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手环”走进世界卒中日

2016-11-14吴雨

健康必读 2016年10期
关键词:脑血管颈动脉斑块

吴雨

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这“四高”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明显改变,摄入热量过多、过量饮酒、高盐膳食、缺乏体力运动、吸烟率居高不下等,造就了我国庞大的卒中患病人群和高危风险人群,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十分沉重的负担……

2016年10月29日是第十一个“世界卒中日”,世界卒中组织(WSO)发布了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正视卒中,可防可治”。为进一步提高公众防控卒中的意识,促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帮助了解卒中症状及预防、急救、康复等科普知识,中国卒中学会决定发起组织全国性健康公益活动——“红手环”走进世界卒中日。

让我们认识“红手环”

为了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卒中危害、重视卒中预防,帮助公众掌握必要的卒中判断和急救方法,提高我国卒中防治水平,中国卒中学会于2015年6月发起并成立了健康公益科普团队——“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以下简称“红手环”)。红手环志愿者以“坚定执着、无私奉献、守护健康、服务社会”为宗旨,义务提供科普宣传、义诊、健康咨询等服务,帮助公众远离卒中危害、拥有健康生活。

红手环自成立以来得到了热烈响应,截止到2016年9月,全国已有658家医院加入成为红手环志愿单位,20000多名医生、护士、社会公益人士加入成为红手环志愿者。各地红手环团队举办了一系列“走进社区”、“走进病房”、“走进机关单位”、“走进养老院”、“走进少数民族村寨”、“走进基层医院/乡村卫生所”、“走进科技园区”、“走进校园”、“走进患者家庭”、“走进健康节日”等活动,给数以万计的老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健康,体现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社会公益形象,也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评价。

“红手环走进2015年世界卒中日”活动征集了20多部卒中科普微视频、100多篇卒中患者自述文章,向全国发放了5000本科普书籍、30万份宣教资料,发布了多套卒中疾病科普教育课件和海报,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活动获得了世界卒中组织(WSO)“(中低收入国家)优秀活动组织奖”表彰。

2016年8月31日,为进一步提高公众防控卒中的意识,促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帮助了解卒中症状及预防、急救、康复等科学知识,中国卒中学会发出《关于开展2016年“红手环走进世界卒中日”全国健康公益活动的通知》,结合中国卒中防治现状和卒中科普宣传特点以及世界卒中日主题“正视卒中,可防可治”,再次发起组织“红手环走进世界卒中日”全国健康公益活动,发布了主题宣传海报并作出活动计划和具体要求。

脑卒中离我们有多远

我们常常听说有的人昨天还在正常的工作,今天就突然倒下并失去意识,被救护车送到医院。虽然经过抢救治疗捡回一条命,但是手脚的活动却不再灵活,或者卧床不起,从而改变了个人和整个家庭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脑卒中的例子。脑卒中,其中的“卒”即突然的意思,“中”则为得中,脑血管突然得了病,所以被医生称之为“卒中”。由于这种病的发生是脑血管意外地出了毛病,因此又叫脑血管意外,老百姓通常称之为“中风”。

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认识到了脑卒中,将其描述为“猝不及防的瘫痪”。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对脑卒中的认识日渐深刻,那么,脑卒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脑卒中从大的方面分为两种: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堵塞、血液不能到达脑部而引起的,包括脑梗死、脑栓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第二种是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引起的。包括脑出血(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指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脑卒中或者是脑血管意外(CVA)会对大脑组织造成突发性损坏,通常发生在向大脑输送氧气和其它营养物的血管爆裂之时,或发生在血管被血凝块或其它颗粒物质阻塞之时。患有大血管急性缺血性发作的患者,每小时损失1亿2千万神经细胞、8300亿神经键、和714千米有髓纤维。每分钟有190万神经细胞、140亿神经键、12千米有髓纤维受损。与因大脑老化而产生的神经细胞的正常死亡速率相比,缺血性大脑如不接受治疗,则每小时老化3.6年。通俗来讲就是由于供应脑组织的血管发生问题,脑血流发生障碍,脑组织由于缺少氧气和营养物质而发生坏死,从而导致脑部损害的疾病的总称。脑卒中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近年来有增加和年轻化的趋势。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4年脑卒中预防指南解读》中指出,目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120~180/10万,每年新发病例>200万,每年死亡病例>150万,幸存者中2/3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卒中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推算,假如不采取更有效措施,到2030年,中国将有3177万名脑卒中患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

