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爱与执着享受语文—记沧州市路华小学教师张艳红

2016-11-14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沧州市张老师花朵

用爱与执着享受语文—记沧州市路华小学教师张艳红

教师档案:

张艳红,河北省国学教育先进个人、沧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沧州市优秀教师,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沧州市路华小学教导处主任兼语文老师。教学中,她践行“以学为本”的理念,关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不断提升课堂的厚度,她的语文课堂遵从真实之道,彰显简约之美。她曾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她所执教的公开课在各级教学大赛中获奖,其中《鸟是树的花朵》荣获第26届“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树上的橘子》获省级优质教学观摩课一等奖。

课堂教学

用三重境界解读文本彰显散文之美——《鸟是树的花朵》课堂教学

【课前思考】

语文课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要做到心中有“标”,目中有人,也就是既要把握年段重点,确定“教什么”,又要做到从学生的兴趣与发展出发,明确“怎么教”。而这两者之间的纽带则是“用什么来教”,即对文本如何解读。

【解读文本】

《鸟是树的花朵》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形散而神聚的散文如何解读,才能既条理清晰,又不失散文有滋有味的境界,不失散文的诗情与哲理之美呢?我想到了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参禅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受此启发,我对本文的解读就抓住了三句话——第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第二句:这树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第三句: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这条线索不正是这篇散文的哲理之美吗?

【目标定位】

1.通过品味词句,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鸟儿生机的,感受鸟儿给冬日带来的温暖与快乐、生机与活力,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2.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语言之美并借助文本进行语言训练,深化主题。

3.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乐于想象,勤于动脑。

【教学过程】

1.图文结合,认同“鸟是树的花朵”。师读文引入,同时课件出示:落满鸟的树的图片和句子“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先让学生看图,与作者产生视觉共鸣,然后让学生给句子中的“仿佛”换词。(意图:在理解句子的同时,让学生体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并积累词语。)当学生对“鸟是树的花朵”有了认同感之后,顺势请学生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具体写了鸟像花朵,哪里像?①要是一群白鸽落在树枝上,便仿佛早春的玉兰花,白得丰腴而优雅。②一只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树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意图:体会作者勤于观察、善于想象,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2.变序导读,发现“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正是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一读:快速默读,看看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意图:让学生在读书时学会抓中心句。)

二读:指导朗读三个反问句。(意图:体会作者无疑而问,是想表达更为肯定的意思,即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

三对话:师生情景对话,走进作者心里。

生: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吗?

师:没见过,有这样的花吗?

生:有啊,鸟儿就是这样的花呀……(意图:引导学生说出作者的本意,为学生、文本、作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3.读中思考,顿悟“鸟从来都是树上的花朵”。老师引导:多么富有生机的鸟儿呀!作者观察着、想象着、感受着,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美读怡情。指名配乐美读第7~8自然段。(意图:这两个自然段语言极美,又蕴含朴素的哲理,选择美读则是怡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对比悟理。引导学生对比理解: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树本来就是鸟的家园。先去掉加点的词读一读,再加上加点的词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鸟离开了树就没有了家。树离开了鸟就没有了生机。)

再读升华。这就是相互依存的美好意境呀!谁能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让大家也享受一下这种美好呢?(意图:通过朗读来升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即鸟从来都是树上的花朵,只不过被我们忽略了。)

亦教亦思

教出语文的情怀

因为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踏上了三尺讲台;因为钟情于这方净土,我用一片诚心默默耕耘;因为醉心激扬文字的潇洒,我用一腔热情品读着语文人多姿多彩的教育人生。

1.用才情解读文本。薛法根老师曾说:“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决定他的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因此,对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会潜心研究,品析语言文字背后的涵义,揣摩作者的思考以及编者的意图,用教师的才情为学生、作者以及编者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给语文课多一些语文的味道。课堂上我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浸润到文字里面,感同身受,享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得言、得意又得法。《鸟是树的花朵》语言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我要做的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世界,达到与文本深入对话,感受散文的诗情与哲理之美。解读本文时我以“我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这树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三句话为线索,让学生体会到鸟从来都是树上的花朵,鸟离开了树就没有了家,树离开了鸟就没有了生机,也体会到作者深深的人文情怀。

