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2016-11-14杜利楠栾维新孙战秀
杜利楠,栾维新,孙战秀
(1.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2.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我国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杜利楠1,栾维新2,孙战秀2
(1.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2.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基于陆海关联的视角,筛选了3类典型海洋产业——海洋渔业、船舶工业和海运业,对比了海陆经济及典型海陆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2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不断增加,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高于同期沿海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海洋经济吸纳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劳动力要素在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间的空间分配不均且生产率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为沿海省区要素禀赋、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制度环境和科技水平;对比2006年、2012年劳动生产率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利用聚类分析将沿海11省区划分为4类,海洋渔业、船舶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动明显,而海运业则无明显变化。深入比较沿海省区典型海陆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对沿海地区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陆海产业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沿海地区;劳动生产率;时空演变;典型海洋产业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根本要求。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由要素投入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对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陆域相关产业及临海产业的蓬勃兴起,推动了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据统计,2001-2012年,我国涉海就业人数由 2 107.6万人增至3 466.8万人,年均增速为4.7%,而同期我国劳动力就业人数由73 025万人增至76 704万人,年均增速仅0.45%,涉海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2.89%提高到4.57%,海洋经济为缓解国民就业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基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对比研究陆海经济、典型产业的劳动力要素的效率及流动性问题,试图为沿海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产资源在海陆两大经济系统间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国外学者对于劳动力就业和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且成果丰富,如Mitter等(1984)探讨了1964-1980年奥地利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过程;Mary等(2000)对美国、英国和德国的运输邮电业劳动生产率进行国际比较;Davide等(2009)探讨了意大利1982-2000年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将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如何有效提升劳动生产率一直是政府、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关于劳动力就业的文献较多,包括劳动生产率的演化趋势、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如高帆等(2009)采用指数方法实证研究了1978-2006年我国各省市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问题;柯文前等(2013)综合ESDA和GWR模型研究江苏县域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关联和分异演化格局;高毅蓉等(2014)提出我国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促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劳动力资源分配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另一方面,关于海洋产业劳动力的相关文献相对较少,主要从海洋产业就业效应、吸纳劳动力潜力角度进行分析。如栾维新等(2003)选取陆域产业为参照系,计算出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对陆域产业的拉动效应,指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孙才志(2013)构建了就业变化的LMDI分解模型,测度1990-2011年我国海洋产业就业变化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张耀光等(2014)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等角度出发,分析了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特征,对比中国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海洋产业的就业同构特征。
已有研究对国民经济劳动力流动、劳动生产率的分析较多,而以海洋劳动力要素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且多采用灰色关联、线性回归等方法探讨海洋产业对吸纳劳动力的影响因素。然而生产要素的流动互补性是陆海经济系统联系的重要纽带,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生产要素,关于陆海经济系统间的劳动力要素流动、关联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演变趋势和空间特征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化拓展:第一,在比较分析陆海经济系统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选取3个典型海洋产业与关联的陆域产业进行劳动生产率的深入对比分析;第二,从时间序列和空间结构两方面,评价了2006-2012年典型海陆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演化趋势和空间特征,并将沿海11省市划分为4种类型,深入研究其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
1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1.1指标选取与计算
本文以劳动力要素为切入点,分析劳动力资源在陆海产业间的生产效率差异和优化配置,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反映单位劳动的产出能力,也是对劳动力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选取劳动生产率作为海陆产业间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效率的衡量指标,探索陆海产业间劳动力生产率的时空差异。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或者产品价值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价值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考虑到本文的研究需要和统计数据的支撑,对海陆经济、渔业、船舶工业及运输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采用单位时间单个从业人员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值)表示,单位为万元/人。然而,运输业包含多种运输方式,统计指标主要以货运量、货运周转量表示完成的产品数量,无产业增加值的统计,考虑到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距差别很大,为避免运距对产出指标的影响,因此运输业劳动生产率采用单位时间每个从业人员完成的货运量表示,单位是万吨/人。两类方法的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率=(产业增加值/CPI定基指数)/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
劳动生产率=货运量/全部从业人员数(2)
公式(1)中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引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计算得出在时序意义上的实际劳动生产率。其中,CPI定基指数以研究的起始年为基期。
1.2数据来源与处理
