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新华社记者行走欧亚六年的亲历与反思

2016-11-14魏大方

中国记者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华社

魏大方

内容提要 从2009年8月到2015年8月,本文作者先后在俄罗斯和亚美尼亚常驻,参与报道了六年间发生在欧亚地区几乎所有重大新闻事件。如今,回顾这些看似已成历史,然而仍在发酵且随时可能演变成新问题的事件,作为一名已在新华社从事国际新闻报道30余年的老记者仍感慨良多,经常自问:你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历史见证者和记录者々自己的报道有哪些遗憾之处?

关键词 驻外记者 重大新闻事件 新华社

在国际上一些重要新闻事件发生时,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报道的视点角度,播发与传播方式,体现着中国政府对事件本身的立场和态度,因此也引发各国,特别是与中国拥有利益交集国家的密切关注。

一、新闻背后的故事

2010年2月,乌克兰总统选举,亚努科维奇战胜季莫申科当选。这是一场关乎乌克兰从“去俄西化”轨道转而走上加强同俄罗斯关系的发展道路。战胜季莫申科,终结尤先科“橙色革命”的余晖是亚努科维奇的首要目标。选前两天,记者一行赶到基辅——一个对我来说连空气都熟悉到足以勾起美好记忆的城市,十几年前在此学习游历的经历恍如昨日。然而,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不同的身份,特别是记者审视的思维,还是让我对眼前的一切有了距离。作为记者,我敏感地觉得单一记录式的报道形式在表现复杂事件内涵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然而,当时我们还是按照传统,或称按照习惯的方式,做了“流水账式”的报道。

今天看来,联系2014年3月乌克兰危机爆发,亚努科维奇的上台何尝不是又一种“颜色革命”?独立以来,乌克兰就没有树立起独立国家的主导意识。从报道层面看,我们只记录了亚努科维奇的胜利,而并未重视乌克兰东部和西部的巨大差异——不同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的冲突——对这个国家未来的影响。

2013年9月,亚美尼亚总统萨尔基相在莫斯科签署亚美尼亚决定加入俄罗斯牵头的关税同盟文件。12月,俄总统普京率政府高层飞抵亚美尼亚第二大城市、俄在外高加索地区军事基地所在地久姆里,“召唤”萨尔基相前来会晤。如果不是亲眼见证俄亚两国这种互动,怎能想象这种所谓盟友关系的实质,怎能体会国家之间的利益捆绑与复杂关系。然而,作为在场记者,我不可能,也不应当刻意反映新闻事实之外的内容。普京一行在久姆里“召见”萨尔基相后,又集体赶至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对外宣布俄亚同属关税同盟成员。记者从久姆里赶回埃里温时,那里已经爆发大规模反俄示威游行。事后复盘这次报道,我认为如能把这幕极有画面感的情况播发出去,即使不做深度解读,只呈现,受众对亚美尼亚当时所处情况的了解也就绝非加入关税同盟这般简单了,而于我国日后发展同亚美尼亚合作也不无参照意义。

外高加索地区是俄罗斯的南大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立足于地区利益为国家发展战略,将亚美尼亚看作俄战略利益地区。如何反映当地重大事件,诸如亚美尼亚加入关税同盟,进而成为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空间重要一员,特别是其国内反对派的动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俄亚两国都是中国全方位关系发展的战略伙伴。但我以为,一有重大事件发生,媒体首先应当完成媒体的角色与任务,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只有如此,才能在俄亚与中国国家关系这个三角战略中保持平衡。

因此,同样在复盘上述事件报道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没有及时反映亚美尼亚境内的反俄浪潮,非但在亚美尼亚受众面前失去了公正性,同时会让中国宫方媒体在反映俄罗斯类似情况时少了一些自主权,不符合中国媒体走向世界的宗旨。

二、向西方同行学什么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全世界的问题、矛盾、对抗乃至冲突单就表现形式已发生了彻底变化,原苏联地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诸如“颜色革命”、社会转轨无不牵动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如何全景式地反映事件的方方面面,勾勒出与事件相关的全部内在信息,成为媒体介入事件报道必须关注的重点,因为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于无形、无声,甚至根本不为外部所知。从另一角度,这也是媒体通过事件报道打出名声、赢得声誉进而占据受众市场不可多得的机遇。

