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想必”的语义、语用分析

2016-11-15魏雪曾传禄

关键词:主观性语气现代汉语

魏雪,曾传禄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现代汉语“想必”的语义、语用分析

魏雪,曾传禄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想必”是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与其他语气副词在用法上有些差异。在语义上不仅具有[+高确信度]语义特点,还具有[+强主观性]的语义特点。同时在语用上“想必”具有传信功能、委婉功能及焦点功能。

想必;语义特点;语用功能

一、引言

“想必”是现代汉语中表示揣测的典型语气副词。刘红妮[1]205从历时角度深入分析了“想必”的词汇化及演化机制。高育花[2]探讨了“想必”的词汇化与主观化。二者在历时层面对“想必”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均没有就“想必”共时层面的用法进行讨论。何姝琳[3]在对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中认为“想必”具有话语标记功能。李涵[4]认为确定性推测类语气副词都是主观推测,但主观程度上存在差异并认为“想必”的主观性程度最强,但李涵没能对此展开具体的深入讨论。罗耀华、刘云[5]认为揣测类语气副词在交际中以其灵活的视角、表达主观情感和认知情感来凸显主观性,其研究成果对单个揣测语气副词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众所周知,副词是一类特殊的词,个性大于共性,需要我们对单个副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文章试从共时语义、语用层面全面考察“想必”的用法,以期对揣测类语气副词的研究及教学提供帮助,加深对揣测副词“想必”的认识。

二、语义分析

(一)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6]收录了“想必”,是副词表示偏于肯定的推断。但是对于全面理解“想必”的语义,词典的释义显然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在大量语料的分析中归纳总结出“想必”不仅具有一般揣测语气副词的语义特点:[+推测]、[-确定]、[±结论为真],还具有[+高确信度]、[+强主观性]的语义特点。

1.高确信度

“想必”高确信度的语义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词汇化的结果、共现词。

词汇化的结果:

刘红妮[1]209-211认为“想必”是由心理动词“想”与语气副词“必”跨层词汇化而来,最开始其结构为[想[必+VP]],表示“想来一定”,是一种表示完全肯定的判断,其可能性等于百分之百。后来心理动词“想”由“思考、思索”义向表示“估计、推测”义引申,语义抽象、泛化从而向表示“揣测、不确定”方向演化。又因为“想”和“必”在线性序列中经常连在一起使用,[想[必+VP]]重新分析为[[想+必]VP],“想必”最终成词,表示偏于肯定的推断,但其可能性一定是小于百分之百的,表现出高确信度的语义特点。究其原因,“必”表示强断定性的语气,但是与表示估计、揣测语气的“想”结合,“必”的强断定性语气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确信度有所降低,使得“想必”由“完全肯定的判断”向“偏于肯定的推断”转变,但其确信度仍然很高,表现出高确信度的语义特点。

(1)如果马拉多纳在阵中,想必不会这么蛮干,他一准会在更宽阔的范围和更多的侧面,细细寻找铁壁铜墙上的缝隙,打进楔子去。(1994年人民日报)

如果此例“想必”用“也许、或许、可能”等替换,句子表达就不那么合意,因为后面有“一准”强断定性的语气副词,“一准”的确信度很高,“想必”小句和“一准”小句在语义上都是对“如果马拉多纳在阵中”这一假设条件的推断,这两个揣测小句的确信度应该是一致的,都表现出很高的确信度。

共现词:

“想必”经常与确定性推测(必然类)语气副词及情态动词连用,表示确信度很高的推断。但是不能与非确定性推测(或然类)语气副词连用,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此现象,文章随机抽取200条语料制成表1。

从表中可知,“想必”经常与表示确定性很强的语气副词及判断性很强的情态动词共现,揣测需要表述所揣测命题的判断,由于“想必”表示确定性很高的揣测,所以揣测的命题更倾向一种判断性的命题,而这些词都有帮助命题判断的用法,所以经常与“想必”一起使用。但却不能与信疑参半的或然类语气副词共现,这说明上述现象是“想必”本身高确信度的语义特点使然。

(2)看着您走路的姿态,想必您腰部一定有问题。(程凯餐桌上的养生)

(3)一个优秀的汽车销售员即便自己患有抑郁症或者对人恐惧症,也能够很顺利地把车卖出去,这一点想必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和田秀树男人四十)

(4)赛乒乓球的时候就把袖子剪下来变成个短袖……缝上去也没多少人看得出来,只要没人扯她的衣袖,想必不会露馅。(艾米山楂树之恋)