1.2.1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空间范围为沿海11省区,本文采用的海洋经济的产值、从业人员等指标来源于1986-2013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沿海各地区的陆域经济的产值、从业人员、消费价格指数(CPI)等指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运输业和陆域相关产业的产值、货运量、从业人员等指标来源于对应年份的《中国渔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船舶工业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年鉴》。
1.2.2数据处理
根据研究需要,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本文对统计数据进行以下处理:①船舶工业和部分省份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2008年开始仅有总产值统计,缺少增加值统计,为了统一研究口径,本文计算了2000-2007年以来的船舶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结果表明,近年来各省市该产业增加值率变动不明显,因此以增加值率的平均值作为中间系数(表1),计算得出各省市的船舶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②海洋运输业的从业人员数无单独统计,本文采用沿海地区“水上运输业”从业人员数代替,并将海洋货运量占水上运输货运量的比重作为中间系数,对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广西等省的内河运输部分进行调整;③交通运输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平均每人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货运量表示,单位为:万吨/人·年,包括铁路、道路、城市公共交通、水上运输、航空、管道运输及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表1 2000-2007年沿海地区船舶工业与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平均增加值率
2 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及空间差异
2.1海陆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首先从全国、沿海地区和海洋经济3个层面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和比较陆海经济劳动生产率(图1),可以看出,2006-2012年我国陆海产业劳动生产率均有明显程度的提升,且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远大于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2012年,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同期沿海地区和整体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分别为7.3万元/人和5.5万元/人,表明与陆域产业相比,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2海陆经济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分析
图1 海陆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及比较
海洋经济以沿海地区为主要的依托空间,生产要素的趋海性移动导致劳动力在沿海地区集聚,但沿海地区海陆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2),从海洋经济层面看,2006-2012年,上海的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紧随其后的江苏、天津两地的海洋劳动生产率也实现快速提升;从陆域经济层面看,上海、天津两市的劳动生产率优势明显,广西、海南两省劳动生产率较低;对比两个经济系统,除海南省外,其他省市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均明显高于陆域经济,2012年江苏、河北和山东三省海洋劳动生产率为陆域经济的2倍以上。
表2 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单位:万元/人)
3 典型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演变轨迹和基本特征比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对海洋认识的逐步提高,我国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主要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人数大幅增长,1985年主要海洋产业从业人员为 97.07万人,至2012年增长到1 183.5万人,扩大了12倍。从就业结构来看,传统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达573.2万人,占比为48.4%,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从业人员分别为33.9万人、83.6万人和128.9万人,传统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占主要海洋产业从业人员总数近70%,可以说,传统海洋产业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
在对海陆经济系统的劳动生产率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下面将从产业层面,深入分析沿海地区典型陆海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时空差异。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海洋渔业、船舶工业和海运业分别作为海洋一、二、三产业的典型部门,相应地,选取陆域经济系统中水产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作为关联产业,对比分析陆海典型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比较分析的劳动生产率,本文根据海陆产业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值,利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K-均值聚类,将沿海11省区划分为4个类型,并对比2006年、2012年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
表3 沿海地区典型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 (单位:万元/人,万吨/人,%)
3.1典型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演化趋势比较
对比沿海地区典型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及其演化趋势,可以看出,2006-2012年间,3个典型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均略高于相应的陆域产业劳动生产率,且均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但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有缩小趋势,即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优势在减弱,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也可以看出,水产业和交通运输业劳动生产率的增幅明显高于对应的海洋渔业和海运业,而船舶工业与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则保持同步提升。
3.2典型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
通过计算沿海地区各典型海洋产业与相应陆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结果见表4),分析沿海11省区的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可以看出:
3.2.1海洋渔业与水产业
从劳动生产率绝对量来看,天津、上海、辽宁和海南等地区的海洋渔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地区,2012年劳动生产率分别为8.85万元/人、6.48万元/人、6.67万元/人和6.30万元/人,其次为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等地,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地区为河北、广东和广西;从海洋渔业与水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对比来看,除河北、福建和海南三省海洋渔业劳动生产率略低于水产业,其他省份的海洋渔业劳动生产率均不同程度的高于水产业。其中海洋渔业比较优势最明显的为天津(海洋渔业高出水产业劳动生产率2.63万元/人,其次为上海(海洋渔业劳动生产率高出水产业2.30万元/人)。
表4 沿海地区典型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单位:万元/人,万吨/人)
3.2.2船舶工业与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