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抢占先机,从战场响起第一枪开始,非但抢占首发,同时也垄断了外界对事件评价的导向。这一点,也是我在克里米亚公投事件报道期间再次切身体会到的。在克里米亚公投事件现场做最佳表演的西方媒体是英国天空电视台。从抵达辛菲罗波尔开始报道之时,我们的视线中始终有天空电视台记者的身影,两家媒体的记者总是出现在共同认为值得关注的现场:从议会广场前的抗议人群,到市郊被绿衣人围堵的乌克兰驻军司令部,从塞瓦斯托波尔军港到费奥多西亚军港,……看得出,天空电视台已经对公投报道进行了全景式报道的人员配置。

英国天空电视台以议会所在地辛菲罗波尔为播报中心,不断切换塞瓦斯托波尔和费奥多西亚两地的情况,向其报道覆盖地区展示了一个有关克里米亚公投情况的完整画面。天空电视台这种全景式报道,在新闻导向方面占据了高点,其极具冲击力的连续滚动报道使受众难以再有太多想象空间。

表面上看,我们与天空电视台的同行同时出现在每个事发现场,对同一事件做同一时间、同一事实的报道。但是在采写、拍摄新闻事件的流程上,我们失去了在第一时间向受众全景式提供事件的画面,即使文字与照片也是客观上形成了“流水账式”的情景记录。但这种文字、照片或摄像,都不具备新闻本身应具有的冲击力,也直接弱化了新闻导向方面的引领意义与说服力。

我们每天早晨七点以前便携带所有设备出门,在外奔波一天,晚上赶回任处整理稿件。就在记者努力争取在编辑部截稿以前将稿件发回时,天空电视台记者已经完成现场记者直播,其全景式报道正在以滚动和重复滚动的形式向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播报。

三、强化全景式报道意识

回看过去六年多来发生在俄罗斯乃至欧亚地区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就新闻报道情况看,我们完成了任务,呈现给受众的信息不能说不全面、不深入,也具备了一定的横向与纵向的思考空间。然而,就引领效果而言,感觉我们的报道仍有大幅提升空间。不比不知道,在克里米亚公投现场,英国天空电视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报道运作方式,简单而高效。这就是新闻报道一开始所作主导设计的结果。

今天,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层次,分化背景等差异,媒体推出专线、网络、社交媒体,包括类似手机客户端这样的发稿方式,但是从新闻事件的采写源头看,报道仍是线性而非全景式,缺少与新闻主体事件连带相关内容的采写播出。所以,新闻冲击力不强,进而在引领舆论方面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就乌克兰局势报道,从2009年9月到2014年3月,乌克兰局势的演变原本有其必然性,作为媒体,我们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切入点仍是以线性报道方式为主,做跟踪报道,而在强调消息首发的同时,没有全景式报道意识,不能不说是在国际媒体竞争中的弱项,更是难以占据舆论引导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发生时,因报道方式上固守传统,最多不过是增加首发意识而已,同样没有发挥出记者抵达现场并完成现场报道所应产生的冲击力。比如,前方报道组直接切入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那里是国家议会所在地,也是反对派发难的中心。但是,另一重要城市,在“颜色革命”中被推翻的前总统巴基耶夫的故乡与政治票箱奥什,与距比什凯克仅30公里的美军驻吉空军基地也应该成为报道切入点。如果我们同时切入这三个新闻点,做全景式播报,其新闻效应以及引领效果将会大有不同。

俄罗斯和欧亚地区是我们传统报道的强项地区,也是在报道层面赢得海内外新闻受众的优势所在。但是上述国家和地区转轨以来,西方媒体直接渗透,其报道方式,以及受众意识形态层面的变化,使我们的优势变成了弱势,甚至成了西方媒体在竞争中诟病焦点。

改变新闻报道形式,适应国际局势骤变,以及满足受众对报道事件的整体了解把握需求,客观上要求记者加强对消息传播渠道、传播平台的重视,重点考虑转移到如何在争取首发的同时,做好新闻事件全景式、多地点、多视角的同步报道层面上来,这也绝非几个驻点分社之间配合报道能够实现的。加强一事一策划,一事多角度连带新闻点全景式报道,从而在客观上加大所报道事件的新闻冲击力,实现舆论的引领效应,中国媒体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作者是新华社国际部记者)

猜你喜欢

新华社
再创新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新华社短视频产品的特点和启示
塔克拉玛干沙漠雪景如画
“快笔小新”:新华社第一位机器人记者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