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道路路基病害勘察、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2016-11-15

山西交通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粉土绿化带粉质

高 磊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晋中市榆次大学街韦五街东延段城市道路已经投入运营使用,自2015年雨季后,K1+580—K1+720段左幅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开裂,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1 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边缘地带。此路段属黄土丘陵区,施工前为一黄土冲沟,标高853.3~873.3,相对高差约20 m,沟底内为晋中宏安民用爆破器材仓库的窑洞(已被处治)。

1.2 地层岩性

场地岩性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Q4me)路基填土、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Q2pl)黏性土组成。分述如下:

a)第四系全新统(Q4me)路基填土 表层1.2~2.0 m为沥青路面和混凝土垫层,素填土成份以中密粉土为主,呈褐黄色,稍湿—湿,局部夹有粉质黏土和煤屑,含有植物根系。

b)第四系中更新统(Q2pl)粉土和粉质黏土粉土呈褐黄色,稍湿—湿,中密,粉质黏土呈浅红褐色,可塑—硬塑。局部含有菌丝和钙质结核。

1.3 地质构造及地震

项目区位于晋中新裂陷的东北部边缘地带,构造活动不明显,项目区构造简单。根据《山西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项目区内的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勘察区历史地震活动不发育,地震的危害程度较低。从区内总体烈度和构造情况分析,项目区场地稳定性较好。

1.4 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期间,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揭示地下水,现场亦无地表水分布,但在雨季期间,左幅路基左侧冲沟内汇集大量雨水,排泄不畅,形成汇水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 路基病害现状

K1+580—K1+720段左幅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开裂等,影响了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其中K1+590—K1+660段机动车道路面中心有一纵向裂缝,长度约70 m,裂缝宽度约5~30 cm,沉降高度约1~2 cm,机动车道路面裂缝现已水泥充填;K1+705附近路面为一横向裂缝,长度约9 m,裂缝宽度约1~2 cm。

3 工程地质勘察

本次勘察完成工程地质物探和钻探,累计段落长度约200 m。根据现场环境、病害发育位置、程度及路段长度,结合填土高度,布置物探高密度测线两条,测线长度206 m×2=512 m,电极距2 m,测点104×2=208 个;布置钻孔 4个,孔深 20.0~30.0 m,累计钻探总进尺100 m,所有钻孔岩芯均拍照存档。共采取原状样品(土样)48件,由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试验研究中心进行了土工试验,完成标准贯入试验48次;实测断面4条,累计长度230 m。

3.1 物探

3.1.1 目的、方法及仪器

本次物探勘察的目的是探测变形路段的路基填土是否局部存水、是否存在空洞。

勘察路段右侧为一蔬菜批发市场,车流量较大,地震勘探无法施工。路基为强夯土层,厚约15~20 m。根据现场情况,选用高密度直流电法勘探,仪器选用北京骄鹏E60M高密度电法仪。

3.1.2 测线布置

根据现场情况,在中央绿化带和路北绿化带内各布设一条测线。测线起点距路面裂缝东端70 m;测线终点距路面裂缝西端70 m。电极距2 m,测线总长512 m,测点208个。

3.1.3 资料解释

3.1.3.1 中央绿化带测线

本测线位于中央绿化带北边侧,长206 m,测点104个。

图1 中央绿化带测线视电阻率拟断面图(单位:m)

从图1可以看出:视电阻率曲线横向上起伏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局部电阻率值异常,纵向上表层视电阻率值较高,向下渐变均匀,是上部水稳层,下部为填土层的反映。综合分析认为:本测线内地层结构较为均一,没发现存在局部异常。

3.1.3.2 路北绿化带测线

本测线位于路北侧绿化带内,距人行道3.5 m,测线长206 m,测点104个。

图2 路北绿化带测线视电阻率拟断面图(单位:m)

图2中,测线20~40之间及160~180之间的高阻区域电阻率值约为40~50,推测为原生土层;60~70之间,埋深约10~16 m处视电阻率值略偏高,推测认为是土层不密实或土质不均;其余地段视电阻率曲线在横向上起伏变化不大,纵向上视电阻率值变化均匀,反映了本测线内地层结构基本稳定,填土层基本均匀。

