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转型发展中地方媒体的采编队伍建设

2016-11-14殷建国

中国记者 2016年8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传统媒体

殷建国

内容提要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队伍建设是百年基业,本文结合唐山劳动日报社采编队伍建设的实践案例,以激活新闻采编队伍的内在动力为突破口,探讨创新驱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中人才队伍建设相关问题。

关键词 创新驱动 传统媒体 转型发展 采编队伍建设

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中,应对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地市党报作为领军一方的主流媒体,队伍建设必须要本着“双效统一”的理念创新,以激活新闻采编队伍的内在动力为突破口,以内容创新、业态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为支撑,创新驱动,系统性打造起一支优秀采编队伍,才能最好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最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突破口:不忘初心铸报魂

培养和造就新时期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首先要下大力气抓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牢记职责使命。

《唐山劳动日报》是诞生于冀东抗战烽火中的地方党报。1940年元旦,为加强冀东抗战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冀东区党分委创办了冀东地区第一张党报——《救国报》(《唐山劳动日报》前身),由此,开始了冀东党组织运用新闻武器引领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冀东地区位居华北通往东北咽喉要道,也因此遭到侵华日军残暴的侵略和控制,大扫荡、屠村血案、人圈、千里无人区……侵略者的凶残手段令人发指。虽然战争环境极为残酷,但党领导冀东人民的英勇斗争从未曾停止。在艰苦的敌后游击战环境中,《救国报》的同志们披肝沥胆、呕心沥血,把报纸办成冀东党组织的喉舌,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利器,成为引领冀东抗日斗争的一面旗帜。

鲁家峪,在中国版图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但在冀东抗战的历史上,它却是抗敌勇士心中的红色家园,也是《救国报》的栖息地。2015年8月,在举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唐山劳动日报社决策层精心谋划,追溯红色基因,率领全媒体采编队伍来到唐山遵化的鲁家峪,站在新闻前辈曾经浴血奋战过的热土上,回望烽火,缅怀先烈,开展集中采访活动。这次活动内涵丰富,包括:总编辑讲报史,“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采编业务骨千到党报诞生地及周边进行实地踏访接受传统教育等。

由此,全体采编人员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采访鲁家峪等地冀东抗战亲历者,听他们讲述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及冀东人民的英勇抗争故事;采访唐山市党史专家、报社元老,听他们讲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冀东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新闻前辈为党的新闻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在《社会特刊》上以专版的形式推出“回望烽火”系列报道:《喜峰口1933》《冀东,1938》《鲁家峪的枪声……》《<救国报>:冀东抗战一面旗》《冀东抗战中的李大钊后代》《民族英雄节振国》《红色教授杨秀峰的抗战岁月》《寻找“小英雄雨来”》8版特稿,以翔实的史料、深度的采访和细腻的写作,对唐山抗战时期的历史予以全景式展现。并且,重点编辑了市社科专家的原创稿件,实现了对唐山文史资料的深度挖掘,形成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矩阵式新闻宣传。

二、促转型:平台再造圆梦想

在2013年两会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让人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唐山劳动日报》在全国报业发展乏力,转型势在必行的艰难日子里,全面布局,创新举措,为记者、编辑推出一个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体现在: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开设了“抓机遇、促转型、干成事、出亮点”“爱唐山、做贡献”“2016唐山世园会”“大爱唐山好人足迹”“红色警戒线”等多个专栏;围绕“三严三实”“爱唐山、做贡献”“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谋划了多项主题活动,为一线记者、编辑创造机会撰写指导性和政策性强的好作品。如:《凝聚力量追梦前行》在“中国梦、唐山梦、我的梦”宣传教育活动中赢得好评;《同仁堂缘何青睐玉田县》《创新土壤孕育科技之花》等重点稿件,对促进唐山市产业转型升级、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并获得河北省好新闻奖。

(二)围绕市委战略思想的重点评论,有力地发挥了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

如长篇评论《在辉煌的史册上续写辉煌》《曹妃甸,关键在落实》《“四个干”机制,推进落实的“唐山模式”》等均得到市委领导肯定,显示出评论记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字水平。深入基层,走入百姓生活,持续推进的“走基层山海行”专栏,使得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深接地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撰写出多篇可读性强、洋溢着泥土芬芳的鲜活报道。如《奶牛戴上计步器》《地震孤儿兄弟:让手造汽车“站”起来》《拄着双拐,他在讲台上坚守33年》等稿件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三)零起步的全媒体人才培养

环渤海新闻网是由唐山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唐山劳动日报社主办的新闻综合门户网站。网站始办,困难丛生,人才培养可以说是从零起步。来自报社采编、校对、后勤等多个部门的员工,大多数人对新闻采写编及新媒体业务知之甚少,新招聘人员也缺乏新闻实践经验。在报社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大力加强全员学习,采取了管理层轮流授课、资深记者手把手改稿和骨干员工送出去集中培训等形式,加强新媒体知识和采编技能培训,提高了从业者水平。通过不同形式的考核,引导和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加强事业心和责任感,逐渐培养锻炼出一批业务过硬的新媒体从业人员。不少人进入网站时连消息五要素都不知道,但在多方培训教导下,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记者编辑。几年里,这些员工曾获得多项河北省好新闻。他们创新工作思路,依托环网创办了属于全国首例的唐山预防职务犯罪手机报、“聚合高端品牌,服务时尚达人,引领潮流消费”的《唐山范儿》杂志和环网微信公众号3个新媒体,使环网综合实力居全省地市级新闻网站之首,成为省内新媒体的标杆。

