪些问题,使用者如何评价该校区,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对该校区进行了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简称POE)。
1 东莞理工学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特征
1.1依山就势的校园规划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坐落在自然环境优美的松山湖,占地1 500亩,其校园规划与松山湖“融山、水、园为一体”的整体规划理念一致,保护山谷空间的开放性和生态性,强调地貌特征的空间结构,明确地区环境特性。校园建设保留了较大面积的自然生态绿地,相对密集的建筑大多建在校园外围,围绕生态绿地形成“外密内疏”的格局(图1)。校园内采用的是自由、灵活的布局,不同功能区相对集中,但并没有明确界限,各分区之间由绿化、水体等自然元素分离,相对独立[3]。
校园外围设有大门、绿篱和低矮的围墙。学生、教师的生活除了宿舍、食堂、教学楼以外,还多了许多绿地、草坪、水塘等可去之处,使得校园生活不那么单调,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也得到了自然的放松。
图1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总平面
1.2自由舒展的建筑形态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内的建筑大多数以片断状的形式在山坡、水体间出现,随着道路延展交互变换,在环境中穿插、生长。如机电教学实验综合楼(俗称飞机楼,孟建民设计)基地狭长,东西两侧皆为连绵的小山丘,低洼处为一片断断续续的湿地,建筑平面形态为鱼骨状,骨干是一条由高低错落的地平标高形成的水平向交通联系空间和集中交往空间,分支是伸向水面的各个功能区(图2)。建筑形体或穿插、或扭转、或倾斜,这些是建立在合理的功能分区布置以及对相应基地环境的顺应上的,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中又力求统一[4]。
师范学院艺术楼(王澍设计)处在地势较陡的坡地上,建筑依水而建,形态水平舒展,建筑被划分为四个矩形体块安插在地形中(图3)。入口异常低调,从主干道路望去,三层高的建筑只看到一层,似乎刻意将高大的建筑体量隐藏起来以取得跟环境的协调。而长向的建筑体块又被分割为若干个小的功能体块以削弱对地形的压迫感。正如王澍所说的“从传统的中国建筑理念看,建筑与其是在某种坚固的基础上向上竖立的东西,毋宁说是水平方向上无所不适、不拘一格的延展的问题[5]。”
图2 机电教学实验综合楼舒展的建筑形态
图3 依水而建的师范学院艺术楼
1.3保留自然的绿化景观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的校园绿化景观系统可分为三个等级,其一是以全校为规模的校园生态园,校园中心区的自然景观极大地保留了自然的山丘、湿地、水塘,通过穿插于景观内的人行步道,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其二是不同功能组成的建筑组团的庭院绿化,结合建筑的功能性质在原有的树木、水体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建筑的空间层次,对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形成组团绿化;其三是建筑物内部的绿化景观,包括对天井、中庭、平台、廊道等的合理利用,使建筑与环境更有机地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1.4自由灵活的道路系统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道路系统的设计在遵循依山就势的原则上,结合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布置,做到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地形环境。主干道采用自由灵活的曲线布置,结合校区地形延展起伏,联系校园里各个功能区。人行道结合三大绿化景观系统设计,形成相互交叉的山体休闲步道、滨水步道和景观步道。
2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
为了科学准确地调查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规划使用后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校区使用者的真实想法,2015年寒假前夕,课题项目组成员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深入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师生,共发放问卷315份,有效回收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 %。调查对象为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使用者,主要是处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学生,其次还包括高校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其中包括男114名,女186名。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2.1校园总体布局满意度较高,内部交通的便利性有待加强
在对校园的总体布局满意度调查中,对于校园的总体布局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受访者分别占总数的15 %和57 %(图4),说明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的总体规划布局较为合理,在后期的使用中得到大多数使用者的认可。在对校园内部交通系统的评价调查中,认为内部交通比较方便和导向尚可的受访者有47 %,评价一般占了37 %(图5),这说明使用者对校园内部交通的便利性还不是很满意。在师生日常出行的交通方式中,步行和骑自行车占有很大比例,但由于校园面积较大,各功能区分散在校园各个部位,给出行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比如学生宿舍区位于校园北区,而公共教学区位于校园东南区域,两者相距甚远,联系不便。
图4 受访者对校园的总体布局满意度
图5 受访者对校园内部交通系统的评价
2.2建筑形体与环境协调,但色彩略显单调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建筑色彩大部分为灰色,这种色调的处理与自然植物的绿色同为冷色系,较易取得整体统一的效果,但也容易给使用者造成色彩单调的感觉,在对校园建筑色彩的评价调查中,有42 %的受访者认为“很好,与环境协调”,有56 %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建筑色彩“一般,有点单调”(图6)。因此如何处理建筑色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建筑形态和色彩上遵循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图6 受访者对校园建筑色彩的评价
2.3校园环境卫生较好,但缺少景观小品设施
在对校园绿化环境的评价调查中,认为校园“环境优美”的受访者有89 %(图7),但在对校园景观小品的评价调查中,认为景观小品“一般,不成体系”的受访者占50 %(图8)。这说明使用者对校园整体环境较为满意,但景观小品设施不够。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绿树丛荫,鸟语花香,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但在偌大的校园内景观小品只有4处,且分散在校园各个角落,不成体系,无法形成连续的视觉景观。
图7 受访者对校园绿化景观的评价
图8 受访者对校园景观小品的评价
2.4校园给师生带来一定的归属感,但安全管理仍需加强
在对校园带来归属感的调查中,48 %的受访者认为 “比较有归属感”,这表明校园给师生带来了一定的归属感(图9)。而在进一步的评价调查中显示,64 %受访者认为校园安全性“一般”,甚至有20 %受访者认为“较差”(图10)。这说明师生对校园安全满意度较低。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影响着大学生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进而影响其学业及良好人格的形成[6]。校园归属感的建立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安全的校园环境,因此,加强校园的安全管理将有助于营造校园“家”的氛围。