目前,我国居民对卒中疾病的了解程度还相当低,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催生了数以亿计的卒中危险人群。其中包括高血压患者2.66亿、糖尿病患者1.36亿、血脂异常2亿、房颤患者800万人、吸烟人群3.5亿、肥胖者7000万人。这些人群中的绝大部分没有评估过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对于脑卒中高危人群存在的各项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也未能到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脑卒中的罪魁祸首,年轻人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容易患上脑卒中。随着目前脑卒中日渐年轻化,年轻人对脑卒中更应该给予关注。

脑卒中的危害有多大

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而脑卒中对个体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最大,已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1、高发病率高致死率

2008年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公布——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我国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2、增长率高达8.7%

近20年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死亡人数年增长率达8.7%。中国的慢性病防控目标要考虑国际社会设定的基础,过去40年脑卒中发生率在发达国家降低了42%,但在发展中国家翻了一番。

3、是社会和家庭的灾难

据测算,每年因为脑卒中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达到400个亿,对社会和家庭都是灾难性的破坏。我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约有600万~700万,其中3/4都要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重度致残约占40%以上。患者一旦得病,或生命不保,或瘫痪在床。自己不能再工作不说,常常还要陪上一个人护理。时间一长,患者本人感到痛苦,家属也被经济和精神上两副重担压得受不了,对于贫困家庭更是天大的灾难。我们经常能在农村见到一些辍学的孩子,辍学的原因很多是为了服侍家里的瘫痪病人。

您会是脑卒中高危人群吗

指标1 血压是否超过140/90毫米汞柱?

解读:高血压是脑卒中(中风)最常见、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舒张压每下降5至6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危险即可下降42%。仅仅控制收缩压,也可以将脑卒中减少1/3。

指标2 心律是否正常?

解读:房颤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明显关联,60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中7%至30%是由房颤所致的。

指标3 是否吸烟?

解读:吸烟是中风的主要因素,每天吸烟1至20支的人比不吸烟者中风的风险性大3倍。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比不吸烟者风险高5倍。吸烟越多、烟龄越早的人,发生中风的机会也就越多。

指标4 你的血脂正常吗?

解读:血脂异常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会引发脑卒中、冠心病等诸多问题。

指标5 你的血糖是否正常?

解读: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并发脑卒中者,脑梗死比脑出血多,且以多发性梗塞居多。

指标6 你的有氧运动量够吗?

解读:久坐会导致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减弱酶的活性,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指标7 你的体重正常吗?

解读:俗话说,胖人多中风。肥胖的中老年人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且常合并血脂异常,因此容易发生脑卒中。

指标8 你有脑卒中家族史吗?

解读:这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是一盏警示灯,它能时时提醒你,关注自己的健康需要坚持定期体检。

以上8个指标中,如果占3个以上,就属于脑卒中高危人群,最好尽快接受颈动脉超声筛查。(颈动脉是全身动脉的一个窗口,颈动脉血管壁上一旦有斑块形成,就会形成下闸,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如果斑块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阻塞动脉血管,会导致脑梗塞,严重时会造成大面积脑组织缺血,导致失语、偏瘫甚至猝死。)

脑卒中有哪些预警信号

发生脑卒中之前,许多人会有一些“小中风”症状,这些症状就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因为只是出现很短暂的几分钟时间,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教授介绍,卒中的早期症状通常来说有以下6个:

1、突发颜面部、上下肢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

2、突发言语困难,或理解力下降;

