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日报》:融媒时代地市党报如何建平台、活机制、塑流程
2016-11-14陈文宝
陈文宝
内容提要 《张掖日报》作为河西走廊在先期改革中唯一推向市场的地市党报,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建平台、造流程、优管理、新呈现,敢试敢闯自求生路,走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地市党报融合发展的一条新路。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地市党报 传播力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海啸”般冲击,让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市党报几乎顷刻问由“香饽饽”变成了“土包子”。张掖日报社义无反顾地建平台、打造“中央厨房”,活机制、重塑采编流程,拼技术、创新呈现方式,强管理、革新生产模式,在媒体融合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探索出了新路子。
一、平台上:打造扁平化横向新闻采集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环境日益复杂,主要表现在用户生产内容的“野草式疯长”和“海啸式传播”,而过去传统媒体“中规中矩”的职业生产,在自媒体面前日益式微。如何在媒体融合中巩固传统媒体专业化生产优势,始终在全媒体内容的生产上处于领跑位置,这是融合发展中地市党报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事实上,从社会需要和分工的层面上说,不管传媒业态出现何种变化,职业记者编辑内容生产的专业性无法替代。”这种专业性一是体现在核心信息的获取要快;二是体现在新闻内容的呈现要好。
为了做到好与快,张掖日报社的主要做法是打造统一的新闻采集平台——“中央厨房”。一个高效运转的能生产出“色香味”俱全且令人叫好“菜品”的“中央厨房”,不外乎要有一流的原材料(新闻线索)供应渠道、一流的“大厨”(名编名记)和一流的设施(传播渠道)。近年来,张掖日报社在“中央厨房”的建设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发展壮大通讯员队伍,“建网军”。充分利用地市党报的品牌优势,除了在市直、县区、乡镇,及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健全通讯员网络外,还注重把本地社交媒体、自媒体、垂直媒体优秀人才吸纳入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同时,要求每名记者编辑自己发展新闻线人不少于10人。目前,张掖日报社在县区、院校、企业建立记者站10个;县区记者站又在各乡镇建立通讯站96个,经培训认证的通讯员队伍保持在300名左右。这些通讯员活跃在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既是传统媒体最忠实的读者,又是新媒体的报道员,还是“中央厨房”新闻稿件、新闻线索的提供者,更是网络热点事件的评论员,成为引导主流舆论不可或缺的一支“网军”。
二是利用技术手段使用“全民记者”。张掖日报社充分利用论坛、微博、微信、QQ、短信等“自媒体军团”,搜罗获取新闻线索,再从中甄别出热点线索、突发事件线索、监督类新闻线索,或联系当事人及时爆料,或安排专业记者及时采访、深入采访、追踪采访,基本实现了采集无盲点、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
三是建立扁平化横向式采编平台。融合发展关键是人的融合,才能做到事的合一。张掖日报社成立统分结合的大采编部,依托方正数字采编平台,建起“新闻超市”。所有来稿以及自媒体上甄别出的新闻线索,均分门别类集成在采编平台上。“报、网、端、微”编排人员在编委会的统一指挥下,按照编前会每天确定的“新菜谱”,在“新闻超市”内自选原料,在“中央厨房”里根据不同受众的关注点、兴奋点、接受点、互动点,制作各自的“家常菜”“地方菜”“特色菜”“看家菜”,再结合不同的传播渠道优势,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把握好时度效的节奏,分别以文字、图片、音频、动漫、幻灯、视频等等,滚动式不间断依次发布,以形成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机制上:以“五变”再造新闻采编流程
地市党报变其所当变,就应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适时重组生产架构、组织架构,再造采编流程,让报纸的原创内容优势与互联网的技术渠道优势充分结合。”对此,《张掖日报》在重塑采编流程上实现了五变:
