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6-11-15孙晓敏
孙晓敏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既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把正确理解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到底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呢?一、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的情感;二、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 阅读;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增强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既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把正确理解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阅读是理解吸收,对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启发诱导,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生理和认识特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情感,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中这种积极情绪如果被调动起来,会形成“情感动力”就会起到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到底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一、 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都是有情之物。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就是我们老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卢家楣教授也告诉我们,情感是联系教师和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动力。
1.情感诵读,感知内容
就语文本身来说,语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内容。就语文教学来讲,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示思维,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通过诵读。耳朵可以具体地感受语言抑扬有致的音韵,缓急合宜的节奏;大脑可以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内心能够和作者的心意相同,敏锐地感知课文的内容。
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时,先是通过有感情的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在朗读狼故意找碴儿时,把狼的凶恶和残忍读了出来。之后教师并没有作繁冗的讲解,而是适当地指点,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学生边读边体会,在读到这部分时,学生仿佛看到了狼凶恶狰狞的面目,懂得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显然,通过诵读,学生感知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对语言文字有了真切的感受。
2.启迪想象,领会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诱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意境之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自然。怎样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意境呢?教师应善于启迪学生想象,使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在脑中加工再造,显现出相应的具体形象,并受到形象的感染,情意的熏陶,从而领会课文的意境,丰富情感世界。请看这样一组微型教学片断:
师:敌人快要走到山口,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抓住了二小让他带路,他假装顺从自有主张。(《歌唱二小放牛郎》)读到这一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二小他在想什么呢?他有什么主张?
生:山沟里潜伏着后方机关,还隐藏着几千个老乡,我是不能让敌人找到的。
生:我一定要想办法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师:说得好!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想象,体会到英雄的内心世界,正是王二小用自己年仅十三岁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换来了后方机关的安全,换来了几千个老乡的安全。也正是有很多很多像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一微型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通过启迪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体验到英雄的情怀,于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英雄主义教育。可以说,如果不启迪学生想象,引导他们领会意境,那么,语言文字很可能只是抽象的符号了。哪里还谈得上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3.调动积累,体会感情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时,就会浮想联翩,很容易对这部分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感受。这说明,情感与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但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息息相通的。教师应抓住这个连接点,启发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从而真切地体会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
《“闪光的金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开箱时间:19时。”对于这样一句话,一些学生往往不加注意,一读而过。但我却抓住了这容易被忽略的话,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具体的情感训练。首先问学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晚上的19时,也就是晚上7点,你和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做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吃完晚饭在看电视,有的说吃完晚饭去散步,有的说爸爸妈妈出去娱乐。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徐虎这个时候在干什么?通过讨论之后,让大家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的品质。学生的心很快地就被徐虎的崇高品质深深地打动了。徐虎的形象就像一尊塑像屹立在学生的脑海中,如此教学,既保证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深度,又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感具有情境性,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发展的,因此,教师应创设最优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1.渲染法
在教学《荷花》一课中,新课启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现在是阳光明媚的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你知道有哪些花儿都竟相开放了?而炎炎夏日里盛开的荷花你见过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公园欣赏欣赏那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吧!紧接着课件展示美丽的荷花图,随着流淌的音乐,老师激情的描述,荷花的美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这时设问,如果你来写荷花,你会怎么写呢?然后引出课题《荷花》。
如此设疑、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2.再现法
就是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挂图和录像等,再现课文内容的有关情境,从而增强课文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和教育作用的方法。再现法的主要特征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被说明的事物或现象直观可感、栩栩如生,从而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欢乐饿泼水节》一文时,因二年级的学生对傣族的泼水节和傣族的风土人情比较陌生,所以上课时,我用多媒体打出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风景图片,配上富有体现傣族风情的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学生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看着风光秀丽的画面,深深地陶醉在无限美好的情境之中,身临其境,深深体会到傣族人民在泼水节这一天的无限欢乐。
3.悬念法
就是教师以引人入胜的方式,紧扣课文主题,一开始就制造一二个悬念,引发学生的兴致,使他们急切地“且听下回分析”,而创设出一种暂时的沉默紧张的搜索、试探性地设想答案的一种学习气氛和情境的方法。一篇课文,本身就好比是一座知识迷宫,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去主动揭示谜底。运用悬念法创设情境,不仅有利于引起学生揭谜的情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课文的要害之处,在没有翻开课文之前,就对课文内容饶有兴趣,急切地想弄个明白,主动去寻找能说明悬念的答案。如讲《会走路的树》,一开始就可提出:“树怎么会走路?”“这棵树到底是什么?”一连串的悬念将学生的兴趣引向课文,使他们个个睁大眼睛,急切地想去阅读,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渴望。
4.激趣法
就是教师采用激励和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体验到情趣,从而形成了一种学生“自动化”地投入学习的气氛和情境的方法。
激趣法对一些特殊的内容创设情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些比较枯燥、抽象,或者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学生没有感性经验,感到苦涩难懂,学习起来索然寡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激趣法去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教师一旦入了境,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教《有趣的发现》一课,二年级的学生对这课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的最后,出示一些昆虫的图片,告诉学生这些昆虫要到这个岛上去,请你对这些昆虫说一说,他们能不到岛上去,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构成了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内涵。语文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所富有的特殊情意性决定了它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时,应情注其中,意蕴其内,努力通融三方情感,拨动情弦,一往情深,完成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意的独特使命,发挥语文教学“移情炼意”的基本功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恰当的运用课文和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文是无声的,教师要善于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发挥语文教材所特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饱含深情,进入角色正确理解文中寄寓的情和意”。传情激情,这样文字就有血有肉会说话,而不是枯燥乏味的符号,学会活跃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耳濡目染,深得其益。语文教学是知、情、意的统一,情感贯穿于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教师一定要把情感的诱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职责来对待,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