例(2)(3)(4)中“想必”与确定性强的语气副词“一定”和情态动词“会”“不会”共现使用,分别表现出言者高确信度的推断“您的腰部一定有问题”“这一点想必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想必不会露陷”。以上3例中“一定”“会”“不会”都是对所揣测命题判断性或断言性的词,确信度很高,如果“想必”确信度不高则不能与之共现,从共现词的角度来说,“想必”也表现出高确信度的语义特点。

表1 “想必”共现词表“+”表示可以连用,“—”表示不可以连用

2.强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7]“想必”是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能够反映出言者的立场、态度或情感,具体表现在:句法位置具有灵活性、揣测依据的主观性。

句法位置的灵活性:

主观性越强其句法位置就越灵活,主观性越弱其位置变化就越受限制。主观性强的语气副词不仅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还可以出现在句末。

(5)她想必对这件事不感兴趣。

(5),想必她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

(5),,想必,她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

(5),,,她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想必。

例(5)言者用“想必”揣测“她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我们根据例(5)进行易位变换得出四个不同的句子,句子的基本意义不变,但可以表达出言者不同的主观色彩。(5),“想必”移至句首揣测整个句子,能够凸显言者的主观视角;(5),,不仅将“想必”移至句首且用逗号隔开,有短暂的语气停顿,语言表达的这种短暂停顿或迟疑正是言者的思考在笔者笔下的副语言描写①这里指笔者对言者的说话神态、表情及说话时的各种细微现象的描写。,这种副语言也是言者主观性的一种体现;(5),,,将“想必”移至句尾并用逗号隔开,这种易位现象可能是因为言者急于表达前面的内容最后用“想必”揣测,起补充说明作用,也可能是言者叙述结束后为了强调而后加“想必”。尽管我们没有在语料库中检索到像(5),,,用法的具体语料,但是并不能否认这种表达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不存在,我们相信随着“想必”主观表达的不断增强,必然会在使用上不断丰富。“想必”的以上移位具有灵活性,由于表达的需要均符合汉语语法要求,句子表达成立,能够充分反映出言者的立场、态度或情感,可以说“想必”具有强主观性的语义特点。

揣测依据的主观性:

“想必”不仅可以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揣测,而且还可以根据主观认定的事实或主观想象进行揣测。揣测的根据是言者话语表达真值情况、情感立场等的逻辑基础。揣测依据越是客观、真实,所揣测的内容越是客观、有理据,揣测的程度越低,言者语言表达的主观性也越低;揣测依据越是主观、非真实,所揣测的内容越是主观、无理据,揣测的程度越高,言者语言表达的主观性也越强。

(6)青纱帐里像蒸笼似的闷热,菖蒲渴得喉咙冒烟,忽听前面不远处,传来母鸡下蛋的咯嗒咯嗒声,想必是有庄户人家,便寻声而去。(刘绍棠狼烟)

(7)想必你们都知道,楚国最早的首都在丹阳,这个丹阳的位置在考古界还有争论,有说它在今天的湖北秭归……(周大新湖光山色)

(8)我有亲戚在山上种茶,亲戚想必有几个待嫁的姑娘。(马兰桂圆干)

例(6)是主人公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的揣测,“忽听前面不远处传来母鸡下蛋的咯嗒咯嗒声”,主人公据此揣测“想必前面不远处有庄户人家”,主人公揣测的根据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此基础上的揣测理据鲜明,符合一般人类思维与逻辑,揣测的程度相对较低,其语言表达的主观性也相对较低。

例(7)言者是依据主观认定的事实揣测,言者主观认定“楚国最早的首都在丹阳,这个丹阳的位置在考古界还有争论”你们大家都应该是知道的。言者揣测的根据是主观认定的事实,揣测的程度相对较高,言者语言表达的主观性也相对较高。

例(8)“亲戚想必有几个待嫁的姑娘”是言者根据主观想象进行的揣测,“我有亲戚在山上种茶”与“亲戚有几个待嫁的姑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主观想象的揣测完全是言者发散性思维的结果,揣测的理据度很低,揣测的程度很高,言者语言表达的主观性也很高,能反映出“想必”强主观性的特点。

为了直观反映“想必”揣测依据的主观性,我们随机抽取200条语料制成表2:

从表中可知“想必”揣测主观依据与客观依据的比例,揣测的主观依据明显高于客观依据,“想必”更倾向于根据主观依据揣测,而揣测依据越是主观,揣测的内容越无理据,揣测的程度越高,言者语言表达的主观性也就越强。从“想必”的揣测依据看,“想必”也具有强主观性的语义特点。

