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
2016-11-15熊晓辉
熊晓辉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
熊晓辉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基于对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以及影响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机制良好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提出可以从确定学科性质、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完善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音乐学研究生;教学改革;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中教学运行管理机制问题与培养质量问题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通过系统研究认为,传统的音乐学教学模式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教学的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忽略了音乐学学科本身应具有的开发性、启迪性和技术性。经典的音乐学研究范式在今天面临转向,需要将理论与具体感知、将思辨与音乐有效结合,并充分考虑到硕士研究生层面、认知心理取向、理论兴趣与问题意识等方面的特点,通过课程间的联动打破教学的单一性与封闭性,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深化课堂人文内涵,启迪学生诗性智慧。要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机制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调整与变革。
一、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与问题
音乐学学科在学术意义上说是一个相对完整且最少定规的学科,因为在国际惯例以及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音乐专业的学科设置中,没有“音乐学”这个一、二级学科,就是构成“音乐学”学科主要内容之一的“音乐史理论”,基本上是隶属于音乐史学专业的其他学科,比如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或隶属于民族音乐学学科。从我国音乐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有这样独立的二级学科与对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沿袭有关。但这种学科的沿袭继续存在于今天却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它不仅对应了国际学术界中一种正在独立发展的被称为“理论”的现象,也对应了中国大学亟需实行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因此,在这一学科的教学中,将“思想”置于“知识”之上并统领“知识”,将音乐教育置于专业(工具)教育之上,正是其存在的理由与更广阔的可能性空间。但现实情况却与此背道而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锺恩指出:“关于音乐学写作并及相关问题有这样几种,既对音乐分析的美学研究、音乐学分析、临响叙辞并相关实践、作为意向存在的音响经验事实、音乐理解与立意、音乐学研究生的写作训练、理解与阐释、作品修辞并及整体结构描写与纯粹感性表达、感性声音与音乐感性经验描写、音乐学写作。古今中外的‘音乐事件大综合’几乎是所有音乐史学理论教材的共同‘特色’。”[1]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运行主要还是围绕确定性的知识展开,过分注重知识性、体系性、抽象性带来的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吉林艺术学院教授冯伯阳认为:“当前音乐理论教学之所以不景气,有一个深刻的内在原因,这就是目前带有主导倾向的音乐理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较为封闭的束缚人的知识传授和思想规训,而非一种智慧的启迪。”[2]如何将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学主体、教学接受者、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综合起来做一全盘考虑,以实现音乐学教学的人文转向,这是研究生教学改革中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研究的主要问题。从国内硕士生音乐学教学和学科近10余年发展的情况来看,问题尤为严重,在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硕士生生源逐渐增多,但质量下滑,使得教学无法适应这种变化
当前,硕士研究生扩招导致入学的门槛相对放低,尤其是女生人数越来越多,在人数上占绝对的比例。由于学生的成长经验越来越多地由音乐史学媒介语境所塑造,思维更具发散性和直观性。这使得传统音乐学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式难以与现有的学生的接受状况和思维方式无法有效对接。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560 000人;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已达574 300人(其中学术硕士322 028人,专业硕士252 272人),硕士研究生数量的稳固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给培养单位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学术质量令人担忧。尹晓东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上撰文指出:“由于缺乏学术训练,部分学生不会拟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或者拟定的研究内容过多、过杂,选不准突破口,最后在做学位论文时不会选题,只能依赖导师提供题目,或是论文选题理论与实际意义不大。”[3]杨燕迪教授指出:“音乐学研究生教学成果的最终指标是,对知识积累乃至学术创新做出贡献的研究成果,最重要的体现即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正是通过这个过程,优秀的研究生脱颖而出,成为学科继续发展的有用之才和后续力量。”[4]根据笔者抽样调查显示,国内大部分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偏低,学术研究的原创性不足。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在扩大,但优质生源相形见拙,优秀学生数量不多。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在招生录取时,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与应试能力,导师们多数从专业角度考虑,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
随着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以及音乐学研究生生源的变化,使得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不再按照传统的就业途径,仅仅从事音乐学的教学、研究及文化传播和发展,而是日益渗入政治、文化、经济、生态、民族等各个领域。然而,这个专业的课程,尤其是隶属于音乐学的各种课程,仍然是按传统的培养目标设计的。这一方面呈现出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美国实行通识教育之前的情形,当时美国的大学本科完全只为考研究院服务,却完全不顾大多数学生并不继续入读研究院,整个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却与这整个生源环境的变化相脱节,甚至背道而行。近年来,国内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扩招以后,其教学模式却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再加上学校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与导师队伍等方面的发展滞后,导致研究生教学质量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从我们的招生制度来看,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必须达到一定的分数线,而且“英语”和“政治”两门国家统考课程也必须达到最低分数线,这就限制了一些学生的特长发挥,使得一些专业突出,但“政治”、“英语”没有达标的学生被拒之门外。音乐学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从表演技术与专业基础教育转向大众化的普通素质教育,训练时间、技术强度、课程时数、教学实践等都有所减少,使得学生音乐素养偏低,音乐技术水平不高,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质量显著下降。
(二)课程构成方面的不够完善
音乐学学科本来由“音乐原理”、“音乐史学”为基础,以“中国音乐”、“西方音乐”为两翼,以“音乐评论”为落脚点的完整的学科体系,但由于各种原因,“音乐评论”课程在本专业却一直阙如,而“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又不属于音乐学方向。因此,音乐学学科便只有部分原理课,而且缺少将音乐学原理与具体的音乐学现象、审美现象有效衔接起来。从我们掌握的相关资料来看,部分院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还是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内容,课程设置结构极不合理,知识陈旧,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比较注重音乐知识与技术的专门化,忽略基础性课程,一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没有反映到研究生教学中来。