从劳动生产率绝对量来看,山东省船舶工业劳动生产率为48.61万元/人,而广西、河北仅为11.45万元/人、13.23万元/人,相差4倍以上,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上海市45.75万元/人,最低是浙江18.52万元/人,相差近3倍;从船舶工业与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空间特点看,其中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天津等省市的船舶工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表明这些地区船舶工业相比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具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而上海、广东、广西、海南、河北和辽宁则相反,其中河北和辽宁主要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2009年造船完工量和产值的大幅缩减,劳动生产率降低。
3.2.3海运业与交通运输业
沿海省区的海运业和交通运输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显著,浙江省海运业劳动生产率达2.31万吨/人,而河北省海运业劳动生产率仅0.08万吨/人,相差近30倍;交通运输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是河北、山东(0.88万吨/人、0.87万吨/人),最低的是上海(0.24万吨/人),相差3倍多;从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对比来看,河北、辽宁、山东等地海运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交通运输业,表明该地区海运业劳动力具有比较劣势,其中河北、山东两地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起远洋货运量大幅缩减,导致其海运业劳动生产率降低,而辽宁凭借其“振兴老工业基地”及辐射东北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交通运输业规模扩张,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除此三省外,其他地区海运业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
3.3典型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的空间特征及变动
通过对3个典型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进行时空比较,采用K-均值聚类法将沿海11省区划分为4类型,第Ⅰ、Ⅱ类表示海洋产业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的优势区、良好区,第Ⅲ、Ⅳ类则是海洋产业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明显、甚至处于劣势的一般区和劣势区(表5)。可以看出:
(1)2006-2012年,海洋渔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呈现下降趋势,表现为各地区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值缩小,各地区所处的类别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天津海洋渔业劳动力生产率优势进一步扩大,跨进第Ⅰ类优势区,而江苏、浙江和广西也由潜力区迈进良好区,广东省海洋渔业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提升,但山东省海洋渔业的相对优势减弱,由良好区滑落至潜力区。
表5 典型海洋产业劳动力优势的空间差异分类及变动
(2)沿海地区船舶工业与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其中山东、福建、浙江、天津和江苏等地区表现为船舶工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比较优势,而其他地区的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高于船舶工业。此外,2006-2012年,各地区所处的类别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即各地区间船舶工业的相对优势发生了改变。山东、福建、浙江、天津和江苏等地一直处于优势区和良好区,表明其船舶工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且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河北、辽宁和广西等地船舶工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明显,由第Ⅱ类良好区降至第Ⅲ、Ⅳ类。上海、广东和海南的船舶工业劳动生产率则一直低于交通运输装备业。
(3)沿海地区海运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呈现扩大趋势,表现为海陆运输劳动生产率差值增大,且各地区所处类别无明显变化,即各地区海运业的相对优势变动不大。其中,浙江、海南、福建和上海等地海运业劳动力比较优势明显,山东、河北两省海运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交通运输业,其他地区海运业与交通运输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不相上下。
3.4典型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特征分析
沿海11省区的典型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关系如图2所示,正值表示相对于陆域产业而言,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则表示该海洋产业劳动力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力要素在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间的分配并不均匀,3类典型海洋产业与陆域相关产业劳动力生产效率差异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4.1资源禀赋差异
沿海11省市所属海域具有明显的禀赋差异,渔业水域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条件,海洋渔业发展对海域环境水质质量、水温、盐度等均有较高要求,且不同种类的海产品经济价值差别较大,而淡水养殖受环境影响相比较小,导致海陆渔业发展存在明显差异;造船业和海运业发展则受沿海省区港口码头岸线、水深、海底地质、海浪和风等的影响,水深和岸线条件较好的区域适宜大型深水船舶的建造和靠泊。因此三大典型海洋产业的发展均受到海域资源环境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3.4.2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率先进入工业化阶段,成为我国经济的领头羊,也是对外联系的门户。然而沿海11省区发展的基础仍存在较大差别,从经济规模来看,2012年广东、江苏的经济体量最大,年生产总值分别为62163亿元和59161亿元,而海南、广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年生产总值仅为3 148亿元和14 378亿元;从3类典型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来看,海洋渔业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其中天津、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份渔业加工、流通服务等较发达有关,广西则主要依托其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海洋船舶工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差异在各地区之间更为突出,其中天津、浙江、福建和山东表现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而河北、辽宁、上海、广东、广西和海南具有比较劣势,主要是由于造船业自身属于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且附加值较低,而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除船舶之外,还包括汽车、火车、轨道交通设备、航空航天设备等,因此比较船舶制造业与陆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很大程度上由陆域交通运输设备的产业内部结构影响。而海运业劳动力的比较更依赖于港口腹地对货物(特别是外贸货物)运输的需求。
3.4.3制度环境的差异
地区产业发展受政策、规划、科技等环境要素的影响,海陆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这与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发展环境、科技水平有密切联系。以船舶工业为例,受经济周期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我国船舶工业面临较大的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的压力,沿海各地区的相关规划政策也着眼为本地区船舶工业转型寻求新方向。
3.4.4技术水平的差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水平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效率,例如渔业养殖技术、船舶及配套工业技术、港口作业技术等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海洋渔业、船舶工业和海运业的生产效率。
生产要素在海陆两个经济系统间具有流动性、互补性,陆海产业同样具有共生性,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反映了该产业单位劳动的投入产出效果,进而形成劳动力流动的势能差,引导劳动力资源向海洋产业的流动。根据各地区各典型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沿海地区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陆海产业的统筹发展。
图2 2012年沿海地区典型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的空间差异
4 结论与启示