三、语用功能分析

语言是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手段,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交际愿望。语气副词“想必”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语用功能。文章认为揣测副词“想必”具有传信、委婉及焦点功能。

(一)传信功能

张谊生[8]认为狭义的传信重在信息来源同说话人客观真实性概念之间的关系。广义的传信还兼顾说话人的态度及其对现实的肯定强度,并将评注性副词的传信功能分为四个方面:断言、释因、推测、总结。文章认为“想必”在人际交际过程中可以传递言者的主观想法、立场及情感,具有广义的传信功能。我们认为“想必”具有传信功能中的推测功能和释因功能。

(9)主持人:想必你对李敖先生有很多的了解,对他的人品,怎么样评价?(2000年厦门商报)

传信功能不仅是传递言者主观想法、立场及情感态度,揣测同样也是传信功能的一种体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客观真实世界的认识,一个是对非现实世界的认识。我们经常会对他人的事情不了解,于是根据已有的事实或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揣测,这种揣测同样也能传递言者主观想法、立场及情感态度。例(9)是言者说出的揣测句,如果去掉“想必”就变成了肯定事实的陈述句,例(9)言者传达了“你对李敖先生有很多的了解”偏于肯定的推测,所以说“想必”具有推测功能,传达出了言者的主观想法及态度,起到了传信功能。

(10)再说,货已发出一个多月了,也没见退回来,想必名片上的地址是真的。(1994年报刊精选)

(11)……生母已经好久不见,今晚——今晨老母喜气洋洋,想必是赢了钱,人逢赌胜精神爽,林母见儿子醒着……(韩寒三重门)

例(10)中“想必”具有释因功能,“货已发出一个多月了,也没见退回来”是现实的结果,“名片上的地址是真的”是出现其结果的原因,句子完全可以变换为“因为名片上的地址是真的,所以货已发出一个多月了也没见退回来”。例(11)中“想必”具有释因功能,“今晚今晨老母喜气洋洋”是结果项,“她赢了钱”是原因项,句子可以变换为“因为今晚今晨老母赢了钱,所以她才喜气洋洋”。在语言环境中“想必”经常连接结果项与原因项,具有释因功能。

(二)委婉功能

言语交际的过程是言者与听者相互合作的过程,这种交际势必要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而为了让对方充分接受自己的观点,需要采取缓和的态度与语势,用一种相对委婉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委婉功能。“想必”是表示偏于肯定的推断,具有委婉功能。人际交际必须遵循一个重要原则——礼貌原则,Leech[9]从听说双方层面提出礼貌原则,包括六个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想必”的委婉功能也正是通过礼貌原则体现出来的。

(12)有时候由于心理作用,人眼睛会产生错觉、幻觉,比如您以前给我讲过的那个女鬼,想必就是您的幻觉。”他想了想说:“看错的时候兴许是有的。(刘心武如意)

(13)有一天就听见小墩子她爹在屋里打小墩子她妈……闻家女主人……想去劝止,闻家男人便对她说:“……谁都不出面,想必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劝也没用……再说,你看”闻家女主人顺他示意的方向一看,小墩子若无其事地同院里的小姑娘们在一起跳猴皮筋……(刘心武小墩子)

例(12)按说话者的逻辑其语言应该肯定无疑:“您以前给我讲的那个女鬼,就是您的错觉”,很明显说话者用“想必”揣测使其语气减弱,从听说双方面子的角度看言者的面子有所受损,而听话者的面子却得以维护,如果去掉“想必”,句子由揣测句变为判断句,句子语气强硬,虽然说话者的面子得以保全,但却没给对方面子留有任何余地,很难让对方接受。所以说话者为了交际顺利完成,总是尽量使他人受损最小,使自己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己受惠最小。“想必”的使用使得听说双方交际矛盾得以缓解、态度缓和、语气委婉,是礼貌原则中得体准则与慷慨准则的体现,更易于听话者接受。

例(13)“想必”的使用体现出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与慷慨准则,说话者认为“那么些个邻居,……这种情况一定是由来已久,劝也没用”,如果言者这样语气坚决地对其夫人说,的确,从双方面子角度看,言者的做法是对的,其面子得以维护,但同时也大大损害了其夫人的面子,不便夫人接受,所以言者用“想必”以相对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说,保全其夫人的面子,尽管自己的面子有所受损,但使得交际顺利完成。

