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鼎盛时期的安徽庐剧

2016-11-15李成兵

歌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玉兰剧团剧目

●李成兵

鼎盛时期的安徽庐剧

●李成兵

庐剧,原名倒七戏,或称稻季戏,安徽省主要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安徽合肥、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以20世纪50年代为时间点,以安徽庐剧作为研究对象,观照十年间安徽庐剧的发展历程,可为安徽庐剧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

20世纪50年代;庐剧;戏曲

庐剧,这株民间艺术之花,在解放前却深受统治者的摧残,几近驳除。《合肥县志》所载官令中,竟将“倒七戏”与淫娼并提,列为禁戒,多少年中,庐剧班社一概不得入城。艺人浪迹江湖,餐风露宿,在破庙、田头卖艺,受尽侮辱和欺凌。解放前夕,合肥附近经常流动着三两个这样的庐剧班社,有时也进入城内的“坝上街”、“李公祠”等处唱戏,生活极其悲惨。著名庐剧演员孙邦栋②孙邦栋(1929-),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品有《十五贯》《海瑞背纤》等。同志叙起当年卖艺的情景:

“那时候不论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烈日,我总是身着烂衫,头戴破毡帽,到‘棚圈’去唱戏,一场演完,个人拆帐分点钱,急忙去买点米,用破毡帽兜着,回家养活老小,戏票卖不出去时,众人都得忍饥挨饿。加上戏霸盘剥,地痞闹事,演戏真的是活受罪,可是为了度日,也只得‘年年难唱年年唱’。”③邹人煜、张志明、董光顶主编:《合肥》,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3页。

可见,庐剧在解放前确不为世人“待见”,庐剧演员地位低下,一般唱庐剧的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形似乞丐,再加上统治者的冷落,使庐剧这一地方小戏的发展受到局限。而解放后,受党和人民的重视,庐剧发展则大为可观。

一、庐剧剧目的挖掘整理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关怀庐剧。“1951年,根据政务院的指示,选择安徽土生土长而又流行较广的庐剧,在合肥成立了第一个省级国营剧团——安徽地方戏实验剧场,后改名为省庐剧团,随后又在原人民剧社的基础上成立合肥市庐剧团。”④邹人煜、张志明、董光顶主编:《合肥》,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3页。庐剧艺人受凌辱的日子结束了,不但生活上有了保障,政治上也获得了彻底的翻身。过去的“戏花子”如今成了人民演员,受到了社会的尊敬。老艺人王本银⑤王本银(1906—1990),安徽肥东县人,著名庐剧演员,艺名小庄锁,代表作品有《罗汉钱》《讨学钱》《宝莲灯》《白蛇传》《休丁香》《双锁柜》《江姐》等。担任了省庐剧团副团长,合肥人民熟知的“大丫头”丁玉兰多次当选为人民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参议国家大事。

十年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艺术事业也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特别是1958年在党的方针政策推动下,戏曲艺术事业也更加繁荣,“1959年,全省各种形式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由解放前的七十七个,发展为现在的一百六十多个,解放后新建的群众业余剧团、文工团、文艺小组,已达三万多个”。6安徽戏剧编委会编:《安徽戏剧》,合肥:安徽戏剧社出版,1959年版,第1页。戏剧团体,遍及全国,已成为广大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从前被人视为“下流小戏”的庐剧,焕发了艺术青春,党的文化干部、新文艺工作者和老艺人合作,将庐剧的传统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将《借罗衣》《讨学钱》等有代表的传统剧目加工定稿;在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民族戏曲传统方面,全省戏剧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对省内各剧种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做了比较细致的摸底、记录、审定、编写和出版工作,将庐剧的多个剧目,根据老艺人的口述记录成册,出版《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①《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1956年—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与全省戏曲工作者合作,搜集、编校,共出版54册。近六十册,计一千数百万言,对包括庐剧在内的几个主要剧种曲牌、唱腔基本上都记录下来,经整理后,相继出版。此汇编是1956年到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与全省戏曲工作者合作,搜集、编校,陆续出版了共54册,其中大戏354本,小戏152出,庐剧占据了绝大部分。《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庐剧》分册共十五集,扣除已经编辑完成却也原稿丢失而未能刊印的十三集,总共收录了庐剧124部,其中大戏59部,小戏65部。有经常演出的经典剧本《讨学钱》《点状元》《三告》《双锁柜》等,也有一些是不常演出的,如《白玉楼》《西瓜计》《陷巢州》等。