3、眼前视物模糊、黑朦双影;

4、平衡调节障碍或行走困难;

5、突然眩晕,觉得所有不动的东西都在晃动;

6、突发强烈头疼,持续1小时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看眼前复视。很多时候,当我们太累或用眼过度,甚至突然起身,都可能感觉面前的东西变成双影。这时,您可以遮住一只眼睛,如果发现眼前照旧,则属于正常反应,或因眼睛问题引起;如果你盖上单眼,发现视物开始变得正常,此时,就应该提醒自己是否为卒中的早期症状,以期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注意到有脑中风发作的可能时不要犹豫,一定要赶快呼叫120送到医院急救。家属在等待急救时,需要知道以下几点。

首先,不要急于从地上把病人扶起,最好2~3人同时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略抬高,以避免震动。同时把患者衣领和腰带松开,以减少身体的束缚所造成的血压变化以及脑中风恶化。如果患者有呕吐现象,或是想要吐的样子,务必让患者侧躺,以避免呕吐物误入呼吸道,造成呼吸阻塞或是吸入性肺炎。侧躺时记得让瘫痪侧在上方。

再次,如果有抽搐发作,可用筷子或小木条裹上纱布垫在上下牙间,以防咬破舌头。

最后,病人出现气急、咽喉部痰鸣等症状时,可用塑料管或橡皮管插入到病人咽喉部,从另一端用口吸出痰液。

要谨记的是,处理脑中风病人的大忌是摇晃、垫高枕头、前后弯动或捻头部、头部震动等。

防治卒中从关注轻型卒中开始

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一些比较轻或者比较容易缓解的症状,从而错过预防甚至治疗的最佳时期。肢体麻木、无力?有可能是轻型卒中。轻型卒中,表现为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失语、失神等神经功能障碍,可以完全缓解或者症状轻微,常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或者重视不充分,之后往往导致灾难性后果,届时追悔不及。那么,轻型卒中到底是什么鬼呢?

在急性脑血管病事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统称“轻型卒中”,其共同特征为“非致残性”和“早期不稳定”,总称为“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轻型卒中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风险很高,有资料显示:轻型卒中患者有更高的早期恶化和卒中复发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轻型卒中由于临床症状轻,起病可能隐匿,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容易错过最佳的防控机会,演变为严重卒中。如在运动功能方面,轻型卒中患者除临床常见的肢体轻瘫、轻微构音障碍、面瘫等外,还可存在平衡功能下降、步态不稳、耐力减退、手精细活动损害等。一些患者甚至不清楚自己发生过卒中直到再发严重的卒中。

轻型卒中是最重要的医学急症!目前现有的医疗资源大部分用于治疗和预防中重度的脑血管病患者,给予轻型脑血管病患者的资源极为有限,更糟糕的是由于其“非致残性”的特点,轻型卒中处于一种易被公众和医生忽视的状态,在诊断、治疗上有延误,在二级预防上不重视,使得我国卒中防控工作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轻型卒中是严重的、需紧急干预的“卒中预警”事件,是最为重要的急症,同时也是二级预防的最佳时机,防治卒中必须从关注轻型卒中开始!

“多事之秋”如何预防脑卒中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气温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多事之秋”也拉开了序幕。众所周知,气温降低,不但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还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波动。此时,各大医院的急救中心就会增加许多原本就有血管狭窄病史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防止此类悲剧频频发生呢?专家告诉你遵循6项原则防控好危险因素:

1、控制好“三高”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要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或过度疲劳,应坚持按时服药、定期门诊检查,以达到控制好指标的目的。

2、积极、适度做锻炼

运动能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不要因为天气寒冷就停止运动。

3、管住嘴,常称重

秋冬季节,容易贴秋膘。此时,人们要避免进食猪肝、猪心、蟹黄、鸡蛋黄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用豆类、玉米、小麦、苹果、西红柿、海带以及多种绿色蔬菜等含镁的食物,能显著降低脑中风的危险。