(三)焦点功能

焦点是句子中最重要的新信息,焦点化的成分不仅是新信息而且是最主要的信息,要依赖一定的句法手段来表示。[10]为了吸引听话者的注意,说话者巧妙利用“想必”可以达到突出焦点的功能,这种焦点功能对句子命题真值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命题外成分的表达却有显著作用。具体表现在:“想必”与其后内容以逗号隔开凸显其后内容,“想必”经常与表强调的“是(……的)、真(的)”等副词共现使用强化焦点功能。

1.凸显功能

(14)这种人也古怪,要道歉就该亲自登门,那里有这样让女佣来“请”过去的道理?想必,这位韦先生“官高职大”,一向“召见”人“召”惯了。(琼瑶月朦胧鸟朦胧)

(15)这才知道,当初月娘述说漱兰“扶柩归来”的故事时,刻意隐瞒了有个女儿的事实,想必,月娘对振廷不认小草,也很不以为然吧!(琼瑶青青河边草)

认知凸显度越高引起的注意就越大,而且容易被感知;认知凸显度越低,引起的注意就越小,不容易被感知。[11]例(14)(15)“想必”位于句首或句中并有逗号隔开,语音重读,这种短暂的停顿及重读能大大引起接受者的注意,认知凸显度高,容易被感知,对其后所揣测的内容有明显的凸显作用,例(14)“这位韦先生‘官高职大’,一向‘召见’人‘召’惯了”是“想必”所要凸显的内容。例(15)“月娘对振廷不认小草,也很不以为然吧”是“想必”所要凸显的内容。“想必”的这种凸显功能也是其主观性强的体现,主观性越强位置越不固定、越倾向于表达命题外的内容。

2.语气强化功能

“是、是……的、真(的)”等都是强调副词(或结构),其通常带有“强调、肯定、确认”的语气,“想必”常位于这些词的前面与之共现,“想必+强调副词”则是表示对可能性的确认,强调的是说话者的主观意愿。这两者的配合使用使其语气得以强化,从而大大强化言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焦点。

(16)在天天的葬礼上她没有出现,想必是康妮不想让她参加。(卫慧上海宝贝)

(17)……再说十年出去后我会落什么结局,想必是可想而知的。你如果打算要个孩子的话,今后会有更多更好优越条件来考虑……(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18)第一个发明了风花雪月的人想必是真的浪漫,但是如今,烛光晚餐几乎变成了前戏的暧昧说法。(芙蓉三变非诚勿扰)

以上三例中表示偏于肯定推断的“想必”与典型强调副词“是”“是……的”“真的”连用,表示对偏于肯定推断的确认语气,这种强化的语气不仅可以强化言者语言的信息表达,而且可以凸显句子的信息焦点。三例分别强化“康妮不想让她参加”“你可想而知”“第一个发明风花雪月的人浪漫”。

“想必”是现代汉语表示揣测语气的典型情态词。首先,文章认为“想必”在语义上具有高确信度的语义特点。从词汇化结果角度看,“想必”由“想来一定”向“偏于肯定”演变而来,表现出高确定度的语义特点;从共现词角度看,“想必”经常与确定性语气副词及情态动词共现,不与或然类语气副词共现,表现出高确信度的语义特点。其次,文章认为“想必”具有强主观性的语义特点,具体表现在:句法位置的灵活性、揣测依据的主观性。再次,在语用功能上,文章认为“想必”具有传信功能中的推测功能和释因功能,同时我们发现“想必”还具有委婉功能,并以礼貌原则分析其原因。最后,文章从认知凸显度和与之共现的强调副词角度分析,发现“想必”还具有焦点功能。希望本文的考察能为“想必”的研究与教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刘红妮.“势必”“想必”和“谅必”的跨层词汇化[J].语言研究集刊,2014(1).

[2]高育花.揣测类语气副词“X必”的词汇化与主观化[J].北方论丛,2013(6):78.

[3]何姝琳.现代汉语评测性话语标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李涵.现代汉语确定性推测类语气副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5]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J].语言研究,2008(3):4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商务印书馆2012,6:1424.

[7]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

[8]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7.

[9]leech.Leech C.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10]石毓智.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是”的语法功能和使用条件[J].语言研究,2005(4):43.

[11]牛保义.凸显度优先:TALL-SHORT类相对反义词的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7(2):49.

H146

A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YY15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09YJC740020);贵州省社科规划项目(14GZYB52);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硕士点项目(12SSD014)

魏雪(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法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曾传禄(197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法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主观性语气现代汉语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