从课程关系看,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在层次上没有体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部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重复开设,根本不能体现硕士研究生教学的自身需要和特色。一直以来,我国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就缺乏层次性,就专业技术而言,研究生的课程与本科生的课程拉不开距离,没有体现高层次的研究生教学特点,甚至硕士研究生部分课程的内容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雷同,也就无法体现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应有的水准和高层次。有的院系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观念,都是随着导师或管理者的主观认识和兴趣爱好来制定,培养方案随意且不严肃。理论学科与具体的音乐学史学科相脱节,音乐学学科内部各门课程缺乏必要的互动。从大多数高校的艺术院系培养方案来看,其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分成了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非学位课程包括选修课和补修课。笔者认为,部分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主要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方向课是研究生学习本专业基本技能与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是按二级学科开设的[5]。从部分院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看,其各自的课程与学时安排都有一定的差别。如下表1。
表1 国内12所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开设基础课程和学时数
通过上表可看出,如今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划分过细、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研究的前沿性不足等。
(三)师资构成方面体现了教学劣势
音乐学学科的主要师资及骨干力量日益年轻化,现今从事音乐学学科教学的老师大多是从中国内地音乐学院与综合性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经受严格音乐学专业训练的博士生、硕士生,他们将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研究、教学范式带到本校,体现了他们的优势,但也愈益见出这种教学过于专业化、理论化的弊端。由于受到综合性大学“轻教学,重科研”理念的影响,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现了一定的学术优势,但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还不够紧密。资料显示,部分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且培养目标都是从政治思想、专业知识与技能、学术研究等方面来制定,根本没有考虑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忽视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理念在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时代发展新潮流上存在不适应和落后现象,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思维、学识体系、教学内容也存在不适应学科专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新动向等诸多问题,同时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不能适应时代的新挑战,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从教学理念看,缺少一种统一性的人文自觉
具体表现为:过于强调知识的完备性,而忽视思想的开放性;过于强调确定的结论,而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过于强调专业素养,而忽视了诗性智慧的陶冶;过于强调抽象理论,而忽视了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从国家施行的学位制度来看,旧的制度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因为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心正在缓慢地从单纯技术训练向人文自觉过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更多地定位在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不仅仅要求具有精湛的演奏、演出技巧,而且应该具备一种统一性的人文自觉,也就是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与技术分析能力,对音乐必须有感悟能力,能够体会音乐美的存在。
(五)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国内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相对封闭,在传统培养模式的理念下,不能与国际接轨,造成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以及在知识产出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存在巨大隐患,而且效率极低。比较突出的是音乐作品赏析与理论思维的训练相脱节,使得学生既没有提升理论思维能力,更没有提升音乐理解能力,更没有提升人文想象力。随着网络之线课堂、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等教学应用新模式出现,硕士导师没能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成果和创新教学手段,部分导师仍然以灌输式教育方法为主,与学生缺乏互动与交流,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枯燥,课程课堂对硕士研究生缺乏吸引力。
二、影响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机制良好运行的主要因素
影响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机制良好运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体现为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宏观理论研究与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相适应、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适应、课程设置及课程群建设的合理定位、音乐学研究生教学方法的创新等诸多方面。
(一)宏观理论研究与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不相适应
在现代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中,我们的宏观理论研究与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是不相适应的。首先是从一般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理论层面去探讨当前音乐学、音乐理论教学的“科学化”、“知识化”问题,这种方法论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因为它根本没有从“现代教育质量观”这一视角来处理研究生的教学问题,也不能体现音乐学自身的针对性和时代意识,更没有对音乐学的人文性质做出界定与阐述。
这类研究虽看到了音乐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中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一些问题,但大多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无法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不相适应
教材是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要载体,教材滞后会给硕士研究生教学带来极大的危害。从现阶段音乐学研究生所使用的教材来看,除了尝试性的探讨,还未见一本真正令人满意的教材。至今为止,也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课程设置及课程群建设缺乏合理定位
课程设置及课程群建设是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与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课程内容、课程类别、课程数量等方方面面问题。就国内目前音乐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主要问题还是在内容方面,因为课程内容的新颖与陈旧决定了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国内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就是着眼于课程及课程群来思考硕士研究生音乐学教改的可行方案,这又与学校的课程管理有关,因为学位点要开的课程必须由研究生院批准,否则无法开课。这种做法根本不能体现开设课程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四)音乐学研究生教学方法陈旧
音乐学研究生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操作性,但过于技术化。有的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实际,课程结构不合理,照搬本科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且学生与导师沟通较少,根本没有演绎式、讨论式、评论式、对比式的教学沟通过程,导致硕士研究生思维形式较为呆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大部分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都缺乏学术训练环节,他们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薄弱。
(五)硕士生导师素质不高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出现了导师数量紧缺的状况。为了应付研究生教学,部分高校放低要求,急速审批硕士生导师,使得一些没有达到学术水准的教师进入了硕士导师队伍。有的硕士生导师长期不发表论文,也没去申报科研课题,不愿意参加任何学术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是起决定作用的,从指导研究生开展基础学术训练到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从专业基础课程的讲授到学生音乐会的举办,这些都离不开导师的细心辅导,导师的业务素质决定了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
