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之旅”,让我们重新审视

2016-11-14周东方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天书风物大漠

周东方

横贯戈壁、大漠、草原的“丝绸之路” 是指连接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非洲以及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它不仅是一条在中外历史上意义非凡的通途,也是古代亚欧大陆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桥梁,更是一条至今仍产生着巨大影响力的人文之路。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世人广泛接受。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同点

三篇文章均用散文笔法演绎了“丝绸之路”上的风物,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出某种人生感悟。

《回望戈壁》中,作者以回忆方式写了戈壁风物,借骆驼刺、沙枣花、芨芨草等戈壁中常见景物,赞美了顽强的生命和不屈的灵魂。

《阅读大漠》中,作者把大漠比作“天书”,借绿色、柏油路和井架等大漠中常见景物,赞美了书写着这部天书的大漠人。

《草原夜色》中,作者以亲身经历写了草原风物,借月色下的蒙古包、风、百灵鸣叫等草原月下的常见景物,诠释了月色净化心灵的人生感悟。

异点

三篇文章虽然同为抒情散文,但三者在具体写法和主旨揭示上也有不同。

乍读《回望戈壁》,第二段似有离题之嫌,仔细研读,本段正是本文关节。不错,“回望戈壁”就是“回望”那些曾经发生在这片戈壁上的往事——丝绸之路、不朽篇章和历史记忆;但荒凉的戈壁之所以能演绎那些凝固千古的往事,不正是骆驼刺、沙枣花、芨芨草、大漠人等戈壁主人的赐予吗?他们顽强的生命和不屈的灵魂,也终于让作者找到一块精神栖息地,体验到一种放达旷远的人生滋味。前后呼应的写法也暗示了这一点。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漠是荒凉的、死寂的。但在《阅读大漠》的作者眼里,大漠却是一部天书,是一部书写着“生命”“勇敢”“追求”的天书。在这部书中,作者赞美的虽然是顽强的生命、无畏的勇气和艰辛的探索,但作者真正赞美的却是那些书写着这部天书的大漠人、民族间的亲情和大漠的建设者,很好地体现了寓人于物的散文笔法。

《草原夜色》则通过对草原夜晚的月色、景物、动植物等自然物的工笔描摹,给读者还原了一个宁静、光明、和谐的草原夜景。其实,这并不是作者所想表达的真实意图。因为草原月色的光明、磊落、干净、爽朗、澄明,融化了人世间的阴郁、晦暗、浑浊、虚伪、奸诈、丑恶等卑劣行径,所以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草原月色净化人类心灵的崇敬,以至于作者宁愿化为草原一分子,与草原融为一体。优美的铺垫也与主旨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天书风物大漠
兴化风物
国学小笔记:“可盐可甜”的地下第一IP
《“天书”》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and Art from a Globalized Perspective:Interview with Curtis L.Carter
大漠千年
大漠落日
大漠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