3.1.4 成果

通过本次高密度电法勘察,分析认为:

a)勘察路段的中央绿化带下部0~20 m内地层正常,未发现局部充水或存在直径大于2 m的空洞。

b)勘察路段的路北绿化带距测线起点60~70 m间,埋深约10~16 m处,土体不密实或存在土质不均;其余段未发现局部充水或存在直径大于2 m的空洞。

3.1.5 存在问题

由于现场条件局限,本次布设的两条测线相距26.5 m,线距偏大。但路面已铺装完成,中间未能成功布设测线,因此,本次成果只能说明裂缝路面两侧地层情况。

3.2 钻探

3.2.1 目的

本次钻探勘察的目的是查明路基变形段的地层结构、地下水情况,尤其要查明有无软弱层。

3.2.2 钻孔布置

根据现场情况,在物探解译成果的基础上,在异常区域布置钻孔,钻孔深度20~30 m,要求干钻。主要在横向上控制地层,布设钻孔4个,形成2个地质横断面。

3.2.3 钻探成果

根据钻孔揭示,地层主要由填土和黏性土组成,上部Q4填土以素填土为主,含有植物根系,局部有砖块和少量煤渣,稍湿状,中密结构,钻探过程中局部有漏水现象;下部Q2黏性土由粉土和粉质黏土组成,含有菌丝及钙质结核,粉土呈褐黄色,状态稍湿—湿,中密结构,粉质黏土呈褐红色,坚硬—可塑状。地质横断面示意图见28页图3。

4 路基沉降变形原因分析

结合本次地质调查、物探、钻探和试验成果分析,本次勘察路段属于填方路基,填料主要为粉土和粉质黏土,密实度一般—中等,含水量一般,呈坚硬—硬塑状态,地基承载力一般—较高,仅在钻孔ZK2(17.0 m处)、ZK4(14.0 m处)钻进过程中有漏浆现象,钻孔ZK2、ZK4揭示,紧挨填土下方的原地层中含水量均较大。钻孔ZK2中18.0~23.0 m深度范围内为Q2粉土,含水量21.1%~22.9%,液性指数0.43~0.64,强度较低;钻孔ZK4中18.0~25.0 m深度范围内为Q2粉质黏土,含水量18.8%~22.3%,液性指数0.13~0.49,强度较低。

物探成果中的高阻异常区位于左幅路面左侧绿化带中,揭示在填土深度10~16 m范围存在相对较大的孔隙,此处填土密实度不足,易形成渗水通道,ZK2、ZK4亦位于左幅路面左侧的绿化带中,在绿化带左侧有一土沟,沟内填土松散,雨季时大量雨水汇聚于此,排泄不出,渗入地下,沟底可见塌陷坑洞,雨水渗入填土地层和原地层,使路基下方局部土层承载力降低,引起路基路面沉降变形。

图3 工程地质横断面示意图

5 路基的稳定性评价

项目区段落内左幅机动车道在雨季出现宽窄不一的裂缝,经水泥浆液填充后未见进一步扩大迹象,说明此处段落内地基沉降已基本趋于稳定状态,但不表明此处段落不具备继续发生沉降的可能。

6 结论及建议

a)地表水排泄不畅下渗引起地基下方土层含水量较大、强度降低是引起填方路段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的主要原因。

b)建议加强对病害路段的观测,对已沉降变形路段进行治理。

c)建议完善地表和路基左侧沟内排水措施,减小地表水下渗对路基的影响。

猜你喜欢

粉土绿化带粉质
水泥-沥青粉复合稳定粉土的强度及渗透特性
最美城市“绿化带”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饱和粉土三轴等p应力路径试验特性研究
粉质黏土大面积深基坑降水施工方案探讨
粉质黏土地层泥水盾构泥浆脱水处理技术研究
种子
风景
打招呼
大同地区天然粉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