图9 受访者对校园的归属感的评价
图10 受访者对校园安全的评价
3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未来建设建议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发现的问题,我们对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未来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建筑应表达校园文化情感和地域特色。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能直观反映在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正是体现学校性质、办学特色的建筑文化使每一所高校都呈现各自特色。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自由舒展的校园形态也象征着校园活泼创新的文化氛围。但统一单调的建筑色彩容易给人严肃、拘谨的感觉,因此建议根据建筑的性质局部可适当增加跳跃的对比色以活跃氛围,同时加强建筑细节的设计,加强安全管理以增强师生的归属感。
东莞地处岭南,地域气候特点炎热潮湿多雨,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建筑设计应结合地域气候特点,在设计应特别注重通风、散热、遮荫、避雨的要求。在建筑形式上适当采用宽大的雨篷和遮阳设施、利用底层架空和宽大的门廊等建筑构件来达到通风散热、遮荫避雨的目的。
2)加强交通便捷性,结合景观小品设施设计步行系统。道路系统是高校校园脉络结构的关键。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交通系统设计应考虑人们使用建筑的便利性,若建筑之间距离较远影响使用,建议增加校园巴士或者提供租赁自行车以方便人们出行;步行系统应结合景观绿化进行设计,以求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营造更多的交往空间,并结合建筑架空层设计合理的步行尺度空间。
在环境设施建设中应注重加强景观小品的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娱乐设施和商业配套的完善,在满足学生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础上,使其成为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要素之一,让“育人”的理念融入在校园的建筑和环境中。
3)加强安全管理,减少安全隐患。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应加强校园环境的安全管理,减少人烟稀少的校园安全死角。我们建议增加校园各级道路上的照明设施,定期维修损坏的照明设施,以保证晚修学生的安全,同时加强保安的巡逻,缩短保安工作的服务半径,使校园安保工作能更及时、更有效率。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自然环境较好,拥有丰富的绿化景观,但存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山体步行路,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建议学校对山体步行系统进行重新规划,尽量将其与人流量大的主要道路联系起来,并缩短穿越山坡的距离以达到安全的目的。另外在绿化层次上可以适当梳理乔、灌、草三种层次的植被绿化体系,合理种植季节性、地域性的复合植被群落使校园的绿化景观层次更丰富。
4 结语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校园规划依据校园内自然起伏的地势,以自由灵活的道路为脉络,建筑与保留的自然绿化景观相互融合渗透,取得有机的平衡,体现了现代高校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通过对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的使用后评价发现,目前师生对该校园的总体印象较佳,但是校园规划在细节设计上仍存在不足,如内部交通的便捷性有待加强、建筑色彩略显单调、景观小品设施缺乏等,同时校园安全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改进建议可以提供给校方,并在校园未来的建设中保持持续的改进和优化;也可以提供给建筑行业在设计高校校园时作为设计的参考和借鉴。
(感谢《东莞高校校园建筑使用后评价》(201511819069)项目组成员吴嘉宇、谢文译、杨婉敏、林文斌在调研和问卷统计中付出的辛勤汗水。)
[1]钟纪刚.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浅议[J].南方建筑,2008(3):27-33.
[2]张斌.大舍在东莞理工学院-电子系馆、计算机系馆和文科系馆的拼图[J].时代建筑,2004(6):96-103.
[3]罗瑜斌.李丹阳.基于东莞高校校园建校模式的对比与评价[J].华中建筑,2014(10):155-158.
[4]孟建民.彭鹰.侯军.混乱与逻辑——东莞理工学院实验、教学综合楼设计[J].南方建筑,2008(4):79-84.
[5]王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6]刘金新.地方院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实证性考察——以A学院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5(6):39-40.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 Songshan Lake Campus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UO YubinXIE WenyiLIN Wenb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808, China)
The campus planning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Songshan Lake adopts an open and free construction mode. The campus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ts layout according to the mountain, free stretch of architecture, retains landscapes of the nature and flexibility of the road system. The paper finds some problems in the campus planning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 and questionnaire analysis. The problems include that the internal transport of the campus is inconvenient; the color of architecture is slightly dull; the landscape facilities lack in the campus and the security management still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t puts forward thre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ngshan Lake Campus; campus characteristics;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2016-04-17
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东莞高校校园建筑使用后评价》(201511819069)。
罗瑜斌(1979—),女,江西樟树人,讲师,国家注册规划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理论研究。
TU984
A
1009-0312(2016)05-00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