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机遇·行动——智能建筑预见新未来
2016-11-15编辑整理程博
编辑整理/程博
挑战·机遇·行动——智能建筑预见新未来
编辑整理/程博
主持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郭晓岩
嘉宾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 张文才
同济大学电信学院教授 程大章
广州市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肖建平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POL全光园区解决方案总经理 邓静涛
锐捷网络建筑智能化行业部副总监 丁凌云
郭晓岩
首先请教中国设计院的张总工。在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智能建筑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那么,您认为智能建筑本身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有着什么样的机遇呢?
张文才
到目前为止,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经做了400多个智慧城市的试点。在这些试点中,无论智慧城市规模的大小如何,哪怕是一个区、一个县的建设,都要靠各个智能建筑把它托起来。这是一个基础的平台,所以说在这里会有一个机遇的问题——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的融合。而此时面临的挑战是,在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该怎么去做。
首先是对智能建筑的改造。我们对古建筑的改造是遵循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但是对于智能建筑来讲,包括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就不能再改造如旧了,而是需要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达到和整个智慧城市相融合。现在所做的“互联网+”让我们把很多东西融合进入了建筑里。比如,建筑中大量的传感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输。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将来会有很多东西也不会再是通过文字来表达,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视频图像等方式来提取。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遇到了智能建筑如何与智慧城市相融合的挑战;也遇到了一个机遇,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郭晓岩
下面请同济大学的程大章教授,分享一下在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等几个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程大章
我来简略地讲一下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关系。
大家从事智能建筑这个行业这么长时间,都会知道,以往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只是带有“/T”的推荐性标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最新版的标准中终于把“/T”去掉,成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但大家回忆一下,这些年以来有哪一届政府,包括住房城乡建设部说过我们要大力建设智能建筑吗?在行业里,我们的政府是从来没有这样要求的。但是在绿色建筑领域不是这样,它的评价标准依然是“/T”(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也有很多省市要求无论智能建筑还是绿色建筑的建设都要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从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对比来看,政府对绿色建筑方面的重视程度是非常大的。发展绿色建筑是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一个基本的建设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在国家编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智能化”的东西少了。其中在绿色建筑里面关于智能化的条款,也提到必须要做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保护环境。因此我们会将一些要求作为控制项加入到新编标准中,把这些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通过条文控制项的方式得到有效体现。控制项相当于我们标准的强制条款,即在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时候,控制项必须得到满足。此外,也会将一些跟绿色建筑国标没有太紧密联系的常规智能化系统放在评分项。
智能化是支撑实现绿色建筑的基本手段。智能化系统可以借绿色建筑发展的势,来发展建筑智能化。我们把绿色建筑中的大部分大型公共建设称为主动式绿色建筑,它们基本上都包含很多智能化的措施。而小型的被动绿色建筑,若要在今后的运营过程中体现绿色价值的话,智能化系统也是不可缺失的。现在的绿色建筑工程推进过程中,各级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只有通过绿色运营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例如,上海市建委有明确的政策,绿色建筑运营在通过验收后,两星级的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50元,三星级每平米100元。所以说,我们要以运营的效果来看绿色建筑,而运营效果也是离不开智能化支撑的。
郭晓岩
下面想问广州设计院的肖总,您作为从事弱电设计多年的资深专家,认为协会应该如何给设计行业本身带来很好的引领作用?
肖建平
工程智能设计分会是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下特别针对信息智能化设计行业的协会。从信息智能化的发展来看,最先开始,它只是所有设计院里的一个最小的专业,从设计的工序来讲也是排到最后面的一个专业。但是,在工业的领域,信息智能化专业划分非常细,有铁路信号、通信等。在通信的设计院,里面有更细分的专业:电源、传输、线路、交换。到了民用建筑设计院里面,弱电基本上又是由强电在做设计。
为什么弱电会出现施工图设计和深化设计两个阶段呢?在最近的交流中,一位同行提出,希望弱电设计能够有4个阶段,我很赞成这个观点。在现在民用建筑行业,弱电的设计很难达到4个阶段,基本上都是在初步设计阶段才开始介入的。但实际上,弱电设计在方案阶段介入也很重要。因为弱电是一个管理的工具,是一个被人们经常使用起来的一个管理、协助平台,用来提升效率和管理水平。
但是,甲方在弱电的专业人员配置、运营维护方面包括使用方面,往往都是没有规范的。因为弱电信息智能化这个领域覆盖了通信、信息、网络、音视频控制等很多方面。它的专业覆盖范围是特别广泛的。从设备的厂家分布情况来看,它的设备厂家分布也更复杂。它们的技术更新是最快的,设备更新换代也一样。从国家政策的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里面,每一“化”都和信息智能化是息息相关的。从绿色建筑的改造来讲,建筑需要控制,结构包括强电、空调、给排水,所有的专业控制背后都需要弱电进行支撑。绿色建筑改造完成以后,能源的计量和管理平台的综合实施也都需要信息专门化这个专业平台。在民用建筑的行业里,弱电设计的整个份额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它的职业资格注册是没有的。所以我希望协会能够协助我们推进在信息智能化职业资格注册制度方面的工作。
弱电系统设计这个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条件非常高。如果仅仅停留在做施工图设计阶段,它跟业主在方案阶段是没法介入的,也就不能谈出来将来的管理架构。弱电在方案的阶段做出设计,是需要业主去强调、尽快落实管理运营模式的。如果业主在管理运营模式方面跟设计单位达不到互动和配合的话,弱电的很多系统初步设计和施工图阶段最后一步交不到合适的人手上去使用,它就会处于半瘫痪的状态。对弱电设备及其性能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一直在强调,即使做完了深化设计,弱电的施工设计也并不能算做结束。因为深化设计必须涉及设备的选型,在方案阶段也要开始谈它的功能定位和管理架构,要协助业主把弱电的未来的管理模式、管理团队,包括所需要的仪器仪表或者设备维护的架构要一揽子做下去。如果不去大力地支持和推行信息智能化职业资格注册制度的话,我觉得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来讲,跟国家的“新四化”是相背离的,也是没有真正的合进去的。所以,我特别希望协会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郭晓岩
华为POL全光园区解决方案正在进行推广,下面请问华为公司的邓静涛总监,为什么华为要用这么大的力量来拓展POL技术的市场?
