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身产业:需求方兴未艾,未来有望孕育产业巨头

2016-11-14施红梅赵越峰

新财富 2016年10期
关键词:健身房会员俱乐部

施红梅++赵越峰

健身观念与习惯的滞后、相对过高的成本以及同质化的服务内容,是中美健身会员渗透率差距近30倍的主要原因。但随着健身风潮的兴起以及行业自身盈利模式的改进,2015年中国健身俱乐部数量增幅达到20%以上,健身产业已为巨头的诞生提供了适宜土壤。

现代人注重健康管理,近年来国人尤其重视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国家统计局2014年针对20-69岁人群的调研发现,我国有51%的人群参加健身运动,比2013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09-2014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上升,2014年人数达到3.83亿,庞大的健身人口为健身行业带来巨大的需求。

城市人群工作压力较大,有通过健身锻炼体质、塑形美颜、放松压力、扩大社交的需求,而受休闲时间的限制,长期稳定地参与多人球类运动的机会很少,可选长期运动方式有限,相比较而言,健身房对于城市人群参与体育运动而言有三个较为明显的优势。

首先,健身房运动的美颜塑形效果最好,在提高体质外具有高附加值。一方面,健身房提供丰富的器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可以针对需要锻炼的不同身体部分提供不同的选择;另一方面,商业健身房一般配备专业教练进行指导,在健身房锻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可以收获更好的身材,在有限的闲余时间内获得最大效果,这非常契合目前城市年轻人群的需求痛点。

其次,健身房趣味性强,大部分商业健身房有教练陪伴监督,有助于人们长期坚持运动。成熟的健身房一般设有无氧训练、有氧训练、器械使用等多个区域,运动器材丰富,运动方式具有多样性,能够降低重复训练的厌恶感。此外,健身俱乐部开设的健身集体课程进一步增加了会员健身的趣味性并赋予其社交属性,健身俱乐部集体运动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健身者锻炼的意愿。

再次,健身房地理位置佳,时间自由,适合城市人群紧凑的生活状态。商业健身房一般位于交通便捷,人流量较大的商圈或者居民区附近,室内环境良好。健身房所提供的器械、游泳、瑜伽等运动方式所需时间灵活,“随到随练”的运动模式有效缓解了健康生活和休闲时间匮乏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城市人群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痛点。

除了个人的主观需求之外,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健身房消费也成为越来越多居民可以负担的健身休闲方式。目前我国商业健身房主要通过年费+私教方式实现收入,年费普遍在3000-7000元不等。按照2006年我国平均工资水平来看,年费水平约占到居民年收入的24%,但到了2014年这一占比下降为9%。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健身房选址要求在其有效辐射范围内囊括一定基数的中高等收入群体,目前我国的中高端连锁健身房往往开设于一二线城市的CBD及高档住宅区。

传统市场分散中寻求突破

国内健身俱乐部数量自从出现以来整体保持较高的增长,仅在2011-2013年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出现了短期关门潮,增长幅度趋小甚至出现负增长,会员数量在此期间也出现了放缓。但最近两年随着健身风潮的兴起,参与健身人数再度持续攀升,加之行业自身盈利模式的改进,健身俱乐部与会员数量增长迅速,整个行业开始有复苏迹象,2015年俱乐部数量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

与美国为首的北美市场相比,我国在健身俱乐部及健身会员数量上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以总人口计算会员渗透率,北美健身俱乐部会员率为15.8%,而我国仅为0.5%左右,健身观念与习惯的滞后、相对过高的成本以及同质化的服务内容,是造成中美健身会员渗透率近30倍差距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内商业性健身服务业主要由各种大型商业性俱乐部和小型健身工作室提供,其中大型连锁健身俱乐部尚未有全国扩张的品牌,目前主要入驻一二线城市,并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显示出很强的地区性。行业竞争壁垒小,市场品牌分散,国内前十大品牌健身房总体数量740家,仅占市场整体的16.4%,剩下的健身俱乐部又有66.8%以非连锁为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

在经历一轮洗牌后,目前大型健身俱乐部和小型工作室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中端品牌因同质化严重难以为继。根据虎嗅网的数据,2010年中端健身品牌占54%,到2013年下降为36%,低端品牌和高端品牌逐渐增多,个人工作室大量涌现,目前全国个人工作室在1-2万家左右。高端健身俱乐部和个人工作室都注重提供特色服务形成差异化:高端健身房提供丰富的健身设备选择和高水平私教、团体课程吸引会员,并注重设备维护和人员管理,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从而提高续卡率,获取更多后续收入;健身工作室则放弃了传统的会员制,通过按次计费的收费模式,主打细化定位的个性化训练。

“互联网+健身”玩法

在与互联网结合之后,近年来健身行业产生了许多新玩法,共同推动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传统健身房的经营受益于互联网式包装和营销,无论在引流方式还是服务内容上都将得到极大丰富;而规模较小、缺乏知名度的个人工作室也开始在互联网的帮助下锁定细分人群,赢得垂直市场部分空间。互联网相关创新对健身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为传统商业健身引流,提升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国内健身市场O2O类产品以教练和课程为核心,在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教练收入、为用户健身提供更便利渠道的同时,通过颇具乐趣的健身课程提高用户健身体验。

提供多样化的健身内容及形态。移动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让远程健身教学成为可能,通过App线上连接用户与教练,能够突破时间、地点限制,帮助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健身,除App提供的事先录制课程外,对于拥有更加个性化课程需求的用户,此类App也可搭建其与教练有效沟通的桥梁,通过实时视频等方式完成用户与教练、用户与用户间的有效互动。

运动装备+软件相结合,开发增值服务等方面为实体健身房提供支持和补充。传统体育巨头通过不断收购优质健身数据软件,并结合自己的运动装备,开发更多智能健身硬件,耐克从Nike+起步,目前已经在各大平台累计全球2800万用户,安德玛自2013年开始连续收购健身App巨头MapMyFitness、Endomondo和MyFitnessPal,阿迪达斯也在2015年出手收购注册用户达7000万人次的健身数据公司Runtastic。未来线下健身房能够通过引进智能硬件完成自身装备的换代升级,吸引更多注重运动效果同时追求新潮科技的消费者的关注及入会,后续也有望在大数据基础上开发更多增值服务获取更多盈利。

国内健身产业具备诞生巨头土壤

北美最有代表性的健身行业上市公司包括以一站式高品质运动健康服务为特色的Life Time Fitness以及以超低会费为特色的Planet Fitness,两家分别通过深挖客单消费和快速的外延扩张,在北美健身行业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下实现了快速增长。

借鉴北美健身行业龙头企业发展的路径,同时考虑中国市场区域之间的差别、不同年龄层健身需求的差异,未来国内健身企业需要从产品和服务开发、选址、营销和推广、线上线下的互动互补、变现的多样性等方面建立差异化的商业模式,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市场和人群,在战略和商业模式明确的情况下,聚焦目标人群深度开发更多的增值服务、探索多样的变现可能,才有机会真正做大做强。

北美健身行业龙头的发展之路也反映出健身行业具备培育巨头的土壤,Life Time Fitness私有化估值超过40亿美元,2014年收入接近13亿美元,相对于目前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极低的渗透率、十分单一的经营模式,国内健身行业龙头企业仍有极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国内健身行业未来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政策力度不达预期、经济的大幅波动和市场竞争加剧等方面。

作者施红梅、赵越峰系东方证券研究所分析师。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猜你喜欢

健身房会员俱乐部
日本流行“黑暗健身房”
会员专区
不好意思,去健身房我也不想和你撞衫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FIT最舒适
会员天地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