2.用激情点亮课堂。理性的思考,来自课前的充分准备,备课时,我会做足功夫,查阅相关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精心地设计教学,让课堂彰显理性之美。艺术的渲染则来自老师饱满的激情,我用激情濡染学生的心灵,感染学生的情绪,徜徉在文字之间,用教学的智慧,或调侃,或点拨来调节课堂的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成效。在执教《鸟是树的花朵》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鸟与树互相依存的和谐之美,我采用配乐范读的方式,用自己饱含真情的美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学生情感的闸门立刻被打开,都想通过怡情的美读来表达自己对文章意境的感受,伴着优美的钢琴曲,学生们那抒情的美读,让整个课堂不断泛起温暖而心醉的涟漪。

3.用真情诠释语文教育。教好书是育好人的前提,但不是全部。在能上好课的同时,我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整个生命的成长,让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我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我的课上,他们自主地思考,自由地表达,自信地成长。用心教书,用情育人,我用坚定而和善的正面管教,与学生真诚相处,建立彼此的信赖。学生们喜欢上我的课,我也经常沉醉于和学生一起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之中。

冰心老人曾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的花香弥漫。”这就是我对自己语文教学的感受,也是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解。

名师点评

精美的散文 灵动的课堂

○沧州市新华区语文名师工作室朱金云

《鸟是树的花朵》语言生动,想象独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与文本深入对话,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张老师在这节课上带着学生走进散文,领略形之美,品悟散文,感受神之韵。

1.三句话串起散文一条线。在教学中张老师以“我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这树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这三句话串起了整篇文章,让散文瞬时变得条理清晰,学生学习起来也就简单多了。把复杂的东西简单教,教简单,不是一件容易事,可见张老师的教学技艺非同一般。

2.多样朗读读出散文语言美。散文重在阅读,只有读进去才能品味出散文的语言美,才能走进作者内心,进行深入的对话。课文第6自然段的教学张老师处理得非常巧妙,在朗读反问句时就让学生体会作者反问的答案是什么,然后通过生问师答的情景对话方式让学生理解“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美文美乐,加上张老师优美的音色,让听者陶醉,散文的优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学生听的时候头脑中的画面肯定是美轮美奂的。“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树本来就是鸟的家园。”张老师又通过加减“从来、本来”让学生对比朗读,从而理解第三句话“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

3.拓展延伸悟出散文之神韵。“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为什么要感谢呀?我们要是鸟儿的话会不会感谢树呢?接下来张老师出示了一个语言训练,“我们想,一年四季的鸟也会感谢一年四季的树木。因为,树木是鸟的家园,___的家园,___的家园,____的家园,____的家园……”这样以写促读,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鸟和树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我们作为人更应该感谢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和谐与美好。深化了主题,感悟了散文的神韵所在。

在这节课上,学生感悟到了只要我们像作者那样,勤观察,乐想象,多感受,善思考,一定也会发现许多身边的美好。这样不留痕迹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轻松,让人享受这精美的散文,享受这灵动的课堂。

且教且研 不断前行——我眼中的张艳红老师

沧州市路华小学校长 王丽红

“不能停下行走的脚步!”这是教育者应有的情怀,而张艳红老师就是拥有这样情怀的人。她从教以来正是凭着这种对教育的激情和才情,扎根三尺讲台,且教且研,在不断提升自己课堂魅力的同时,和学校的语文教师团队一道,走上了一条“享受语文、享受教研”的研修之路。

1.让教研回到本真。张老师认真研读课标,并践行于课堂,本着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的成长为落脚点的理念,提高了语文课堂实效。她组织我校老师编写了12册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目标细化手册,让教师对每节课该教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样的教研落地生根,使教学相长。

2.让课堂充满温情。张老师执着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她主张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传统“双基”教学的前提下,着力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和“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形成了“以读为本、强化语感、鼓励创见、敏于点拨”的课堂特色。她的学生博览群书,讲起话来侃侃而谈、信心满满,这和她平时在教学实践中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

3.让伙伴共同前行。作为沧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新华区“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她,带头承担课题的研究,积极参与新华区的教研工作,热心于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在培养新教师方面,她能给予良好的示范与指导,她的课堂随时开放,在校园里、办公室里,经常看到几个青年教师围着她问这问那的情景,她也总是一脸微笑耐心地跟老师们交流、探讨。她为青年教师的成长用心地思考,踏实地做事,任劳任怨,乐此不疲。

且教且研,且成长,我相信她将在这条语文教育的路上,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也必将洒下一路欢歌!

猜你喜欢

沧州市张老师花朵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沧州市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沧州市
背上的花朵
死亡花朵
张老师喝茶
“晨”和“辰”
“漂”和“飘”
我们依赖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