邓静涛
我简单谈一下,华为为什么今年把全光园区,也就是把POL作为战略方向在全球推进。
华为公司这几年在ICD行业一直处于一个舆论的中心,但实际上在座的各位专家老师也非常清楚,公司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同时,公司在各个战线的发展上遇到了一些瓶颈。因此,我们下一步就需要进入一个“无人区”去探索开发。在这个背景下,POL全光园区作为华为的一个战略方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进。
为什么要做POL呢?它的技术实际上还是POD的技术。之前,POD技术一直是用在社区、家庭等领域。现在呢,我们想把POD技术推进到企业的园区,包括酒店、学校,以及我们现在所在的这种会议室等很多的建筑里面。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一种技术?因为它和传统的铜线技术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如程大章教授所讲,我们智能建筑需要的运营不是一次性的,在这个方面POL全光园区的交换机有非常大的优势。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光纤的技术,首先我们可以实现在机房空间上的节省;在节能问题上,无源的网络可以省电,是一个绿色的节能。在可靠性上,光纤的寿命是30年,而铜线的寿命大概只有10年左右。除了绿色节能之外,POL全光园区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比如说在建筑的成本、布线的成本上有很大的优势。
当然,华为公司只是一个设备的生产商。如果要把POL这项产业推进,还需要我们的协会、产业链上下游的厂商一起来努力的。
郭晓岩
我们今天的主题有提到一个“智能建筑”的未来,下面有请锐捷网络的丁总来谈一谈,未来智能建筑的网络应用的发展趋势问题。
丁凌云
锐捷是一个网络设备供应商,从工程的角度我们先来谈一个最小的模型,它包含末端设备、中间的传输部分以及后台管控。在目前的智能建筑发展的模式下,我们的智能建筑高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大、密度也是越来越大。这同时也意味着末端设备的数量在不断增大,同时类型也在增多。很多年前就在讲IT化的趋势,我们是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末端设备都去走IT网络,实现IT化的,这是不太现实的。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传感设备和小型化设备只能走无线网络。这样的话,在网络连接层面,我们还能做一些什么事情呢?我觉得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个人的想法是,首先把IT网络做好,还是把它扩展到住建产业。当我们把一个大型的建筑做成网络化、区域网络化的时候,可以改变以往只能靠固定设备点的接入,实现小型化的现场接入。还一个我们常提到的后台。现在很多的系统都在讲“云”,借助网络,借助其他的一些技术实现后端的云化。后端云化在数据大集中的情况下,在管理层面下沉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跟我们的管控结合得更好。比如,在管理端是不是有一些系统性和控制类的东西控制下层,实施一个现场级的管控。这也是符合我们工业控制理论的。上层利用网络本身“只要有网就可以接入”的特性,网络的带宽也是足够的。
在物联网的概念下,我认为未来网络应用中应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移动性,也就是无线网络,这里不局限于2.4G、5G的WIFI网络,还有其他类型,比如锐捷在医疗的行业做的“智慧医疗”,它会有一些独立自组的蓝牙网,就是用蓝牙技术做组网。在园区里我们也会经常用到一些其他的组网模式。还有一个目前我们不是很重视,未来将会越来越凸显出安全性问题。我们以前讲安全的问题,一个是讲系统性的安全,我们会有很多认证的手段,包括系统组成自身的保护性。还有一个网络层面上的安全。网络层面上的安全,我们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监视方式。其实这很多都是在信息化系统里面去运用的。那么对于智能建筑,特别是我们所说的物联网这样的系统,它的安全性要围绕着什么样的特点,肯定是有所不同。因为,首先会有一些无系统的设备或者是说非操作系统的设备,那么怎么针对这些设备独特性的特征来进行快速的检索,然后自我识别,甚至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抵御这样的功能等安全性的需求,这可能是未来网络厂商、安全厂商比较重要解决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