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本为“根”
2016-11-14唐湘怡
唐湘怡
关于更改“地名”的争论,有人吐槽家乡名字太“土气”,说不出口,还有人认为家乡应以名胜古迹为名,而在我看来,地名本为“根”,若连根都拔起了,地名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吗?所以我认为地名不可更改!
每一个地名的形成,都有其自身的渊源和故事,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文因素,如今存在的每寸土地,分割成的每一个区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成为专属于那个地方的标志,植根于土壤。
地名是“根”,传承着无数代人的文化和故事。
地名的由来有很多种,可能是以当地某个特别的习俗为名,或是以曾经为此地做过极大贡献的人名为名,也可以是因当初发生的一段感动人心、推人泪下的故事而得名,如“陈塘湾”是因为这里的人大多姓陈,“大桥村”是因为这里有座大桥……每一个地名就像一条条坚固、蔓延、粗壮的根,传承着当地数代人的文化故事,绵延不绝。所以,地名的形成,总是饱含一份绵长的情感或丰富的文化。
地名是“根”,寄托着一份难舍难分的“乡愁”。
当作漂泊在外,在纷呈复杂的世界里心力交瘁时,忽遇一陌生人,问其从何处来,当听到自己家乡的名字时,那是一种何等激动人心、喜极而泣的体验啊!在上一秒还觉得生无可恋,可就在家乡名字倾吐之时,全身就会重新充满力量,陌生的两人瞬间倍感亲切,似乎是从同一条藤上长出来却又在某时某地交汇的乡愁。
因此,无论曾经的地名如何土气,它总是承载着家乡的味道,让远在他乡的人心里总是充满温暖和深情。
地名是“根”,纯粹而美好,怎能受利益驱使随意更改?随意改名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因为《琅琊榜》的热播,许多地方便借此发挥,欲借更改地名来发展经济,于是“琅琊山”“琅琊村”等诸多与“琅琊”无关的地名开始涌现。利益的驱使让当地人忘记了本属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即使凭借“琅琊热”红极一时,待人们兴趣渐去,此地也必然销声匿迹,淡出人们视野。
因此,地名更改实属无用之举,有时还可能弄巧成拙,要想真正发展当地经济,还得依靠干部群众利用当地文化和地理特点,以及大家的聪明才智和实干精神。
地名代表了一种文化符号,不可以随意更改,当地人应该好好保护地名这条文化之“根”,将属于当地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并能代代相传,让那份古朴而纯粹的地方气息得以延续。
地名本为“根”,何必连根拔起!
作者首先表态,认为地名是“根”,然后围绕“地名是根”来阐述不应更改地名的原因, 先从承载文化、寄托乡愁两方面正面论述不改的原因,接着从随意改名是对文化不尊重的反面论述入笔,层次清晰地论述了自己的理由,说理透彻,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