(六)音乐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中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现有研究的局限
音乐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中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现有研究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已有的相关研究要么过于宏观,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完整的、系统的可操作的硕士生音乐学教改思路;二是已有的相关研究要么过于微观,忽略了音乐学学科整体的人文属性,仅仅关注音乐学教改的技术化层面;三是既有研究忽略了音乐学教学活动的整体性,见树不见林,将音乐学研究生教学运行机制研究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环节;四是现行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阻碍作用。
三、完善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如何优化和完善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各培养单位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首要目标,影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明确学科性质、优化课程结构、促进研究生音乐学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培养机制等,才能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高层次的音乐专门人才。
(一)必须确定硕士研究生音乐学学科性质及教学目标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于正本清源,只有弄清楚音乐学的学科性质,才能真正理解音乐学教学的目的、要求、模式与重点。目前,从国内硕士研究生音乐学教学所出现种种问题来看,主要原因是学生、教师对音乐学学科的人文属性理解不到位,并将音乐学学科社会科学化,从而偏离了音乐学教学的宗旨和目的。姚青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撰文指出:“音乐学研究生教学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学研究生教学方法应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我们的学科要发展、要充实,应加大力度对研究生培养的教育关怀,调整传统的灌输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特别是理论研究型学生,采取讲解与研讨相结合、集体采风、专题讨论、学生主讲等多种形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6]笔者认为,硕士研究生音乐学学科的本体性具有理性本体与实践本体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它传授着音乐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又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如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感受能力等。笔者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上撰文指出:“音乐学科的本体性还体现在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上,因为音乐教育是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主要途径的,它还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作为审美的工具,并使人在愉悦中接受教育。”[7]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该是掌握音乐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从事音乐研究工作,掌握基本的音乐技术、训练方法和理论,具备担任音乐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优化硕士研究生音乐学课程结构
这一方面的研究在于梳理音乐学内部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在音乐学整体学科视野下来界定各门课程所具有的性质及功能,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互补,在关联互动中实现音乐学教学的转型。音乐理论教学应同音乐技术教学、音乐创作、音乐史学、音乐美学与美育教育等联系起来,应该在具体感性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理解音乐理论的现实性品格,从而真正引导学生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三)改革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方法
主要探讨过程教学法(注重思维过程的训练,而非具体结论的叙述)、文本分析教学法(将理论落实于具体的音乐作品的分析,在音乐作品的分析中阐述理论,在使用和操作的过程中熟悉理论)、作品导读法(选取经典音乐,分析音乐结构,把握音乐情绪,引导学生真正感受经典音乐的气息,激发学生对音乐表现与表达的热情)等,实施和完善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法,由于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的教学活动,所以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四)完善研究生课程评价机制
针对硕士研究生音乐学课程的人文属性,在课程评价时应当考虑到课程的性质,避免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指标来进行简单化评价。如何平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过程考核与期终考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建立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评价机制与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对于提供与改进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规范研究生课程设置、授课形式、讲课方法、评估制度,廓清培养目标中的一些模糊认识,使学生既具备高层次的音乐素养,又具备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在教育理念上构建出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素质结构。
[1]韩锺恩.如何通过语言去描写与表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关于音乐学写作并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音乐与表演·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2):7-8.
[2]冯伯阳.理想的坚守与利益的博弈——对我国综合艺术教育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11(4):3-4.
[3]尹晓东.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及对策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7):69-70.
[4]杨燕迪.论音乐学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3):8-9.
[5]熊晓辉.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状与思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118-119.
[6]姚青.音乐文化传承视阈下的高师音乐学研究生培养的教育关怀[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78-179.
[7]熊晓辉.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科建设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3):64-65.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ostgraduates in M usical M ajor
XIONG Xiao-hui
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postgraduat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ostgraduat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musical major,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ossible methods to improve postgraduates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musical major from the aspects as the clarification of subject features,the mastery of curriculum structure,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the improvement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chanism.
postgraduates in musicalmajor;teaching reform;teaching running;managementmechanism
G643
A
2096-2126(2016)04-0134-05
2016-06-12
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音乐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中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研究”(J151212)阶段性成果。
熊晓辉(1967—),男,湖南凤凰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人类学、高等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雷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