(1)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和典型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沿海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更具优势。2001-2012年,我国涉海就业人数迅速增加,年均增速为4.7%。远高于同期全国就业人数的平均增速,涉海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2.89%提高到4.57%,海洋经济为缓解国民就业压力的做出了重要贡献。
(2)筛选了3个典型海洋产业——海洋渔业、船舶工业和海运业,与相关陆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时空演变和特征分析。从时间序列来看,3大海洋产业的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但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呈现缩小态势;从空间结构来看,三类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表明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要素在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间的分配并不均匀,根据典型海陆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将沿海11省区划分为4个类型,并对比2006年、2012年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地区的海洋渔业、船舶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所处类别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而沿海地区海运业劳动生产率所处类别无明显变化。
现阶段正值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时期,海洋产业发展受到各界关注,而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在陆海产业间如何配置及生产效率的状态仍不清晰,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劳动力要素作为联系纽带,对比海陆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演变趋势,探讨了典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时空差异,进而为沿海地区劳动力就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提升海洋经济运行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Davide P,Erasmo V,2009.Exploring the sources of labou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the Italian regions:some evidence from a production frontier approach.Springer-Verlag,11:469-486.
Mary O M,Nicholas O,2000.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The US,the UK and Germany.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4:7-30.
Mitter P,Skolka J,1984.Labour productivity in Austria between 1964 and 1980.Empirical Economics,9:27-49.
范剑勇,2006.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经济研究,11:72-81.
高帆,石磊,2009.中国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1978~2006年.管理世界,1:49-60.
高毅蓉,袁伦渠,2014.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1985~2010年.经济问题探索,6:54-59.
何佳霖,宋维玲,2013.海洋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的计量分析--基于灰色和投入产出模型.海洋通报,5:586-594.
柯文前,陆玉麒,俞肇元,等,2013.江苏县域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关联与分异演化格局.经济地理,12:24-30.
栾维新,宋薇,2003.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经济地理,4:529-533.
孙才志,徐婷,王恩辰,2013.基于LMDI模型的中国海洋产业就业变化驱动效应测度与机理分析.经济地理,7:115-120.
张耀光,彭飞,江海旭,2014.中国海洋产业的就业结构特征与主要海洋国家对比分析.海洋经济,1:50-57.
周井娟,2011.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分析.工业技术经济,3:46-51.
(本文编辑:袁泽轶)
Study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and land industri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China
DU Li-nan1,LUAN Wei-xin2,SUN Zhan-xiu2
(1.China Waterborne Transport ResearchInstitute,Beijing 100088,China; 2.Transport&Management College,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116026,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ea association,three typical marine industries,namely marine fishery,shipbuilding industry and shipping industry are chosen,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features on labor productivity of the economic and typical industries between land and sea are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 that:sea-related employment share of total employment is increasing,and the marine economy labor productivit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and economy,but the gap is narrowing from 2006 to 2012;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s on factor endowments,economic base,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in coastal provinces,the distribution of labor factor between land and marine economy is not uniform,and the space differences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ree typical industries are significant;comparing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e between 2006 and 2012,the 11 costal provinc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using cluster analysis,It can be seen that labor productivity of coastal marine fishery and shipbuilding industry changed significantly,and labor productivity of maritime industry did not change.The comparison between labor productivity of land and marine typical industries in the coastal provinces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ational employment policies,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land and sea in coastal areas.
coastal provinces;labor productivity;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typical marine industry
F242;F199
A
1001-6932(2016)05-0481-07
10.11840/j.issn.1001-6392.2016.05.001
2015-07-30;
2015-09-0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131)。
杜利楠(1986-),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海洋经济、产业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研究,电子邮箱:dulinan@vip.163.com。
栾维新(195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经济、区域经济,电子邮箱:weixinl@vip.163.com。