一是变“算盘”式采编为“黄牛”式采编。这几年,张掖日报社逐步摸索建立健全了定量、定性与定级结合的采编考核激励机制。量上,每名记者每月有14篇120分、每名编辑每月有4个版28。分的定量考核基本任务,超奖缺罚;质上,考评小组完全依据稿件(图片)和版面的质量分特、优、良、次四个档次打分;级上,每名记者编辑根据上年度综合考核结果确定本年度考评系数,本年度每月考核总分乘以不同系数。形成了奖肋“头牛”、加料“快牛”、鞭打“慢牛”的激励机制。
二是变“文抄公”式记者为“掘井”式记者。张掖日报社在制度设计上千方百计让记者深入火热的生产一线找线索抓活鱼。如采取下乡有补贴,让来自基层实地采访的稿件快上版面、上好版面、得最高分,尤其是对采访细、挖掘深的精品力作,不惜版面重推特奖,激励记者乐下乡、肯下功、善挖掘,让“掘井”式记者有为有位。
三是变“会议记者”为“奔走记者”。在采编流程的设计上,压时政新闻扩民生新闻,让名编名记下基层抓活鱼、年轻记者跑会议,在地位和待遇上力促党报记者由“会议记者”向“奔走记者”转变。
四是变单一文字摄影记者为“单兵”式全媒体记者。要求现场记者做个优秀的目击者,自始至终,把前方事件在第一时间里,以微信、微博、视频、电话、稿件等形式,分别传发到报社所属邮箱、网站、微信公共平台等,在实践中让只会写稿和拍片的记者逐步变成能写会说、能拍会摄、能传会发、能剪会裁的“全能记者”,能熟练使用采访的各种“轻重武器”,能熟练掌握新技术条件下的各种传播方式。
五是变“淘金”式编辑为“造型”式编辑。以往编辑编版选稿,是在数以万计的稿库中选好稿,行业里谓之“沙里淘金”,而在融媒体时代,一家编辑眼里的“差稿”,有可能是其它媒体的“红稿”。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报社侧重要求编辑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稿件用好,而非改好。
三、技术上:创新新闻呈现形式
近年来,张掖日报社探索以互联网的逻辑、互联网的智慧、互联网的思维,创新新闻的呈现形式,在传统媒体“互联网+”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榭立全媒体经营的理念,注重植入更多的互联网基因。”
一是着力做强以《张掖日报》为旗帜的党报全媒体矩阵。党报的全媒体矩阵,围绕时政做文章、围绕热点做深度、深耕张掖做服务,拼的是高度、深度、力度,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去影响最有影响力的人。
二是全力做大以《张掖日报·周末》为龙头的都市报传媒平台。突出小时政大综合、小社会大生活、小论坛大监督、小问答大互动、小知识大消费、小专业大服务,强化社区特色,专注订户服务,拼的是有品、有趣、有料,让专业的人做有意思的事,去影响有潜在影响力的人。
三是合力做活以甘肃张掖网为先锋的新媒体集群。新媒体集群的呈现,我们着重在集纳、再造、分流、呈现四个方面下功夫,力争做到集纳要多,再造要好,分流要快,呈现要彩,真正把新媒体做得多快好省、精彩纷呈。
四是努力做优以张掖牧马人文化传媒体公司为突破口的多元文化产业链条。先后进行了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两次房地产开发、成功策划了两次大型文化演艺活动、搞了酒类商业开发、开设了祁连玉产品销售网店、涉足了户外大屏幕和户外广告、举办了两届金张掖品牌汽车展销会以及草根化的各类评优活动等,为报社创造了不菲的收益,拓展了报业生存空间。
四、管理上:革新产品生产模式
近年来,张掖日报社在新闻产品的“供给侧改革”上,实现了两个转变:
一是变以我为中心后端编辑为核心的生产模式,为用户为中心采播互为联动的生产模式。我们主动适应“用户生产内容”的大势,主动变革,逐步形成策划、决策、统筹、采访、编辑、制作、校阅、分流、传播、资源共享、技术保障等各团队之间,信息互为反馈、环节无逢对接的生产模式,以用户为中心,“量身定制”本地化、特色化、精准化、趣味化的新闻内容和生活资讯,较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是变做新闻为做“新闻+”。张掖日报社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加减乘除,为用户提供个l生化的精准内容服务,通过“九变”实现了由做新闻为“新闻+”:变读者为用户、变办给读者看为给读者办事、变我刊啥你看啥为你需啥我刊啥、变我要说为您要说、变话语体系上的“普通话”为“地方话”“家乡话”、变姿态上的“高大上”为接地气,变资讯平台为服务平台、变信息第一内容为王为服务为先办报为民、变以信息需求吸引读者为满足服务需求留住读者。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除头版与要闻版外,日报的其它版面和周末版千方百计、见逢插针地开设民生、社会、法制、来信、热点、反馈等栏目。大大增强了报纸与读者的黏性,也把报纸深深耕植于读者的土壤,从而汲取读者智慧和用户的营养,把报纸培养得根深叶茂。连续3年,《张掖日报》发行逆势实现了稳中有升,广告经营收入年均实现15%以上的增长。(作者是张掖日报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