(四)为专家型人才的探索实践提供平台

《媒体竞争环境下纸媒旅游报道的创新与突破》是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为报社获得“四个一批”人才资格的主力记者申报,得到了报社领导的全力支持。项目承担者以唐山旅游领域的报道为切入点,探索如何使新闻变被动为主动,变随机为定向,变松散为有序的“跳出纸媒做纸媒”的新路径。项目的落地实现了报社此类理论研究“零”的突破。

三、塑品牌:历练团队出精品

2014年2月8日,唐山劳动日报社启动以“追溯百年名校历史,寻访交大校园之星”为内容的大型系列采访活动,历时2年多,汇集起《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环渤海新闻网“两报一网”全媒体阵容。尤其在日报“社会特刊”开设的“寻访交大之星”专版,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展示多位曾经在唐山学习、生活过的交大知名人士生平事迹和历史功绩,成为该报经典的系列专版。

唐山交通大学系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在交大120年的建校历程中,就有66年在唐山度过。这66年间,中国历经了清政府的“维新”“求变”、中华民国爱国人士的矢志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做主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所大学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成长,仅在唐山期间就培养造就了50余名中外院士,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东方康奈尔”之称,创造了中国工科学校的辉煌,也奠定了唐山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坚实基础。离唐入川后40多年,虽然市校山水相隔,却从未曾隔断双方的血肉联系,体现这一血肉联系的唐山交大历史文化成为唐山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唐山市谋划启动唐山交通大学遗址保护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以唐山交大遗址的开发为切入点,弘扬唐山文化底蕴,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全力推进。2014年,唐山市委宣传部协调组织唐山媒体奔赴四川采访,以专题报道助推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唐山劳动日报》“寻访交大之星”的集中、规模式宣传报道,展现了唐山交大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鲜活了老交大承载的唐山记忆,引发了唐山民众的文化乡恋,加深了交大在唐山的印记,扩大了“交通大学遗址”这个唐山历史文化品牌的影响,有力地助推了围绕交大遗址保护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等工程的落地与持续推进。结集出版的《寻访交大之星》一书解决、填补了许多校史上的空白,为西南交大120周年纪念奉献了一份珍贵的厚礼,为市校深度合作打下基础。

《寻访交大之星》系列专版写作团队中的年轻人,擅长新闻写作,对撰写历史题材的深度报道稿件缺乏实践。但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查档案资料坐得住“冷板凳”,找图片经得了寻访中各色人等的不同态度,一点点地积累,一步步地创新,不计较写作的艰苦,“用我们的手把唐山交大的文化挖掘出来、传承下去”,最终以其唐山尘封的资料、原创扎实的文字功底,令读者耳目一新。多件作品为中国报道、中国文明网、中国轨道网等网站转载。

这是一次持久的、不同寻常的采访报道。“寻访交大之星”团队以深挖资源,原创特色,致力于唐山文化品牌的打造;以新闻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实施着新闻产品创新。这支团队经受住考验,在历练中成长。在辛苦打磨自己的心血之作的同时,也创出了报纸的品牌。

四、除壁垒:完善机制做保障

采编队伍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也需要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做保障,涉及相关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完善与创新。只有实现各相关部门、工作的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才能发挥巨大的推进作用。唐山劳动日报社在破除体制机制的壁垒,完善与创新用工、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方面也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破除体制机制的壁垒,建立起相应的用工、考核、奖惩机制。

唐山劳动日报社编辑部本着以岗定人、按岗定薪、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在全面综合的基础上,出台并不断完善《唐山劳动日报编辑部奖励绩效考核及分配方案》,逐步落实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努力实现采编队伍职业身份平等化、晋升渠道多元化、收入分配市场化、福利待遇公平化。

(二)严格的考勤、考绩、轮岗制度。

实施打卡上班、运用大数据统计采编人员的稿件,科学量化员工工作数量、质量,进行业绩考核,形成奖勤罚懒、多劳多得、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盘活人才和岗位资源,对于边远区域的记者编辑实施轮岗制度。不断完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以制度创新加速采编队伍的现代管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媒体人才资源整合优化的系统工程,逐步建立起新型主流媒体体制机制。

(三)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

主抓不同岗位的副总编、部门主任随时、有针对性地和采编人员谈心,及时解决记者、编辑存在的现实问题,保护和唤起团队的积极性、上进心,形成风清气正、人人争先的良好局面。(本文作者是唐山劳动日报社副总编辑)

(本文是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5030220>:2015年度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6年度唐山社科联立项课题《创新驱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中采编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编号)。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浅论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与改革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