对全省主要剧种的传统剧目,采取了去伪存真、县文艺工作者和老艺人边整边改、通过舞台实践逐步提高的工作方法,分批有重点的进行加工和整理。所有的这些剧目,有的已在省内或国内专业剧团上演,如庐剧《牛郎织女笑开颜》《接女婿》《一家人》《借罗衣》《讨学钱》《休丁香》等。

二、庐剧舞台艺术的改革

在剧目工作改革的同时,戏剧工作者对庐剧的表演艺术、音乐唱腔和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发展和提高工作。在庐剧舞台上出现了不少鲜明的艺术形象,如著名庐剧演员丁玉兰所创造的二嫂子(借罗衣)、郭丁香(休丁香)、店大姐(小辞店);王本银所创造的老先生(讨学钱)、二草包(打灶)等人物形象,都在全省广大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庐剧团演员丁玉兰就曾在1959年的文章中写道“过去,我们只知道唱戏,谁还注意什么思想内容、表演艺术技巧啊!十年来,我基本上掌握了如何分析人物性格、创造人物形象,如何生动的表现庐剧的地方特色。例如《借罗衣》中二嫂子骑驴一段舞蹈,为了表演的真实,我特地到二十里蚌或到东门外去骑驴子,通过细心的体会和大家的帮助,又进一步美化它”②《光辉的十年,巨大的收获》,引自《安徽戏剧》,安徽戏剧编委会编,合肥:安徽戏剧社出版,1959年版,第6页。。

葡萄牙、阿根廷及智利葡萄酒在亚洲市场的质素有显著提升,由此可见葡萄酒“高端化”的趋势。葡萄牙美酒主导入门级酒类市场多年,今年其参赛数量虽与去年相同,但获得奖牌的数目却有25%的增长,证明该产区更着重于高端及中级的葡萄酒。阿根廷的参赛数量比去年增幅只有两成,但得奖数目却有五成。南非的奖牌则见六成的升幅,更加肯定了各国葡萄酒在亚洲舞台的高质表现。

过去的庐剧伴奏极为简单,没有丝竹等旋律乐器,只有锣鼓烘托。如今,以全套民族管弦乐伴奏,大大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赏。庐剧以往只长于演出一些花腔小戏,而经解放后的发展,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具备了表演大型剧目的能力。省、市庐剧团上演过改编、移植和创作的传统剧目,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现代剧目如《罗汉钱》《冬去春来》等,共二百多种,充实发展了剧中的艺术财富,扩大了影响,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曾经被贬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庐剧,一直唱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些剧目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见图1)。

图1 电影《借罗衣》剧照③完颜海瑞:《丁玉兰》,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十年间,安徽庐剧紧密配合各阶段的政治运动,为政治、为生产、为工农兵服务,如深入治淮工地,为淮河两岸的广大民工服务;深入农村,为土地改革,为广大农民服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慰问团,为广大指战员服务;深入工矿,为战斗在生产战线上的工人服务等。对鼓舞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斗争意识以及生产热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庐剧演员地位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安徽三大剧种黄梅戏、庐剧、泗州戏的代表人物严凤英、丁玉兰①丁玉兰(1930-)安徽肥东县人,著名庐剧演员,安徽省合肥市庐剧团名誉团长,代表作品有《休丁香》《秦雪梅观画》《玉簪记》《双丝带》等。、李宝琴都为各自剧种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使安徽剧坛异彩纷呈,同时也影响到了全国,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而在解放前他们的地位受到质疑,庐剧团演员丁玉兰就曾在1959年的文章中写道:

