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微型小说《探病》的语境差现象解析
2016-11-14张莹莹
摘 要:语境各要素的不平衡会造成“语境差”现象。本文试图从“语符层面、交际双方以及创作与解读”这三个角度,对王蒙的微型小说《探病》进行语境差现象解析。
关键词:小说 语境差 语符 创作 解读
一、引言
所谓“语境差”指的是“同一交际界域,语境各因素间的不平衡。”这是由祝敏青教授(2000)首先提出并阐明的:“语境差即各语境要素间表现出来的差异,它可以存现于作品中各语境要素之间,也可以存现于作品人物与读者语境之间,还可以存现于创造语境与读解语境之间。”
吴东晖(2006)进一步指出“语境各要素”指:(1)构成包含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在内的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的外在客观环境的要素。(2)构成包含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在内的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的内在心理环境的要素。其中,构成包含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在内的语言使用者外在客观环境因素有: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信息传递的方式等;构成包含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在内的语言使用者内在心理环境的因素有:思想、性格、身份、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
其实“语境差”现象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交际双方由于受身份、地位、思想、动机等交际环境差异的影响,从而产生话语理解偏差的现象,即误会、误解产生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在文学作品中,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发展作者更是挖空心思地利用各种语境要素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语境差”现象,以制造或激发作品人物内部的矛盾冲突。
本文以《微型小说选刊》1998年第5期选登的王蒙微型小说《探病》为分析文本,对其中的主要“语境差”现象进行解析。
二、语符层面的语境差
小说的语符层面是由语符表层和语符深层构成的。语符表层指的是语词横向组合而成的线性链接,是由言语代码的语音、语义、语法等要素组成的。而语符深层指的是言语代码所隐含的时间、空间、对象、目的、背景等内在因素。
(一)语符表层语境差
语符表面的语境差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叙述语言中。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往往通过使用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并不符合语义、语法或逻辑规则的语言形式以在作品交际双方或作品与读者之间形成某种语境差,从而达到某种解读效果。例如:
太忙。友谊就成了奢侈。一位没有忘干净名字的小学同学,想谈谈:吃着烤白薯走过的胡同,老师的绰号,爱撅嘴的同桌女生……叙旧就像什锦火锅,好吃,需要吃得起。他推辞掉了。
等离休以后,他一定天天吃什锦,喝董郎一类酒怀旧。冲这一点,也得废除终身制。
小说一开始就用这种诙谐的心理独白式话语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日理万机”,无心无力应付各种饭局应酬,连友谊与怀旧都已成为奢侈的领导形象。其中的“奢侈”“终身制”等乍一看并不符合正常的语义搭配。“奢侈”的词义是指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而友谊是人类最基本的,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需求,但在这里却与“奢侈”相搭配,突显了领导由于繁忙的工作已失去了基本的人生乐趣,不得不放弃可贵的生活自由。而任何实质的权力都会由于实行终身制而遭到破害或滥用,“废除终身制”本身是为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但这里却是为了解放领导的生活,使之可以离休之后有时间怀旧,这显然与常理不符。如此,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虽贵为领导,但并未沉迷于官场,而是渴望如普通人一样生活,向往离休之后的悠闲轻松的形象。在这样的一位领导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读者已然有所期待。
(二)语符深层语境差
小说《探病》中,领导与女同志之间的对话只有短短几句,但他们的交际过程却是典型的“语境差”现象。先抽离有关他们心理和表情的描述提示,对话如下:
——“谢谢您!谢谢您!”
