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下汉语谚语理解初探
2016-11-14查清兰殷云霞
查清兰 殷云霞
摘 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Fauconnier等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能细致阐释自然语言的认知机制和语义建构过程。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汉语谚语时,会经历组合、完善、扩展等认知活动,将汉语谚语所蕴含的概念意义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意义。
关键词:概念整合 汉语谚语 心理空间 语义构建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兴的语言学科——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语言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视阈。近年来,Fauconnier等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在美国的认知学界得到了普及,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语义构建方式的潮流之一,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语言理解研究。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理解研究的全新突破,尝试着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汉语语言现象。
“多年流传,包含有深刻的社会斗争经验、生产斗争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叫谚语。”①(P202)谚语语言简洁、意义深刻,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语言,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对汉语谚语的研究有20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汉语谚语研究主要侧重从汉语谚语的分类、特点、性质、形成、修辞、文化等方面对汉语谚语本身进行静态研究,从认知角度对汉语谚语语义构建过程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更好地理解汉语谚语,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语义构建及其认知机制进行探析。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概念整合理论即概念合成理论,是Fauconnier和Turner于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语义构建理论。心理空间不是语言形式本身,它潜在于语言表达形式之下,是人们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构建的概念包。概念整合“是人类把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②(P254)换言之,概念整合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组合,形成一个能够在交际过程中连续得到调整、修正的心理空间网络,在线、动态地构建语义。
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需要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等四个心理空间,其中两个输入空间中的输入空间I是源域空间,输入空间II是目标域空间。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当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两个输入空间因为部分的具体成分或者认知框架的相似性,存在部分映射关系,新概念的创生过程就是这两个空间进行跨空间映射,这种相似性投射到更为抽象的类属空间,接着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都投射到合成空间,进而形成层创结构。层创结构并不是合成空间本身的结构,而是整个概念整合网络的动态结构。③(P149)层创结构经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充(elaboration)三个环节进行整合运作。
三、概念整合理论下汉语谚语的语义构建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能够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理解、揭示汉语谚语的认知动因及其推理机制。下面以取自马国凡、吴学恒(2001)主编的《熟语大全·谚语集锦》的几条汉语谚语为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揭示汉语谚语的动态语义建构过程。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语义构建
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生的整合网络中,输入空间I包含了“甲变化成乙”这一组织框架,框架里包含了冰、水、变化关系等角色。输入空间II提供“三尺冰”“寒冷”两个具体元素。这属于概念整合网络中的简单型网络,合成空间要借助输入空间I提供的组织框架来组织输入空间II提供的具体元素进行运作。类属空间里的“变化”这一特征决定了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接着通过投射,输入空间II中“三尺冰”“寒冷”两个具体元素被填充抽象框架中的甲和乙,完成概念整合的组合环节。接着输入空间II中“三尺冰”“寒冷”触发人们的认知机制,调动人们的知识记忆,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模式等被激活,在长时期的寒冷下,水可以变成很厚的冰,这是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然后经过概念整合的扩充环节,“三尺冰”“寒冷”与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相结合,在合成空间产生一个层创结构:水形成了三尺厚的冰是由于长期的严寒而非一天的寒冷所致。在此,三尺冰的形成隐喻所有事物的形成,非一日之寒隐喻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是故此条谚语的语义为:事物的形成,总有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由此可见,此类简单型概念整合网络谚语的理解过程都是通过框架——元素的连接和压缩来构建谚语的语义的。
(二)“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的语义构建
谚语“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构成的概念整合网络属于镜像型。在此网络中的四个空间共享一个组织框架,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里的具体成分虽然不同,可是能够互相连接照映,最终映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
谚语“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共享一个组织框架“锤炼”,此框架投射到类属空间,输入空间I包含了四个具体元素:锤炼材料甲、锤炼者甲、锤炼过程(千次锤炼)、锤炼结果(利器);输入空间II也包含了四个元素:锤炼材料乙、锤炼者乙、锤炼过程(百次锤炼)、锤炼结果(纯钢)。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I包含四个具体元素与输入空间II也包含四个元素形成一一对应关系,进行跨空间映射完成概念整合的组合环节;利器、纯钢的锤炼触发人们的认知机制,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模式被激活,让人们联想到熊熊炉火之上,匠人们一下一下抡锤冶炼的场景,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锤炼”的相关背景知识与人的锤炼行为相结合,在合成空间中产生一个层创结构,完成了概念整合的扩充环节。在此,“千锤”“百炼”隐喻人生一切的努力奋斗;“利器”“纯钢”隐喻优秀的人才及一切美好的事物。谚语“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指人或事物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锤炼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或美好事物。