4、限制酒精摄入

大量酒精进入体内,产生过量的脂质过氧化物,造成动脉粥样硬化。需要提醒的是,高血压患者服了降压药后,不能喝酒。因为饮酒可使血管扩张,增强药物的降压作用,本身因药物作用而降到正常的血压会更低,容易引起突发性低血压,发生晕倒、跌伤等意外。

5、不抽烟、不吸二手烟

吸烟会增加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易引起脑动脉硬化斑块处血栓堵塞。

6、避免情绪激动

情绪突然激动,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促使末梢动脉收缩,血压骤然升高,那些脑血管已有病理改变的患者,很容易脑血管破裂,形成中风。因此,遇事不怒,心胸开阔,避免过度兴奋与悲伤,对防止中风发生很重要。

关于脑卒中的认识误区

专家指出,当前公众对脑卒中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脑卒中是“老年病”,只有老年人才会得。

事实上,脑卒中的好发人群是60岁以上人士,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的发病情况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在我们周围40来岁发病的人已不少见,30多岁发病的也时有耳闻,值得大家警惕。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中心指出,脑卒中不是“老年病”。

误区二:秋冬季输液能预防。

眼下,要求输液预防卒中的患者在门诊中开始增多。目前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明,每年定期输液可以预防卒中。

误区三:愈后不会复发。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第一年复发率为15%,5年内复发率为30%,如果患病后仍不注意,“二进宫”住院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误区四:血压不高就与脑卒中无缘。

尽管高血压是脑卒中的第一位风险因素,但如果脑血管管腔变得狭窄,或存在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其他脑卒中的风险因素,血压不高也会患脑卒中。

这里要强调一点,预防脑卒中要从年轻人开始。目前,我国年轻人中肥胖、嗜烟者比例在不断攀升,肥胖者易患心脏病和糖尿病,两者促使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吸烟有助于斑块在动脉内堆积,限制血液流向大脑,造成缺血性中风。此外,年轻人精力充沛活动量大,常常使血压波动幅度增大,易致血管壁破裂,造成出血性中风。

脑中风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及早预防脑中风非常关键,请年轻朋友们一定要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管好嘴,注意饮食控制;迈开腿,长期坚持运动;开怀笑,保持良好的心态;戒烟瘾,戒烟越早越好,戒烟是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

温馨提示:定期体检要做颈部血管超声

定期健康体检单位都作为员工的一项福利,每年体检一次。需要提醒的是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目前的体检菜单里都没有,那就是颈部血管超声。该项检查可以提前发现颈部动脉的危险斑块,那么什么是颈动脉斑块呢?

颈动脉斑块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这有点类似厨房下水道中积存的油污,时间久了会导致下水道堵塞。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不仅仅在于长大后堵塞局部的颈动脉,这毕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主要在于不稳定斑块,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斑块,这些斑块在超声中显示为低回声或者混合回声。当斑块整块或者部分脱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随血流到达大脑堵塞远端脑动脉,导致脑梗死。根据堵塞血管的大小及堵塞的时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小血管堵塞症状较轻或者无症状,大血管堵塞会导致突发的偏瘫、失语等症状。堵塞时间短的,会出现一过性的言语不清、头晕、肢体麻木或者无力。如果彩超发现了这种危险斑块,一定要接受强化抗斑块治疗,力争控制斑块的生长和脱落。如果西药控制不良,也可以考虑合并使用中药治疗。

颈动脉斑块如此危险,医生要根据斑块具体的情况决定治疗的强度和疗程,在此提醒读者:健康体检时最好筛查颈部动脉超声以尽早发现颈动脉斑块;怀疑脑血管病的朋友一定要筛查颈部动脉超声;已经患有脑梗死的朋友更应当定期复查颈部血管超声,追踪斑块的大小及稳定情况。 (据《 健康报网》《 新华网》《生命时报》等)

猜你喜欢

脑血管颈动脉斑块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或只一步之遥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
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价
颈动脉狭窄要手术吗
亲吻会致死,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