“我丈夫最后的时候还说到了您。”
“我丈夫说,他一事无成,微不足道。但您关心他,关心了他。您是唯一关心了他的领导。您使一个小人物临终感到了温暖。谢谢您!死者谢谢您,九泉含笑。后死者也感谢您……对不起,我耽误了您的时间,再见,告辞了……”
——“这个这个”“请保重,请节哀。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做的……请留下地址和姓名……”
单单从对话来看,这是一个刚失去丈夫的下属的妻子在向一个生前关心过她丈夫的领导表示感谢。这位领导的关心非比寻常,以致死者在临终之前仍感到温暖,并在最后的时候还念念不忘。给予过下属如此重大关心的领导却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和地址,这是不符合正常逻辑的。
从语言表达来说,话语编码总是带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这种模糊话语的真实、具体含义需要由说话者与听话者拥有共同的话语背景和言语动机,即拥有“共知前提”才能得到正确的解码。显然,作品中的对话并不具备这种条件,他们对话之间的对象、背景和目的等都不明确。因为自始至终,这位领导并不知道女同志要跟他“面谈”什么“重要的话”,对她所感谢的“关心”更是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也不知所措。这就在交际双方之间设置了一个可能的“误会”,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并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三、交际双方之间的语境差
王希杰(2007)认为:“理论上说,表达者和接受者所处的语境是相同的,也只有表达者和接受者的语境是相同的,交际效果才是理想的。但事实是,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是永远不可能相同的,特别是心理语境,表达者的心理是接受者永远不可能真正完全把握的,接受者的心理也是表达者所不可能真正事先考虑得到的,所以永远存在一个语境差。语境差在心理语境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探病》中的人物其实一共产生过两次交际活动,但两次活动都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心理语境差”,即各种交际因素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第一个交际场景,即女同志到领导办公室向秘书提出“有重要的话,面谈”。第二个交际场景是领导无意中记起两年前曾阴差阳错地去探望过一个性命垂危的下属。下面我们分别从身份、心境和动机三个角度对两个交际场景的“语境差”进行分析解读。
(一)身份
交际两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悬殊,一个是高高在上、日理万机的领导,一个是无官无名、无足轻重、一事无成的老百姓。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迥然不同,这是语境差产生的前提基础。正是身份的悬殊使领导无意中的一次造访、一个握手和一句问候都能让老百姓铭记在心,至死不忘,甚至人生也无端地多生出许多意义来。正所谓“贵人多忘事”,平民诸如此类的复杂情感在领导那里却常常只是雁过无痕的自作多情和一厢情愿而已。
(二)心境
在第一个交际场景中,女同志作为未亡人满怀悲痛之心和感激之情地来代表先夫及本人向领导表示感谢,对她来说领导对他们的关心是无以回报的恩德,当面致谢是她唯一想做和能做的事,因此再重要不过了。但对于领导,尤其是习惯于遭受抱怨、嘲笑和纠缠的领导而言,下属或百姓有要事求见并非什么好事,尤其求见的是某死者的家属,因为在他看来“往往死人的事是很麻烦的。不开追悼会更麻烦。要停尸谈判。祭文上要加更好的形容词。党龄要往早里算。不光彩的一切要往没里‘平反。还有解决亲属的城市户口。通往火化的道路坎坷崎岖。”
第二个交际场景中,女同志的爱人正身患绝症,卧床不起,这时却有位领导突然来访表示关心,并握了“苍白的、蓬首垢面的”“从被子下面伸出的细瘦枯黄的带汗的手”。这种关怀对于一个垂死挣扎的患者来说是一种何等的荣幸和礼遇,在他心中这位高贵的领导又是何等的平易近人、爱民如子。这种滴水之恩,恨不能涌泉相报。但事实上领导来探望这位下属,只是无奈无聊之举,因为开会途中“车抛锚了。司机说,要半个小时才能叫来另一辆车。他没法子,便走入附近的一个居民楼。恰好他的一个身患不治之症的下属住在这所楼里。他去看望了他。”“他没有说是因为车的引擎出了毛病。”虽然,“那手握他的时候,竟比他的健康高贵的手有力得多”,但回家后他还是“为洗手打了三遍香皂。”
两次交际中也正是由于双方的心境差距如此迥异而又不能相互理解所导致的典型的“语境差”现象,由此产生了一个善良美好的“误解”。
(三)背景
由于以上提到的身份和心境因素,作品交际双方在缺乏“共知前提”的情况下产生了“误解”,出现了“语境差”。由于病人及家属对领导来探望的原因的错误认知使他们始终感激涕零;而领导面对“素昧平生、毫无印象”的“跨越两岸的感激之情”没有丝毫预期,加之死者家属上访的定向思维使之如临大敌,随即面对“无功受谢”也就自然茫然不知所措。
四、创作与解读之间的语境差
作品中的人物交际语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制约因素,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解读之间也与语境息息相关。作者依赖语境因素设置“语境差”,读者则借助语境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审美是对语境系统内在融合关系的考察。对《探病》的创作与解读之间的语境差体现在对作品中领导形象的塑造和解读中。领导的形象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逐渐丰满起来的,读者对他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领导先是如普通人一般疲于觥筹交错,向往悠闲自在;次之是受尽纠缠与埋怨后对百姓上访头痛不已;再是无功受谢的侥幸和惭愧;然后是无奈下的虚情假意;最后是对“需要一种古板的诚实、冒着刺伤善良者的危险,退回他不配得到的感激?还是就这样接受一个人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刻骨铭心的感情?”的正确选择。领导形象的一步步塑造,也是领导本身的一步步成长,更是读者对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认知体验和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祝敏青.小说辞章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233.
[2]吴平.语境差概念探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6):36.
[3]王希杰.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J].毕节学院学报,2007,
(1):5.
[4]祝敏青.论小说话语信息差[J].东南学术,2000,(5):
111-115.
[5]祝敏青.文学语境的多维视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4,(6):32-36.
(张莹莹 福建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