“十年前,我们‘戏子’的那付凄惨的生活,永远不会再来了!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五七年我们到北京去汇报演出,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首长在怀仁堂看了我们《借罗衣》等戏的演出后,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走上台和我们一一握手,周总理还和我们亲切的谈了很久(见图2)。我们当时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我高兴的流下了眼泪。汇报演出结束后,田汉局长亲切地送我到同仁医院去治眼睛,院长亲自给我开刀,田汉局长经常去看望我,那种亲切地谈话和安慰是我永生难忘的。②丁玉兰(1930-)安徽肥东县人,著名庐剧演员,安徽省合肥市庐剧团名誉团长,代表作品有《休丁香》《秦雪梅观画》《玉簪记》《双丝带》等。(见图3)”

1954年4月,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发出关于举行华东区话剧、戏曲观摩演出工作的指示。五月,安徽省文化局通知倒七戏剧团,决定《借罗衣》《讨学钱》《打桑》作为倒七戏参加观摩演出剧目。丁玉兰、徐文静、张凤英、鲍志远等人参加演出,获得了一致的赞扬。华东会演结束后,上海越剧团、淮剧团、沪剧团、山东吕剧团、海政文工团、北京评剧团以及浙江、福建等五十多个艺术表演团体,纷纷派演员来合肥学习,请丁玉兰传授演技和她创造角色的体会。同时报纸、电台也发表播放了丁玉兰的专访文章。

1957年4月3日,丁玉兰参加安徽省进京汇报演出团,③完颜海瑞:《丁玉兰》,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并在剧中成功的创造出了很多富有特色的艺术形象。在全省参加汇演的十五个剧种,八十多个剧目中,《双丝带》和《李华英》获得了优秀演出奖,丁玉兰、孙邦栋、徐文静、鲍志远荣获演员一等奖。

图2 1957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庐剧剧组④完颜海瑞:《丁玉兰》,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图3 田汉接见丁玉兰等同志⑤安徽省进京汇报演出团包括安徽省庐剧团和泗州戏剧团。

1960年7月,丁玉兰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文代会。这是丁玉兰第二次去北京,她又见到了许多文艺界的领导和作家如周扬、田汉、夏衍、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新凤霞等人⑥完颜海瑞:《丁玉兰》,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7月12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出席全国文代会的全体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丁玉兰从四处流浪的“戏子”到饮誉江淮的名伶,从上海获得演员一等奖归来到参加合肥市的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每一项荣誉,都是她从来不敢去想的画面,然而,这都是事实。

四、庐剧教育质量的提高

1956年,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要求学校必须密切联系社会斗争生活,安徽省响应号召,组织学生为工农兵演出,参加政治运动与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开展多样的劳动锻炼,除此之外,在课程设置到培养方案等有关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都力求符合戏曲教育本身的特点。

(一)根据戏曲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妥善安排课程和编班

庐剧作为传统民间小戏,几百年来,经过民间艺人的发展创作,积累了颇为丰富的艺术遗产;另一方面,由于一直在民间流传,且地域上也受到很大的局限,受其他剧种影响较少,或者影响时间较短,在表演艺术上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在戏曲教育这一点出发,开设了基本技术训练课,并逐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唱做念打基本技术训练的方案。

(二)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重点培养

按照学生不同的条件进行编排,有计划的重点培养,不仅练会唱腔和语言,并要求动作利索准确。

(三)重视学生的舞台实践

为工农兵服务,将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舞台实践结合起来;向领导机关作汇报演出,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重点培养机会;在剧团日常演出前加演折子戏,安排每个学生的实践;对外公演,同时每学期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排演现代节目等。

[1]完颜海瑞.丁玉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

[2]安徽省庐剧团编.庐剧音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59.

[3]邹人煜,张志明,董光顶主编.合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

[4]安徽戏剧编委会编.安徽戏剧[M].合肥:安徽戏剧社,1959.

[5]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安徽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社版,1993.

[6]华东戏曲研究院编辑.华东地方戏曲丛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4.

[7]郭兴红.安徽庐剧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8]李城.安徽无为县昂家庐剧戏班的调查和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9]安徽省文化局编印《安徽省向建国三十周年献演节目调演资料汇编》,内部出版物,1979.

[10]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合肥文史资料第13辑文化专辑》,内部出版物,1962.

[11]安徽文艺艺术研究所编《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剧情简介》,内部出版物,1980.

李成兵,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4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玉兰剧团剧目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优秀剧目进校园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用拔河绳上好耐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