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村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研究

2016-11-15沈加德

中学生物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生物教材资源

沈加德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生物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结合教学实际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完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 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第一素材

新课程理念中虽然提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愿意接受并在教学中灵活使用的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实践的第一素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内容,教材仅提供了几幅图片,学生可观察素材很少,而且素材内容脱离当地或农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讲解起来也很费力。笔者在进行本节教学设计时,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各种生物的形态特点资料和在实际生活中生物改变环境的例子。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够紧抓主题,分组讨论,然后选出典型实例在全班交流。因为有了许多实例,学生很容易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处理,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活泼课堂气氛,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在全社会都在重视安全教育的大背景下,笔者结合生物教材学科特点,适时开展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安全教育。例如,防溺水安全教育中,首先让学生理解“善游者溺”多是由于下水之前缺少必要准备活动、过于疲劳或者水温偏冷等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引发肌肉抽筋的风险很高。发现他人溺水时,要立即呼救或报警,并利用现场木板、竹竿、绳索、救生圈等器材施救,切莫盲目下水,尤其是自己不会游泳的学生。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立即对其实施人工呼吸,每分钟吹气次数16~18次,在反复进行4~5次人工呼吸后,如果溺水者还没有脉搏,必须同时进行心脏挤压(每分钟60~80次),直到心跳恢复为止。这样处理后,就使学生更加懂得如何积极面对、科学施救,而不是作无谓的牺牲。把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突出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教育价值,远比记住知识意义重大。

在对“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这节内容的处理上,笔者把教材中“我国植被的主要类型、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绿化祖国”3个方面延伸挖掘到6个层面,扩充了三方面的内容:“绿色植被在生物圈中的巨大作用、蚌埠城市绿化人均面积、人类破坏环境的事例和反思”。通过这样对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既锻炼了学生融合生物、化学、地理、社会、人文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情感。

2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践者

教师的综合素质状况决定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对课程资源遴选、甄别、协调、沟通的能力及对教育价值的认识程度对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起到主导和疏导作用。

2.1 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课程资源意识

在教学思想上,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教师通过问题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教材处理上,明确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新闻热点及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2.2 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精益求精。最后,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2.3 调查研究学生,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

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不但需要了解受教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且应该兼顾学生的差异,设计大量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材料。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供能力与水平相当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去完成。生物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练习,教师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梯度的编排,指导学生选择使用。这样既可避免某些学生因练习过于简单而降低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可避免部分学生因过大的问题梯度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3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和体验者

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社会阅历和生产实践等,这是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践中许多问题和现象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迫切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就会转化为课堂学习和探究活动的兴趣。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如果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3.1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完成探究实验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实验。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生态瓶)、自选种子和花盆种植一些花卉或农作物用来观察种子的萌发,体会种子萌发的条件。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3.2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开展实践活动

不可否认在当前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在内容、数量和渠道上都是不可小觑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例如,在社会提倡节能、减排、降耗的背景下,学生利用社会调查,对农村中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及回收利用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进行调查分析,并就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途径、农机具在作物秸秆还田中急需改进的地方等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这种从学生的信息角度开发的课程资源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 现代教育技术是课程资源展示和交互的平台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学校信息化装备正在跨越发展,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广泛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对于生物学科部分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细胞的结构、基因的遗传、血液循环的过程等内容,仅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如果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生物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生物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对于特殊或特定的实验,如生物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难以实现的实验、需要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重现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

5 课外课程资源是课堂课程资源的有效补充

农村中学校园内外存在大量生物课程资源,有的稍加留意和改造,就可以引入课堂,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农村中学生物课堂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更接地气,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花的结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油菜的开花、结果的全过程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入课堂,不仅深入浅出的解决了教学重点“花的结构”,而且使教学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也迎刃而解,帮助学生形成“花-果实-种子”知识体系,使学生懂得如何观察农业生产中的其他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生物课程资源。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例如,利用校园周边农户食用菌栽培有利时机,主动与农户联系,带领生物兴趣小组开展“食用菌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管理-采摘-销售”系列活动,让食用菌栽培农民走进课堂,向学生传授食用菌栽培相关知识和操作要领,现场解答学生关于食用菌生产的相关疑问。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关心“三农”的积极情感,为将来新型农民的培养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

猜你喜欢

生物教材资源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教材精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第12话 完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