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小偷也过节
2016-11-14黄世明
黄世明
东北蛮荒,东北粗野。东北冰天雪地,东北茹毛饮血。东北人不拜菩萨,不穿裤衩,东北人活得苟且腌臜,无理亦不礼,小两口、老两口、老老两口竟睡在同一间屋子里……
这就是许多年来,上邦大国、至理舆情对东北的理解与评价。漫漫几千年,皇皇数万言,说不尽的懵懂恶俗,诉不尽的往来幽怨。
没有刻意的抹黑,也没有过度的诋毁,在如烟的过往中,东北人真就是一副青面獠牙的形象。东胡人、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动辄纠集起数万铁骑,一阵风似的来了,又一阵风似的走了。据说,这种名为“打秋风”的劫掠行为,是东北女人的发明。秋天到了,庄稼熟了,西南风远远送来谷米的芳香。操持着一年生计的女人就跟男人说了,打秋风去,弄点粮食回来。就这么简单的思维,就这么简单的对话,胡骑就来了,狼烟就起了。“砰”的一声,历史又如过往的几次三番一样,再度被喷溅上一抹鲜红的血迹。
关于东北人的传说很多很多,多得“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貌如天仙,却心如鬼兽,为震慑群臣,竟一刀砍下自己的手腕。说辽太宗耶律德光南下中原,染病身亡,族人竟然将他的尸身掏去五脏、撒上咸盐,制成一具硕大的肉干。说后燕末帝慕容熙在位时,每天左拥右抱,荒淫无度。宠妃苻训英去世,慕容熙百般不舍。在棺盖即将合拢的一瞬间,慕容熙竟然爬进棺内,搂住苻训英,上演一出人鬼情未了。情欢到了极致,慕容熙竟把苻训英的衣裤扒下来,把人鬼之情也深入到了极致。
又说东北人抓了战俘回来,先“喀嚓”一声把脑袋砍下来。然后,细致认真地剔去头上的皮肉,把一爿洁白无瑕的头盖骨放到天焰烈日下。暴晒数日后,包上色彩斑斓的兽皮,镶上金边,嵌入宝石,一件精美的酒器就制成了。靖康之变后,金兵把宋徽宗和宋钦宗抓到北地,曾动议把这两个汉人皇帝的头盖骨也制成酒器。因为在女真人的认识中,越是高贵的俘虏,制成的酒器越珍贵。也许是老天佑护,也许是女真人关键时刻动了恻隐之心,徽钦二帝没被制成酒器。女真人只是让他们穿上女人彩衣,披上兽皮,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墓前敬香磕头。又在二帝身上挂满铃铛,驱赶着他们在烧热的石板上跳舞。据说,相比较而言,宋钦宗跳得好些。宋徽宗书法行,作画行,跳舞却不行。
此类事亦真亦假,真假参半。无疑都在传达着一种生冷的信息,那个地方的人野蛮无知,什么荒唐事可笑事都做得出来。瞧吧,哥哥死了,尸骨未寒,弟弟就把寡嫂娶过来,当晚就大义灭亲地夺了哥哥的爱。一个妙龄女刚刚应下一家聘,另一家又来了。妙龄女也不拒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倚着门说,你们打,谁活下来我就嫁给谁。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那个地方的人竟然不知一年多少天,年和节都过得糊里糊涂。他们往往说的是,哦,甸子上的草又绿了,树上的叶子又黄了。一个中原和尚来到金国的一个市镇,正赶上女真人过中秋。和尚惊讶地发现,天上皓月当空,地上却漆黑一片。和尚实在看不下去了,灯节怎么能没有花灯闹呢?和尚决定以身行效,在闹市中挑起一盏走马灯。结果被一刀削去半颗头颅,罪名是挑灯造反。
摇头喟叹,嬉笑怒骂,反复咀嚼,东北渐渐地被人们咀嚼得体无完肤,混沌一片。以至于提起东北,不少人总要愣上一霎,眼睛翻翻着在想,这块黑土地上的世居者到底是披着兽皮的人类,还是披着人皮的兽类。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作一首《浣溪沙》描绘满族少女:“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据说,词句传到南方后,引起很多人的质疑。这是写满族少女吗?宽袍大脚的满族少女也有叫盈盈的吗?每日里骑在马上,风里来雨里去,有心情薄妆浅黛吗?而且,这样的蛮女也懂得羞涩吗?
