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下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体系构建及伦理问题研究*

2016-11-16庄兴忠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成瘾者分阶段意图

庄兴忠

(温州医科大学茶山校区宣传部,浙江 温州 325035,zcb@wmu.edu.cn)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下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体系构建及伦理问题研究*

庄兴忠

(温州医科大学茶山校区宣传部,浙江 温州 325035,zcb@wmu.edu.cn)

以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为理论依据,在论述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过程的基础上,具体构建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体系,即建构网络成瘾的正确认知:无意图走向有意图;设立网络成瘾干预的具体目标:有意图到准备;扫除网络成瘾行为转变的负面情绪:准备到行动;建立网络成瘾干预的全面保障:行动到维持,从而为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提供借鉴。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体系

大学生网络成瘾是指由于大学生反复使用网络,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以精神症状、心理障碍并难以离开网络,如果离开网络即感不适,内心烦躁苦闷、无所适从为主要临床表现,从而导致社会功能活动受损的一组症候群,并产生耐受性和戒断反应。多个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会影响大学生正常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人员不断增加,因此,正确引导和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社会相关部门关注的问题之一,必须寻找妥当的方法,予以解决。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TTM)是由Prochaska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Prochaska认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可推广涉及到戒烟、减肥、青少年过失行为、安全性行为、体育锻炼等12种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本研究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模式。

1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下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的过程

1.1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概况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变化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个渐进的和连续的过程,是由5个不同阶段构成的。第一个阶段是无意图阶段(Pre-contemplation):在这一阶段,个体尚未意识到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危险,没有改变行为的想法。第二个阶段是意图阶段(Contemplation):此阶段,个体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危害性,并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意识到改变行为的益处同时也会意识到改变行为的代价。第三个阶段是准备改变阶段(Preparation):开始计划、准备改变自己,一些间断性的行为变化已经出现,但持续性的变化尚未出现。第四个阶段是行动阶段(Action),此时个体已经出现了持续性的改变(持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第五个阶段是保持阶段(Maintenance):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保持已改变了的行为状态。如果个体经不住诱惑且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他们就可能回到原来的行为状态,也就是终止阶段(Termination),这种现象称为复返(Relapse)。

1.2 行为转变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Prochaska认为行为转变有十个步骤,具体包括:①意识提高(Conscious Raising);②痛苦减轻(Dramatic Relief);③自我再评价(Self-reevaluation):从认知和情感方面评估自己有某种不良习惯和无某种不良习惯自我认知的差异;④环境再评价(Environmental Reevaluation):从认知和情感方面评估某些习惯对社会的影响;⑤自我决意(Self-liberation):指个体改变行为的信念与落实信念的许诺;⑥关系帮助(Helping Relationships):为行为的变化寻求社会支持;⑦抗条件化作用(Counter-conditioning):学习用好的行为替代不好的行为;⑧权变处理(Contingence Management):在行为改变方向上提供结果强化;⑨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去除强化不健康行为的暗示,激励有利于健康的改变;⑩社会改变(Social Liberation):社会规范使变化朝着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根据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提出的行为转变的十个步骤及行为转变的四个阶段,研究认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建构网络成瘾的正确认知;设立网络成瘾干预的具体目标;扫除网络成瘾行为转变的负面情绪;建立网络成瘾干预的全面保障。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下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的过程

2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体系

根据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下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的过程,据此构建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体系

2.1 建构网络成瘾的正确认知:从无意图到有意图

网络成瘾行为转变的第一步是要从无意图阶段过渡到有意图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求网络成瘾者对网络成瘾行为后果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网络成瘾行为对自身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自身因网络成瘾问题而尝到的苦果。

2.1.1 自我分析法。

自我分析法有很多,如决策平衡单、橱窗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通过自我分析,让网络成瘾者对自身网络成瘾行为有更深的认识,对自身网络成瘾的原因,自身网络使用的过程,自身因网络成瘾产生的后果有正确认识。

2.1.2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评论,使学生能更直观地对网络成瘾有正确的认知。为了让网络成瘾者对网络成瘾有正确的认知,可以从他人网络成瘾的产生、发展及不良后果等方面例举他们身边熟悉的网络成瘾案例。

通过自我分析及案例分析,网络成瘾者对网络成瘾的危害已有深刻认识,并开始反省,愿意尝试转变。

2.2 设立网络成瘾干预的具体目标:有意图到准备

网络成瘾行为转变的第二步是要从意图阶段过渡到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求网络成瘾者认识到网络成瘾转变对自身的意义,并能详细地列出网络成瘾行为转变的具体目标。

通过制定具体的、容易实施和容易完成的行动方案,在老师、父母和同学的帮助下,逐步开展自己的行动计划,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找到网络成瘾行为转变中的乐趣。这样既可以帮助网络成瘾者摆脱生活的空虚,又可以促使网络成瘾者形成和管理自己的行动目标,增强对学习生活的信心,找回大学生活的目标。

