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细小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6-11-15雷永松熊艳平徐小娟杨国祥
陈 婧,陈 光,雷永松,熊艳平,李 勇,徐小娟,杨国祥,何 武,张 俊
(1.湖北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5;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
孔雀细小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陈婧1,陈光1,雷永松1,熊艳平1,李勇1,徐小娟2,杨国祥1,何武1,张俊1
(1.湖北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5;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
细小病毒犬猫易感,家禽中鹅、番鸭等水禽易感;野生动物中狼、狐、虎、狮、貉、豹等易感,长吻浣熊、蜜熊、小熊猫也可感染;野生鸟类特别是林鸟细小病毒感染病例几乎不见报道。现介绍1例孔雀细小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1 病例介绍
2013年7月下旬,湖北某养殖场2月龄孔雀出现下痢。最初有零星黄绿色和黑色稀便,全群投服抗生素和电解多维治疗,无明显效果。1 d后孔雀群黑色稀便增多并出现血便,随后小孔雀出现死亡。短期内死亡10只,约占种群数量的26.3%。发病时小孔雀种群已经做完新城疫、禽流感防疫,相邻大孔雀栏舍无异常。
2 诊断
病孔雀精神委靡,拱背缩腰,双翅下垂,羽毛零乱,部分个体张嘴呼吸,从发病至出现大量血便约2 d左右。死亡个体消瘦且严重脱水,肛门周围羽毛脏乱,部分个体肛周及肘关节有明显血迹。剖检可见孔雀肺脏呈灰绿色、弹性小,肾脏肿大,嗉囊空,胃肠食物少,肠出血严重,个别死亡个体肝脏质脆、易碎,表面有出血点。取新鲜粪便镜检未发现虫卵和虫体;无菌操作取肝脏病灶做细菌培养,可见在普通营养琼脂上呈圆形、边缘整齐、光滑半透明,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呈红色的菌落。取新鲜病料送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进行了禽流感、新城疫和细小病毒检测,结果显示,禽流感和新城疫阴性,细小病毒阳性,并成功分离到细小病毒毒株(图1)。根据以上情况,诊断为细小病毒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
3 治疗
3.1立即将病孔雀隔离,饲养场所及器皿用百毒杀消毒,全群投服口服补液盐和磺胺间甲氧嘧啶粉,下痢个体加灌思密达冲剂5 mL/只。
图1 PCR检测细小病毒结果
3.2第二天早上发现血痢个体,全群在坚持投服口服补液盐的基础上,将抗生素改为恩诺沙星,并全群加喂黄芪多糖和电解多维粉;下痢隔离孔雀灌服思密达,血痢严重个体注射止血敏;器具、栏舍消毒。
3.3第2天晚上死亡孔雀1只,种群中发病个体增加,根据死亡个体的剖检特点,调整治疗措施为:全群逐一肌肉注射用本场老孔雀蛋自制的卵黄液2 mL,止血敏0.5 mL,并灌服思密达冲剂5 mL/只;口服药物和消毒隔离措施不变,持续治疗3 d。
3.4第5天晚上病孔雀血痢和死亡现象停止,小孔雀群体病势得到控制,群体精神开始好转。第6天起停用止血敏和思密达,为巩固疗效口服药物和补液盐投喂不变,持续3 d。
整个治疗过程约9 d,采取上述治疗措施6 d后,病情得到控制且群体状况明显好转。
4 小结与讨论
4.1本次孔雀发病约56~67日龄,发病时小孔雀从网上转移到地上1周左右,栏舍变化可能对其刺激较大;此外,该笼舍曾养殖过杂交野猪,虽然消毒并空栏半年以上,但不排除残留病原微生物可能;加上夏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食物和饮水容易滋生病菌;这些因素相互促进导致了此次疫病的发生。
4.2孔雀较一般家禽对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气温剧变、寒冷、饲养密度高均易发病,同时孔雀属小众养殖动物,养殖数量少,免疫制剂缺乏。饲养时要注重环境影响、加强卫生消毒、减少应激、加强隔离措施以降低本病发生的风险。
4.3孔雀的细小病毒病在本省还是首次发现,也未见相关的报道,笔者参照同行治疗其他动物的经验,结合孔雀实际情况采取了止血、补液防止感染的对症疗法;为刺激机体免疫力采用了同场老孔雀的卵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
志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为本工作细小病毒的鉴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
雷永松,E-mail:leiys196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