莫怪人们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因为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东北人始终处在被远视、被漠视的地位。最早记述东北的文字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总共不过六七十字。直到南宋期间,才有一个叫洪皓的文人,写了一本一万两千字的《松漠纪闻》,算是对东北有了一些较为真实的介绍。而相比于浩瀚的东北历史,这些粗浅的文字足可以称之为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以至于时至今日,史家名士仍对东北有着不少的误解和曲解。一专家在央视的讲坛上,将契丹人的双陆棋解释为酒具。一个更大的专家不知渤海人就是满族人的血亲先祖,在著作中写到东北渤海人的凄惨命运时,竟然感叹:几代之后,连一个渤海人的后裔也难于找到了。
其实,蛮荒的东北并不只是蛮荒,野蛮的东北也并非只是野蛮。若是去东北,不带有什么偏见,真真切切地住上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东北有许多神秘奇妙的事体,也有许多温馨有趣的事情。孔子有一句名言:任者乐山,智者乐水。关于这个“乐”字,有认为读“le”,有认为读“月”,也有更权威的人,如语言学家王力等,认为应该读“要”。这个“要”字读音源自哪里,没人说得清。有趣的是,东北土话中却有这个读音。早年的东北人讲到音乐,说的就是音乐(要)。历史上还有一个“桦叶四书”的佳话,说当时的东北没有纸张,有人就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篇儒家经典抄在桦树皮上,让孩子在夏日冬雪中朗朗诵读。南宋人洪皓在《松漠记闻》中讲,盛夏时节,酷暑难耐,金国皇帝与老百姓一起跳进大河,赤裸着身子,嬉水笑闹。在集市上,金国皇帝与老百姓一样在人丛中挤来挤去。一个百姓说,今晚我家杀鸡,你来吧。金国皇帝答应着,晚上真就去了。这类事情,在礼数森严的中原上国怕是不能想象的。金国有条治偷法律,凡偷窃者,除论罪外,还要偷一罚七。然而,让全世界很多研究法律的人都感到“醍醐灌顶”的是,金国治偷法律中还有一条补充规定。即规定每年的正月十六为小偷节,小偷在这一天可以任意偷东西。不犯法,不责罚,“纵偷一天以为戏”。开始时,小偷节这天家家戒备森严,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看得死死的。可后来,人们却发现,这天其实更少窃盗之事发生。因为固然是偷盗不犯法,但谁也不愿光天化日之下,把小偷的标签挂到自己脸上,明目张胆去偷东西。金国治偷法律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在一年中的其他日子里,小偷感受的是法律的威严,属于堵;而在小偷节,他感受的则是羞辱、自责,属于疏。如果哪个见了小偷问候一句,节日快乐,小偷肯定会羞红了脸,甚至恼羞成怒,与人厮打。这也可以叫作“知耻而后勇”吧。到后来,小偷节渐渐变成了一个民俗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到亲戚朋友家串门。吃喝玩乐一天后,晚上回家时,顺手“偷”走一条汗巾、一把青豆,或者笔墨碗筷之类的杂物,主家看见了也装看不见。第二天,主家哭丧着脸说,完了,昨天我家遭窃了,丢了黄金万两、珠宝万斛。于是,大家相视而笑,其乐融融。
由于远视,由于忽视,由于漠视,由于无视,东北的好多作为都成了无为,好多璀璨都成为了暗淡。明清家具现在已经成了收藏界的新宠,可有多少人知道,没有东北的胡床,何来中式的家具?骑兵曾经统治了数千年的冷兵器战争,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如果没有东北人发明的马镫,何来战争形式的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可有多少人潜心探究,中华第一龙怎么会在辽西出土?朝阳牛河梁博物馆的前厅为什么立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像?牛河梁积石冢出土一具5500年前的尸骨,墓中随葬七件玉器,与黄帝的传说、《山海经》的有关记载、黄帝部族的图腾竟极其吻合。黄帝姓姬,周文王姓姬,著名学者钱文忠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百家姓”中指出,中国相当多的姓氏来源之一是姬姓。如果有人告诉你,牛河梁积石冢埋的就是姬姓先人,那具随葬七件玉器的遗骨就是中国人的始祖轩辕黄帝,你信不信?在辽西、内蒙出土的5000年前的黑皮玉、红山玉多达几万件,其造型有龙,有凤,有乌龟,有《山海经》中的各种怪兽,让人明确地感受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有一个叫金喜镛的韩国人把在辽西出土的黑皮玉拿到首尔大学做碳14检测,竟被证明是14300年前的物件,而且含有几十种矿物质,做工精美得让今人也叹为观止……
东北有太多的神奇,有太多的奥秘等待人们去破解。这需要时间,更需要关注。如今,东北地不再荒,人不再蛮,中秋节挂花灯也不会被人砍了头颅。南方人再也不用提防“胡马窥江”的阴险,再也不用担心胡马何时度过阴山。然而,如果谁要是说,东北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是龙文化的肇始地,黄帝陵在辽西而不是在陕西,恐怕又要有人瞪大了双眼,嗤之以鼻,嘁,胡儿能唱琵琶篇,你以为你就是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