2.3 扫除网络成瘾行为转变的负面情绪:准备到行动

网络成瘾行为转变的第三阶段是要从准备阶段过渡到行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让网络成瘾者对网络成瘾行为转变坚定信心,认识到网络成瘾转变对自身的益处。

2.3.1 比较分析,强化成就动机。

在准备阶段,网络成瘾者只是间断地做出一些戒断行为,但未能持续。研究表明,高成就动机能有效地改善网络成瘾现象,可通过提高成就动机水平来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治。因此,在这一阶段,可以对网络成瘾者对无意图阶段和此阶段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强化网络成瘾者的成就动机,以便进一步过渡到行动阶段。

2.3.2 群体支持,增强信心。

研究表明,同伴的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8],由此,在这一阶段中,也要让网络成瘾者认识到自身这一行为转变对其他同学的影响,正确分析网络成瘾转变前后同学对自身评价的差异,进一步认识到网络成瘾行为转变的意义,树立进一步转变的信心。对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可以有效帮助其摆脱对网络的沉迷与依赖。同伴的关心和团体成员的互助则能够让网络成瘾者感受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带来的温暖和支持,感受到同伴对自身网络成瘾行为转变的认可,增强进一步行动的信心。

2.4 建立网络成瘾干预的全面保障:行动到维持

行为分阶段理论认为,在行动阶段中,网络成瘾者若经不住外界诱惑,很可能就会失败,回复到原来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需对网络成瘾者从个体及外界环境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确保网络成瘾者能从行动阶段顺利过渡到维持阶段。

2.4.1 设立“一对一”督导员,进行有效监督。

为每个网络成瘾学生设立一个督导员,要求自身素质比较高,学习、工作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网络成瘾者的督导员工作职责主要是:①记录网络成瘾者每天的学习生活情况;②将网络成瘾者带离网络成瘾环境,寻找其他的行为替代,比如运动、学习等;③每天与网络成瘾者一起进行总结分析。

2.4.2 定期进行反馈。

通过督导员,网络成瘾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每天的行为变化,避免出现行为的回复。

3 加强网络设计与监管的伦理学研究

3.1 加强网络设计的伦理研究

网络作为新事物,其前景广阔,不可替代性越来越显现,但其带来的便捷、新鲜与沉溺、欺骗并存,广大教育工作者、网络管理者及网络工作者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以上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讲,是网络设计的缺陷造成的。因此,必须加强网络设计方面的伦理学研究,特别是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应该以生命伦理学有利无害、公平公正、行善等基本原则为基础,结合网络的实际进行,建立网络设计的伦理学范畴和原则。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向设计人员宣传和教育,减少网络上的“真空”地带和“自由度”,发展网络安全技术。

3.2 加强网络监管的伦理学研究和宣传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大量出现,也暴露了网络监管的缺陷。开放性和虚拟性是网络的两大特点,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上任意登入、共享网络资源。同时,也可能带来隐私泄露、网络信息污染、黑客入侵等危害。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在网上拥有比现实中更多的权利,但这对于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大学生易于出现散布虚拟信息和攻击他人的言论的情况。对此,广大伦理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和形成伦理规范。

大学生网络成瘾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网络成瘾影响大学生正常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本研究根据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构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体系,以期在大学生网络成瘾防治中发挥积极作用。

[1] 陶然,应力,岳晓东,等.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

[2] 王效美,李逸龙.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干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97-100.

[3] Prochaska J, Velicer WF,Rossi J S.et al. Stages of change and decisional balance for 12 problem behaviors[J].Health Psychol,1994,13(1):39-46.

[4] 胡俊峰,侯培森.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46.

[5] 杨廷忠,于文平,黄丽.行为改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介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3):352-353.

[6] 严万森.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依恋理论的应用[J].医学与社会,2010,23(4):100-102.

[7] 沈潘艳,张梓涵,王琳,等.成就动机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3):260-262.

[8] 张锦涛,陈超,刘凤娥,等.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和态度、网络使用同伴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6):634-640.

〔修回日期 2016-03-18〕

〔编 辑 曹欢欢〕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ven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Behavioral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the Ethical Issues

ZHUANGXingzhong

(PropagandaDepartmentofChashanSchoolDistrict,WenzhouMedicalUniversity,Wenzhou325035,China,E-mail:zcb@wmu.edu.c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Behavioral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vention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vention process. The system includes the followings: constructing correct cognition: from pre-contemplation to contemplation; setting up concrete objectives: from contemplation to preparation; removing negative emotions of changing internet addiction: from preparation to action; constructing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from action to maintenance,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vention System

10.12026/j.issn.1001-8565.2016.03.38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0GXSZ016YB)高校思政网军——“红色马甲”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R-052

A

1001-8565(2016)03-0494-03

2015-12-01〕

猜你喜欢

成瘾者分阶段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长期戒断海洛因成瘾者冲动性相关脑区的结构及功能特征*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观察分阶段延伸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
药物成瘾者情绪面孔注意加工的实验研究*
分阶段减少母猪限位栏的使用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海洛因成瘾者心理及行为调查
分阶段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Pilon骨折临床观察
课堂巧分阶段 搞好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