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儿和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2016-11-15余韶文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44期
关键词:越剧团保人角儿

余韶文

在演艺界,“人保戏”还是“戏保人”一直是一个各说各话、各有各理因而难有定论的议题,就好像人们关于世界上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争辩。

如果不承认“戏保人”,那么名角儿是怎么炼成的?反之,如果不承认“人保戏”,又等于低估了名角儿的价值和影响力。最后只能辩证地说:“戏保人”和“人保戏”都各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在不同的作品中“戏保人”的成分或“人保戏”的成分更多而已。

具体到创作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经典作品和经典形象被一代又一代名角儿不断演绎和塑造,比如莎翁名剧《哈姆雷特》及剧中的同名主人公;二是围绕着某位名角的独特性来量身打造的作品,最终成为了经典,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等梨园大家都有这样的代表作。有些戏是谁都可以唱,而有的戏离开了这位名角儿,就或多或少差点儿意思。

最近又发现了这样一个例子: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京演出新编越剧的《寇流兰与杜丽娘》。明眼人看剧名就一目了然,这是嫁接了莎士比亚的名剧 《大将军寇流兰》和汤显祖的代表作 《牡丹亭》。按照一般的创作规律,这样一部为了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而创作的命题作文,很难有惊艳的表现。可就是因为越剧女小生一代宗师茅威涛的出现,使这部围绕着她量身定制的新概念越剧精品具备了经典的气质。

熟悉越剧的人都知道,小百花越剧团不仅涌现出了陶慧敏、何赛飞等众多著名的旦角儿名家,更因女小生常青树茅威涛的坚守而备受关注。其实,在幕后更有一位出身传统戏曲世家却精耕细作西洋话剧多年的高人——名导演郭小男,戏贯中西是郭小男的优势,也最终成了他的创作风格。郭小男的导演创作横跨话剧、歌剧、京剧、越剧、音乐剧等众多戏剧门类,仅以他在越剧舞台上的尝试而论,这些年来,他已经挣脱了越剧传统剧目的束缚,用《春香传》、《江南好人》等根据外国名剧改编的新概念越剧来定义越剧与时俱进的创新高度。

《春香传》和《江南好人》是给外国名剧披上中国越剧外衣的整体横向移植,用中国传统戏曲的腔调,唱世界名著的故事。《寇流兰与杜丽娘》则不是这么简单的移植,而是更近乎于杂糅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基因之后,进行的一次转基因实验。

且不说越剧舞台上罕见的不全部遵循传统的韵白,而是将大段大段莎士比亚风格的台词和绕口的希腊人名融进了越剧的对白与唱腔,也不说很多段落更有百老汇音乐剧的风范,就说将单一故事、单一风格外国名剧进行中国化相比,《寇流兰与杜丽娘》这项文化转基因实验最大的难度是:如何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两个完全不搭界的文化物种完美地嫁接起来?幸运的是,小百花越剧团拥有传奇般的灵魂人物茅威涛,由于她炉火纯青的演技和唱功,使她可以在愤怒的悲情英雄大将军寇流兰和多情的英俊小生柳梦梅之间频繁穿插转换,把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文学巨匠的隔空对话落实到活灵活现的具体人物形象上。茅威涛的瞬间反差表演能力,让观众感受到一个表演者塑造两个完全不同角色的妙趣,也提升了由表演高难度带来的审美价值。

这就是前面说到的角儿的魅力与价值,围绕着角儿量身定制的戏不仅成全了角儿,也使角儿成了这一局棋里最关键的棋子。无法想象:在下一代茅威涛的接班人获得戏迷认可之前,没有茅威涛的《寇流兰与杜丽娘》可以怎样演出?

当然,这台大戏已经集中了当下中国越剧舞台上最星光灿烂的一批演员,但还是不可或缺那个关键“先生”茅威涛。她就像是抗文化排异反应的特效药,保证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可以完美熔于《寇流兰与杜丽娘》一炉。

这种角儿的魅力与价值不仅舞台上有,其实赛场上的大牌球星也是一样。没有马拉多纳的阿根廷队就不能在绿茵场上踢那种风格的足球,三十年来,中国男足一会儿学意大利、一会儿学巴西、一会儿学德国、一会儿学西班牙,为什么越学越落后?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你没有那样的角儿,偏要唱那样高难度的戏,无异于东施效颦。

猜你喜欢

越剧团保人角儿
长期护理保险申保人的疾病特征分析
国家因素与当代越剧的跨地域传播——以芳华越剧团离沪赴闽为考察中心
角儿爷
唐初陇右地区商贸问题考释二则
光影
百年前,京剧“粉丝”是如何捧角儿的
登堂入室
菊坛梨花绽春芳——记南京秦淮青年越剧团团长周英英
社会保险基本情况
浅论唐代契约中保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