(三)“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的语义构建
谚语“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构成的概念整合网络是单域型的。单域型网络整合是典型的来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投射,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具有不同的组织框架,可是只有其中一个输入空间中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并且决定合成空间的认知操作。为合成空间提供组织框架的属于来源域,而语义理解的对象属于目标域。
谚语“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包含“量海水”“评价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I是“量海水”这一组织框架,包括度量者、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过程、度量结果等具体元素,属于来源域,为网络中的合成空间提供组织框架;输入空间II是“评价人”这一组织框架,包括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依据、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具体元素,属于目标域,是理解谚语语义的重点。输入空间I将组织框架中的“度量者、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过程、度量结果”映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组合环节;元素“度量者”“评价者”触发人们的认知机制,借助激活的“评价人”的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得出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评价一个人的认识,从而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的语义进一步扩充,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即如同海水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人是不可依据其相貌来估量其未来的,告诫人们评价一个人时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德能操行。
(四)“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的语义构建
谚语“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构成的概念整合网络是双域型的。相较于单域型网络,双域型网络的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有不同的组织框架和元素,这两个框架及其元素部分地映射到合成空间进行整合,形成层创结构。
谚语“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包含“宝剑”“梅花”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I提供了一个关于“宝剑锋利”的组织框架,具体元素有宝剑、磨砺、锋利;输入空间II提供一个关于“梅花飘香”的组织框架,具体元素有梅花、严寒、飘香。类属空间的“事物本性”元素将输入空间I的元素“宝剑、磨砺、锋利”和输入空间II的元素“梅花、严寒、飘香”联系起来,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组合环节;接着“宝剑”“梅花”的背景知识和文化模式得以激活,让人联想到砥砺磨剑、剑影明亮及白雪皑皑中梅花独自散发着淡淡芳香的场景,使人们对“宝剑”“梅花”的理解更加深入,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然后“宝剑、磨砺、锋利”和“梅花、严寒、飘香”等元素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借助投射来的组织框架和元素继续进行扩充,与人的行为、结果相联系,产生一个层创结构,“宝剑”“梅花”隐喻卓越的人;“磨砺”“经历苦寒”隐喻人的艰苦奋斗历程,从而构建出此条谚语的语义: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成为卓越的人。
四、结语
作为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谚语,其语义虽然大多已固化于我们的认识之中,但其语义构建的认知过程尤为值得重视。作为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之一的概念整合理论,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的解释方法,为解读复杂的语言形式提供了认知语言学上的路径。基于前文的阐述可以得知:在理解汉语谚语时,概念合成理论的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合成空间,清晰地揭示了层创结构经过“组合”“完善”“扩充”等环节在合成空间产生的过程,谚语的动态语义建构得以实现。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理解具有很强的阐释力。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研究“十二五”(2012)规划项目“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汉语谚语研究”[项目编号:12YY0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02.
②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254.
③Fauconnier.G ﹠Turner,Mark.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149.
④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51.
参考文献:
[1]马国凡,吴学恒.熟语大全·谚语集锦[Z].呼和浩特: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2001.
[2]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3][德]F.Ungerer﹠H.-Schmid.认知语言学与导论(第2版)[M].
彭利贞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沈家煊.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J].修辞学习,2006,(5).
[5]汪少华,王鹏.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外语研究,2011,
(4).
[6]邓国栋.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中国古典诗词[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7).
(查清兰 江西南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 330038;殷云霞 江西庐山 庐山市华林中学 33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